一、苏轼的“婵娟”表达了什么?中秋节渐近。不由想起苏轼的那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也成了民俗中中秋节最诗意最美好的祝福。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把这“婵娟”解释为月亮。这仅仅是最浅显的解释。
那么。这“婵娟”两字到底表达了什么?
苏轼这首词小序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也就是说。这首是苏轼于1076年被贬往密州。政治上失意。恰逢中秋节。晚上醉后。情绪低沉。望着一轮明月。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借酒力写下了这首词。
开篇就是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让整首词围绕思念与月亮展开思考与想象。把人间的悲欢离合紧密地与月亮的圆缺阴晴结合到一起。极富浪漫色彩。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似乎在说:人的荣辱悲欢就如同这亘古的月亮。阴晴圆缺是自然而又现实。我们没必要总是想到团圆。虽然我们彼此分离。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中秋的月亮。在这节日里。共同的思念也就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
通常人们都认为苏轼用“婵娟”比喻月亮。而笔者认为。苏轼词中的“婵娟”。不会是单指月亮。更该是美好的寄托与象征。
二、“婵娟”溯源追溯“婵娟”这两个字眼亦写作“蝉蜎”。较早是出现在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中:“嚼清商而欲转。增蝉蜎以此豸。”蝉。知儿。蝉通婵。又可解释为姿态美好;蜎。虫子爬行时屈曲蠕动的样子。“豸”。古书中指没有脚的虫子。所以。这“蝉蜎”是“姿态美好”的意思。李善解释说:蝉蜎。烟艳飞腾之貌。也是说的这重意思。
后来人们逐渐用“蝉蜎”(婵娟)代指美好的事情逐渐演变成代指美人。形容美人曼妙优雅的举止。
唐代方干歌曰:“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这里的“婵娟”是说美人。解释为姿态柔美静雅的妙龄女子。曲线玲珑。举止典雅。
用以形容美人还有南北朝的刘绘:“出没不易期。婵娟似惆怅”。
而司空图的“蛾眉新画觉婵娟。斗走将花阿母边”。这“婵娟”是形容美妙的姿态;到了陈陶的诗中“丘壑谁堪话碧鲜。静寻春谱认婵娟”。这“婵娟”又成了美好的意思。
在民间传说中月亮上有一座月宫叫广寒宫。住着一位仙女嫦娥。所以诗人们看到月亮。便产生美好的联想。用婵娟代指月亮。
由此可以看出。婵娟有多重意思。代指美好、代指姿态、代指团圆。代指美人。也可用于比喻月亮。寄托了人们心中美好的期盼。
三、苏轼的“婵娟”来自何处从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开始。西晋成公绥的《啸赋》、唐代李商隐的《霜月》、孟郊的《婵娟篇》等。多次出现“婵娟”一词。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分明化用了唐代诗人许浑的“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唐代诗人张诂的“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苏轼在词中已经描述过月亮。所以这“婵娟”两个字。不会是单纯代指月亮。这在古诗词中最忌讳的。由之。这“婵娟”有着更广阔的内涵。寄意美好与团圆。如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只要亲人长久健康快乐。就是相隔千里万里。心音也是相通的。
静谧如水的月华。洒向大地。照见我的情肠。许多时间。思念胜似团圆。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634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