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
《前赤壁赋》【原文】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咱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一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可能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子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赏析】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说实话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情感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咱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咱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样一篇教学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经典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限制。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职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访客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后赤壁赋》【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á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gǎo)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gāo )之下。揖(yī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ù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咱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向四周看看。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咱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咱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一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的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孤独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最底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咱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那个地方。
【赏析】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完全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一般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期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期间、行驶路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情感。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体的来讲。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在苏子和“客”游赤壁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且苏子睡后“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苏子以为道士即先前所见之鹤。本段描写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苏轼的诗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鹤。如《放鹤亭记》、《鹤叹》等都有对鹤的生动描写与赞美。咱们知道。鹤在古代是放达隐逸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各位”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520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