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首先。正如题主所言。宗教差异与经济增长是相关连的。
其次。三国之前体量和禀赋的不同造成了经济增长的差异。
再次。三国之间统治阶层的统治战略和水平有一定差距。
三点综合起来。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种差异那就是:巴基斯坦(包括东和西)是先天不足的国家。而印度虽然是一个残缺的国家。但仍比对方好太多。
先说第二点。看看地图就知道。无论是东西巴基斯坦。地理上都极为不利。西巴的地形呈长条形。只有一个短边临海。海岸线虽然不算太短。但真正大的经济港口只有卡拉奇一个。整个国土纵览:最北面是巴控克什米尔。此地虽然战略位置重要。经济上却没什么直接收益;西北是普什图人的两个省。山地崎岖。难以进入。现在又陷入动荡;西南是俾路支省。地广人稀。资源缺乏。还一直闹独立。换句话说。巴基斯坦一大半国土是不稳定地区。经济上只能大把的“赔钱”。唯二赚钱的两个省。旁遮普耕地多。农业发达。却远离海洋。其东侧还处于印度的时刻威胁之下(想想河南安徽的经济。特别是如果其在地方威胁的情况下);信德靠海。但印度河在此处已经成为“客河”。耕地面积有限。而且比省群山环绕。与巴基斯坦内地联系困难。整个巴基斯坦像是个肚子大(旁遮普)。口子小(信德)。瓶体破裂(克什米尔、西北、俾路支)的瓶子。而且偏偏一边还有一个敌方时刻打算打碎这个瓶子。至于孟加拉国。从经济角度来说。国土情况要好一点。全国都是冲击平原。这也让孟加拉国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但是恒河平原并没有像长江那样的主航道。相反。泥沙造成了孟加拉国的沿海良港稀少。唯一的吉大港处于国土一隅。况且孟加拉国地形单一。缺乏山区。除了种植业之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能源、森林等资源都需要进口。进口对像有集中于印度一家。议价能力非常弱。孟加拉国非常缺乏储备土地。缺乏经济增长点。一个侧面证据就是。其大量的人口甚至不受国境约束。到了印度东北甚至缅甸。何况独立前还时刻受到印度的军事威胁。一马平川的地形防御压力巨大。想象一下。如果太湖平原没有长江通道。没有上海这样的港口。没有浙江南部、苏北、安徽这样的经济腹地。其经济会怎样?
而对印度而言。问题就轻的多了。西巴的印度河流域地形相对独立。除了(印度控制的原)旁遮普之外。对印度没什么影响。东面孟加拉国。除了人口之外什么都没有。甩掉人口包袱也不错。只有印度东北收的影响大一点。何况印度还拥有完整的整个南印度。此处两面靠海。交通方便。思想相对开放。事实上。近年来。印度的新兴经济(挨踢、制药等)大多位于南方。
因此。印度的残缺不全不怎么影响印度的发展。反而让印度甩开了边疆地区的复杂问题。而先天不足的东西巴基斯坦却处于“造血地区少。失血地区多”的窘境。
再谈第三点。前面说了。巴基斯坦先天不足。经济上的“死重”多。经济好点的地方又时刻处于庞大的印度威胁下。可以说。这个国家从建国就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这就造成了巴基斯坦的国防压力要比印度大的多。其不得不不断的从本就不占优势的经济中抽出血液来供给一支庞大的军队。这也让军人政治成为巴基斯坦一个突出特征。“外国是一个国家拥有一支军队。而在巴基斯坦。是一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让我们看看几十年来。巴基斯坦的政局变化:首先明确一点。巴基斯坦的政局主要由以下因素影响:“一支军队。两个政党(家族)。五大民族(省)”。
早期。1947~1958。从自治领到独立国家。局势动荡复杂。略过。1958~1969。阿尤布汗时期。阿尤布汗是长期居住在旁遮普的普什图人。军人出身。他的政变上位。至少有好几重意义:首先。他的政府是第一个稳定的军政府。结束了此前巴基斯坦动荡不安的局面。顺便说下。巴基斯坦军政府的领导人普遍喜欢总统称号。讨厌总理称号。几个军人总统当中。阿尤布汗(和他的继任者叶海亚汗)、齐亚哈克干脆不设总理。穆沙拉夫政变上台。实际继任总理。却自称“首席执行官”。不久就自封总统(法律上讲是戒严法时期。不设总理)。而民选领导人。往往喜欢自称总理。而且几乎无一例外的陷入无休止的府院之争。其次。阿尤布汗上台。意味着早期主导巴基斯坦政治的穆哈吉尔人的失势。阿尤布汗作为旁遮普人和普什图人共同接受的领导人。上台不久就将首都搬迁。从穆哈吉尔人集中的卡拉奇。搬到了普什图人和旁遮普人分布的交界处伊斯兰堡。再次。阿尤布汗这个军头的上台。将“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相当于印度的国大党、台湾的国民党)这个金字招牌拿到手里。此后。“穆盟”这个招牌四分五裂。不断变化。成为不同的人的遮羞布。
1969~1972。叶海亚汗时期。此公是阿尤布汗在政治不利时推出的继承者。任内主要大事就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孟加拉国独立。
1972~1977。阿里布托时期。第三次印巴战争失败。孟加拉国独立。军政府威信扫地。总算结束了戒严时期。民选的阿里布托总理上台。阿里布托是信德省的大地主出身。却倾向左翼。他的政党“巴基斯坦人民党”的大本营就在信德。此时发展为唯一能与“穆盟”对抗的政党。阿里布托在任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但最终失败的土改。后来被军头齐亚哈克推翻。几经周折后被绞死。
1977~1988。齐亚哈克时期。又一个稳定的军政府。戒严法又一次出台。此时巴基斯坦倒是经济不错。成为南亚最富裕的国家。后来齐亚哈克死于一次神秘的空难。
1988~1999。两党时期。就是贝布托(阿里布托之女)的人民党。与谢里夫的穆盟(谢里夫塞)之间的反复争夺总理职位。夹杂着尖锐的府院之争。事实上。虽然两者都是全国性政党。但人民党的基本盘在信德省。布托家是当地最大地主;穆盟(谢里夫塞)的基本盘在旁遮普省。谢里夫家族是当地最大地主之一。总理职务在这两个人之间转来转去。充分说明了巴基斯坦政治上的封建性。
1999~2008。穆沙拉夫时期。第三个稳定的军政府。此时美国的反恐战争开始。巴基斯坦不得不咬牙跟随。此时巴基斯坦的经济受到战争的极大影响。
2008~2013。扎尔达里时期。此人是贝布托老公。在贝布托被恐袭遇难后。被人民党推举为领袖。当选总统。注意。贝布托遗嘱中安排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在成年后接任人民党领袖(呵呵)。扎尔达里早就有10%先生的外号。里面干下来。任内两个总理加上他自己都统统因为贪腐走上了法庭。
2013年至今。是谢里夫的时代。执政党是穆盟(谢里夫派)。此人在巴基斯坦政坛沉浮多年。与布托家族斗。与总统搞府院之争。与穆沙拉夫军政府斗。现在总算获得了压倒性胜利。其主持对宪法的又一次修改。确定了总理职位的权力。而新选出的总统。是出身信德的穆盟党员(明显奔着布托家族去的)。注意。此人公开表达忠诚于谢里夫。也就是总统忠诚于总理!
由上述可见。巴基斯坦的政局始终在军政府与党派政治中摇摆。各党派都有自己的根据地。往往与特定的民族挂钩。代表人物则是其最大的地主。整个国家民族、地区、军政、党派等矛盾非常尖锐。再加上近年来极端主义兴起带来的局势动荡和大国插手。可以说。巴基斯坦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规划。也没有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这样的国家能搞得好才怪。
相比之下。印度政坛虽然也出过不少奇葩事。但文官政治稳定运行了数十年不被干扰。经济计划明确而稳定。特别是每个时代都抓住了一定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让印度的经济形势要好的多。
那么宗教对经济会有什么影响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一种纯粹的“宗教”。任何宗教都是与社会经济等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很难评判一种宗教究竟对经济起什么作用。甚至因为研究者立场的问题。往往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变成彼此的攻击。
因此。我这里只探讨性的谈一谈:
从实践上看。尽管还不少的争议。但在印巴分治之前。穆斯林的经济能力就已经落后于(部分)印度教徒。而南亚地区的一些较小的宗教。如锡克教、拜火教、耆那教、巴哈伊教之类的表现也非常突出。人均来讲。远远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甩在后面。
小教派的出色表现比较好解释:这些小教派要么出现的比较晚(去锡克教、巴哈伊教)。教义比较适应现代社会。规模也比较小。要么是在历史上受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挤压。剩下的都是比较有文化的人群。经历了一个“精英化”的过程。类似欧美犹太人的情况。同时。面对社会变革也更容易放下身段。投身拥抱更加先进的西方文化。因此。小教派的出色表现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为什么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也体现出了经济能力的差距呢?特别是一般认为。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更加落后。比起来伊斯兰教还是比较进步的。怎么穆斯林反而表现的不如印度教徒呢?
有句话(我忘了谁说的了)是这样的“越是接近现代社会的传统社会越是难以转型为现代社会”。这一点在伊斯兰社会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也就是说。传统的伊斯兰社会之所以转型特别困难。是因为它的传统社会“太成功”了。
比如。精炼的接近哲学化的教义。人人平等的宣传。明确扎实的法制传统。开放又坚固的教义体系。重商主义的传统……这些在其他社会需要一步步发展出来的东西。在伊斯兰世界是与生俱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伊斯兰教能成为工业革命前人类历史上最成功宗教的原因。
然而。革命不彻底所形成的统治阶级。往往比此前单纯反动的统治阶级更加凶残狡猾。过去我说过。伊斯兰教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成功”。又不断封建化加深的历史。本来进步的主张。被深深地封建化进程所消解。而新的统治阶级更加捻熟社会规则。掌控社会的能力更上一层楼。其统治的基础更加牢固。社会文化的糟粕发扬的更加彻底。
就拿巴基斯坦为例:巴基斯坦国父真纳。是一名律师。是所谓的西化精英。这与甘地的出身没有本质区别。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殖民给半殖民地社会。首先觉醒的都是这些西化人士(往往不是律师就是医生或者是军人)。这些人真正认识到本民族在世界上的差距。急切的想要改变自身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也让印巴两国的独立实际上处于同一逻辑之下。
相比之下。印度教在社会方面更加落后的教义。让印度教徒有了更加充足的动力进行改革。比如。起码表面上废除了种姓隔离制度。尽管其主张往往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完全落实。但起码给人一个向上攀爬的动力。而伊斯兰教社会虽然理论上承认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却被更加狡猾统治者所把持。没有给社会下层(无论是本宗教内部外部)一个实质的出路。所以。反而缺乏活力。
顺便说下。由于印度教还是没能完全废除种姓制度(也不可能)。很多人觉悟的人往往投奔小的教派。而这些人都是很有活力和自我意识的群体。这也让那些小教派表现更加出色。
因此。对于巴基斯坦来说。与其他的伊斯兰国家一样。社会基层的封建化。与社会上层的买办化同时存在。一种理论上更加先进的宗教被反过来用于维持旧的社会结构。在这种条件下。自然会产生一批人追求“原教旨主义者”。也就是对目前的封建性质的社会的挑战。但这也让目前阶段的社会变得更加动荡不安。拖累了经济的发展。
【拥有17亿人口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什么关系?】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原本是一个国家。这片南亚地区是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三个国家总面积为400万平方公里(大约)。而拥有人口达17亿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也就是说这里的面积不到中国一半。确拥有远远超出中国的人口。
三国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除人口多、密度大之外就是贫穷落后。目前还实行童养媳制度。孩子可以随便生……
今天我们就为您介绍一下三国分治历史。还有一段火车站乘车视频。
印度的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儿王朝战败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被英属东印度公司所统治。
1947年6月3日英国的蒙巴顿勋爵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1947年8月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独立。1971年印度通过第三次印巴战争肢解了巴基斯坦。使得东巴基斯坦独立。即为现在的孟加拉国。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本是同根生。在十几个世纪中。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由此种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冲突的祸根。
“砍掉脑袋。摆脱头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46年2月18日。孟买港两万余名水兵发动起义。到2月21日。印度海军官兵全面加入起义。英国殖民当局尽管用军舰、重炮镇压了起义。但也不得不承认。“不能依靠军队在印度维持殖民统治”了。就在印度水兵起义的第二天。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急忙宣布派遣内阁使团前往印度。就印度独立问题进行谈判。
为彻底解决在南亚次大陆存在多年的宗教冲突。1930年。著名穆斯林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第一次提出了穆斯林建立自己的国家——“巴基斯坦”的主张。这一主张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众多穆斯林的支持。
1942年。英国教授科帕兰在《印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对印度“分而治之”的治印大纲。他主张把印度分为三个统治区。即印度教徒区、伊斯兰教徒区和土邦。这一计划正符合英国当局的想法。因而很快被采纳。但是。印度共和国的奠基者“圣雄”甘地和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始终坚持印度是一个民族的理论。反对印巴分治。反对巴基斯坦单独组成一个民族国家。用甘地的话说。以分裂印度的方式解决存在多年的民族问题。就好像是“砍掉脑袋。摆脱头痛”。
左起分别为印度总理尼赫鲁、伊斯梅公爵、印度总督蒙巴顿以及日后的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真纳
蒙巴顿方案
1947年3月24日。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抵达印度。接替已被宗教仇杀搅得焦头烂额的魏菲尔。路易斯·蒙巴顿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当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堂兄弟。此前曾任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到达印度后。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蒙巴顿形容自己“犹如坐在了一艘着了大火。且装满火药的轮船中”。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一旦火药爆炸。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1942年3月。英国政府曾派掌玺大臣、下院领袖克里普斯前往印度。许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克里普斯到达印度后。提出了英国对印提案。也就是“克里普斯提案”。其内容是:英国与印度磋商后。决定发表使印度在最短时期内成立自治政府的提案。提案的内容是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其地位与英国本国及其他自治领各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但方案中又提出。英属印度的土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这就使得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从而为印度的分裂打开方便之门。同时也意味着。拟议中的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有可能单独立国。“克里普斯提案”成为后来“蒙巴顿方案”的雏形。
当蒙巴顿将有可能使印度分为几个独立国家的方案交给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时。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
愤怒的尼赫鲁甚至不顾礼节。把方案副本使劲地扔在地上。忿忿地说道:“不行!”真纳则坚持要将东西两个穆斯林聚居区置于一个统一国家的领导之下。
蒙巴顿按照他们的意愿修改了方案。但是。蒙巴顿预言:不出25年。东孟加拉一定会脱离巴基斯坦。真纳的双头巴基斯坦注定要消失。
1971年。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独立。蒙巴顿的预言果然应验。
当获知尼赫鲁等人已经同意分裂印度的方案时。甘地不禁情绪激昂地高呼:“让全国在烈火中燃烧吧!我们决不会放弃祖国的一寸土地!”这位为自己祖国的独立奋斗了几十年的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自由印度”的诞生竟要以国家的分裂为代价。
1947年。印巴分治。惊慌失措的小男孩坐在德里的一个难民营的墙壁上
黑道凶日
1947年6月3日。蒙巴顿向外界正式公布了印巴分治方案。即后来人们所说的“蒙巴顿方案”。随即。一位对印度一无所知的英国勋爵西里尔·拉德克里夫被蒙巴顿连蒙带骗地请到印度。他被要求在36天之内为印巴两国划定边界。在新德里44摄氏度的高温下。能提供给他的全部资料就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文件和一份早已过时的1943年的人口统计表。
按照蒙巴顿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公里。
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
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仅仅是伊斯兰教。这种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极易为内部分裂和外来干涉势力所利用。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方案规定。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使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悬案。造成印巴两国独立后立即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兵戎相见。“既然有关各方一致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宣布印度独立。那么想必您已经考虑到具体日期?”一位印度记者问蒙巴顿。
“是的。”蒙巴顿回答。此时。一系列图像和数字在他的脑海里翻腾。最后蒙巴顿下定决心。选择了与他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紧密相联的日期———8月15日。正是这一天。他在缅甸丛林中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以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蒙巴顿高声宣布:“1947年8月15日。印度将正式获得独立!”
这一消息犹如一枚引爆的炸弹。顿时使全世界为之哗然。在英国议会。在首相官邸。在白金汉宫。到处笼罩着一片震惊的气氛。没有人。甚至连首相艾德礼也未曾想到。蒙巴顿竟然如此急不可耐地降下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帷幕。而当虔诚的印度教徒纷纷打开日历时。不禁大吃一惊:1947年8月15日——这一天恰是印度教的黑道凶日。
巴基斯坦则在前一天——8月14日宣告独立。
三次印巴战争
“蒙巴顿方案”中规定。克什米尔地区可以自由选择归并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500万人口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占20%。但是。由于英国为在印巴两国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的主权交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王公。
1947年8月。克什米尔境内的穆斯林土邦蓬齐发生起义。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尔”政府。加入巴基斯坦。巴方对此表示欣然接受。但查谟王公随即对蓬齐采取高压政策。致使50万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10月20日。“自由克什米尔”义军逼近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尔土邦向印度政府求援。27日。印度伞兵部队在斯利那加空降。第一次印巴战争随之爆发。
第一次印巴战争几乎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所有常规武器。在战争中。巴基斯坦空军频繁飞越喀喇昆仑山脉支援陆军作战。印度空军在夜间沿河谷飞行。为在克什米尔作战的部队提供支援。这次战争以巴基斯坦占领克什米尔2/5领土。印度占领其余3/5领土暂告结束。
1965年8月。印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再度发生反对印度政府的武装斗争。起义后的穆斯林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发表宣言。号召克什米尔人民“摆脱印度军队的枷锁”。要求克什米尔政府释放在押的克什米尔独立运动领袖。9月6日。印巴双方为克什米尔问题再次发生战争。后来经过苏美两国向印巴分别施压。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从中斡旋。双方于次年1月签订《塔什干协定》。各自退回1965年8月前的控制线。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又一次爆发战争。12月。战争扩大到西巴基斯坦。发展成全面战争。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印军仍持续大举进攻。于12月16日攻占达卡。12月17日。历时27天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守军全线停火宣告结束。这次战争使巴基斯坦遭到肢解。从而大大削弱了印度在南亚次大陆最大的竞争对手。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8240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穆斯林,孟加拉国,印巴,英国,信德,经济,蒙巴顿
没想到大家都对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三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的深刻原因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首先。正如题主所言。宗教差异与经济增长是相关连的。其次。三国之前体量和禀赋的不同造成了经济增长的差异。再次。三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