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是关于甲午战争讨论中常见的一个问题。主要是建立在“日本实力不行”这个假设前提上。
实际上甲午战争时代日本的国力、军力已经超出清王朝。这一点从战场上的实际局势已经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清政府之所以会主动向日本提起求和。又答应了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主要的原因就是清王朝中央经过对自身能力的估计。已经认为不具备继续作战的可能性了。
现在要了解当时清王朝的心态。需要用更全局的眼光来观察。
甲午开战之前。实际上清王朝中央决策者们大多是信心满满的。认为清王朝的军队兵强马壮。打败日本不费吹灰之力。也由此。甲午开战之前清王朝的对日策略显现了一种盲目的自信。给人以“好勇斗狠”之感。
而等到真正打起来。战场上的局势彻底颠覆了决策者们的想象。从1894年7月到11月。清军从朝鲜到辽东。一路溃不成军。陆战失败、海战失败。没有获得一场战役胜利。这时很多人才意识到中国的军力之弱、日本的军力之强。
眼见着全国最精锐的军队都抵挡不住日军的攻势。日军分兵两路。兵临奉天和山海关。奉天事关清王朝的龙兴根本重地。而山海关倘若失守。日军冲入直隶平原。首都京师势必不保。整个局势将面临溃烂。
当时清王朝虽然已经开始从各地调集勤王之师。但是这些临时招募、远道前来的军队。根本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并无法起到堵御日军的作用。所以到了1894年末时。清政府正面临着一个无军队可用的可怕局面。在此压力下。清王朝匆忙决定向日本求和。其实就是为了快速止损。防止败局扩大。到了马关条约草签后。清王朝之所以批准该条约。同意割地赔款。仍然是出于快速止损。维持皇朝统治的稳定起见。
其他观点:
军队没钱。国力不足。当时国内也十分动乱。北方有俄国。西南有法国和英国。加之清政府对日本的实力把握不准确。过大估计了日本实力。而且落后的清政府在当时对属地意识不强。地主阶级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觉得割地不伤根本。也不太影响他们的个人利益
其他观点:
这样讲吧。有句话叫做枪炮一响。黄金万两。简单的来说就是打仗真的是特别费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打伊拉克可谓是势如破竹。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可是即使如此。美国人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成本有多大呢?有本书叫做《三万亿美元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成本》可以很好的说明问题。
历史上议和的大臣往往被称作投降派。而投降派都是一些奸臣当道。实际上每朝每代都有主张议和的大臣。原因就在于只有当家人才知道柴米贵。普通的老百姓往往是感情用事。根本不考虑实际的情况。前面举的例子。很多人会觉得美国打伊拉克战争成本高是因为美国的科技含量太高。这才导致花费了如此的多的资金。
实际上清朝末年的战争。花费的资金也是非常高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国家落后。生产力低下。一个农业国打近代化的战争是非常吃亏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清朝的兵力分散在全国各地。当时国内的基础建设很差。大部分的物资都是通过人运输的。从募集军队到实际作战。花的钱如同流水一般。并且往往还没有什么成果。毕竟吏治腐败。层层贪污。以鸦片战争为例。这是各项资金的初步花费:
浙江748万两白银;
广东624万两白银;
江苏130万两白银;
湖北33万两白银;
江西22万两白银
四川16万两白银;
陕西11万两白银;
广西9万两白银;
以上的几个省初步估计都高达1600多两。实际花的钱只会比这更多。初步估计鸦片战争清政府花了2500万两银子。如果算上民间的。至少有3000万两白银。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人索要了2100万。其中军费1200万元。合计白银900万两。
以清朝的实力。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很多人认为清朝打不过外国是因为武器的差异。实际上双方的武器差距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最主要的还是清政府的统治太差了。做事情成本太高了。他手里的钱粮太有限。很多事情朝廷都是有心无力的。除了苟延残喘。干不了太多的事情。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7904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日本,清王朝,都是,清政府,军队,日军,甲午战争,奉天,清朝,山海关
没想到大家都对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并没有灭亡中国的实力,清政府为什么要割地赔款?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是关于甲午战争讨论中常见的一个问题。主要是建立在“日本实力不行”这个假设前提上。实际上甲午战争时代日本的国力、军力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