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关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只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就比较好理解这个问题了:
一、英国人“以印度人打印度人”最终步步蚕食灭掉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开创者巴布尔
自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征服印度北部地区建立莫卧儿帝国起。这个帝国在很短的时间就占据了大半个印度半岛。为了巩固统治。这个帝国的历任统治者都沿袭着建国者巴布尔“以印治印”的策略。也就是把土地分封给印度当地的封建主。与他们达成协议以获取这些封建主的政治支持。巩固帝国的统治。到了帝国第三任统治者阿克巴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最终形成了一个北起中亚、南达德干高原、东西都抵达海边的莫卧儿大帝国。
可是到18世纪初其统治者奥伦泽布去世时。莫卧儿帝国已经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莫卧儿帝国紧接着又爆发了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教起义。帝国集中全国力量用了十几年才将起义镇压下去。这次起义极大地削弱了帝国的统治力量。帝国开始走向衰落。随后的1748年。阿富汗乘机入侵莫卧儿。击败了帝国赖以依靠的马拉提人军事力量。甚至几度攻占德里。此时的莫卧儿帝国已经是名存实亡。国家的统治权力已经被各地的总督掌控。这些总督很多都是由各地土邦王公兼任。这些王公之间也是彼此征战不休。国家陷入了更加混乱、四分五裂的局面。
早在17世纪初期。英国人就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了。随后这个公司逐渐演化成英国侵略印度的工具。随着东印度公司实力的增强。逐渐占领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以及孟买。并各设立一个省总督进行管辖。这些地方就成了英国日后侵略印度的根据地。英国政府不断地授予东印度公司以垄断贸易权、训练军队权、宣战媾和权、审判权等。1757年。英军在击败了印度军队后扶植了一个亲英派印度人做了孟加拉的纳瓦布(印度各省总督的称呼)。但是鉴于印度背后的法国支持。英国此时保持着相当的克制。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之后。胜利的英国于1767年通过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法》。规定各省督直接由国家任命。开始了英国对印度的直接殖民统治。英国人对印度实行的是“分而治之”和“以印治印”的策略。以达到“让印度人打印度人”的目的。在占领区扶植亲英印度人作为代理人。再利用印度各邦之间宗教、民族的对立以及种姓制度下民众的不满制造矛盾。使得各个地区之间更加离心离德。随后发动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一步一步的蚕食印度领土——1774年占领奥德、1822年占领迈索尔全境、1849年又吞并了旁遮普。到此为止莫卧儿帝年至国领土已经基本被英国占据了。莫卧儿帝国的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沦为傀儡。由于英国对印度人民的残酷剥削最终激发了1857-1859年的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莫卧儿帝国的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被起义人民拥立为印度皇帝。起义失败后被英国政府放逐。莫卧儿帝国覆灭。
二、英国人灭不了清朝的原因分析
“六不总督”叶名琛
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取得巨大的成就。英国在近代工业、坚船利炮等方面甩中国几条街。就军事力量角度来讲。装备近代武器的英国军队绝对要强过还还停留在中世纪的清朝军队。但是英国毕竟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就那么点。要想吞下中国这个大胖子。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战争胜利的最根本因素在人民群众中。三元里抗英斗争已经让英国人领略到中国人的不屈性格和民族精神。打败清政府不难。但是要想征服全体中国人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其次。当时的英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大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在广阔的亚、非、拉美、大洋洲。英国的殖民地都需要派驻军队进行驻守。而英国人口数量是有限。英国人也自知自己的摊子铺的太大了。其他地方抽掉不出兵力再发动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战争了。而当时的清朝政府。治下拥有四万万民众和上百万军队。国土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战略腹地广阔。英国要想灭亡清朝又怎么可能?。
再者。清朝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国家行政体系确立了从上至下的管理机制。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命令。也不存在所谓的封建小王国。英国根本无法在中国复制对付印度的那一套手段。再加上几千年儒家文化对中国士大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性格的培养。英国人想要征服清朝。就变得更加不可能了。如英国在第二鸦片战争中好不容易攻陷了广州城。也遭到了“六不总督”叶名琛誓死不从。这就让英国人无从下手了。
最后。鉴于当时的交通运输和后勤补给条件。如果英国不顾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非要强行灭掉清朝。势必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再说了。这不还有其他的列强在盯着清朝这块大肥肉嘛。你想独吞?试问其他列强会袖手旁观吗?所以转而让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实现了“以华治花”的目的。这一点成为了日后各国列强的共同对华思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不是厚颜无耻地说了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副奴才嘴脸。不正是英国等西方列强最想要的吗?
日后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也曾清楚地说过:“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其他观点:
英国灭亡了莫卧儿帝国。并直接统治印度90年。
而对大清。英国尽管屡次发起侵略战争。但却每每以敲诈为目的。并无覆亡之意。这是为何呢?
国情不同
同为亚洲大帝国。大清和莫卧儿还是截然不同的。
印度在古代长时间处于分裂的阶段。
我们熟悉的孔雀王朝、贵霜帝国、德里苏丹国等。都主要是占据了北印度。即使鼎盛时控制了大部分印度。其为时也极短。
莫卧儿帝国鼎盛时期是很强大的。但他仍然没有统治大陆的最南端。而且。仍然面临着马拉塔人的挑战。
因此。古代印度并没有所谓统一的民族观念。反而是其复杂的宗教、民族矛盾。使其始终缺乏统一的文化、观念。
同时。莫卧儿帝国也在鼎盛后很快陷入四分五裂。到1707年后。莫卧儿帝国实际能控制的领土只有德里、阿格拉一带。
不仅是西方殖民者能欺负莫卧儿。就是伊朗、阿富汗的外来势力也能侵略莫卧儿。
1738年。伊朗国王纳迪尔沙率军入侵。次年洗劫了德里。
1748年起。阿富汗国王先后十余次入侵印度。劫掠无数。
帝国早已经没有威信。各地都为地方王公所掌握。
可以说。当时的印度。既没有真正统一的组织。也没有真正统一的观念和传统。
而当时的大清就不同了。
中国自古就有了“天下”观念。
即使是在分裂阶段。各方也都有统一观念、文化。
大清帝国统治者虽为少数民族。并也实施了一些民族隔阂政策。但他治理天下所奉行的观念、思想。仍为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孔孟之道。
在组织上。大清虽然渐渐衰落。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大一统王朝。
英国殖民者是精明、狡猾的。他们懂得根据情况不同。制定不同的侵略方针。
侵略方针不同
1、对印度:利用王公内部矛盾。各个击破。建立殖民帝国。掠夺利益。
英国初到印度时。还算谨慎。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寻找据点。寻找贸易机会。
1683年。他和当时还没有分裂的莫卧儿王朝搞了一次。吃了亏。麻溜认怂。
但随着莫卧儿王朝分裂。英国遂改变了策略。
他们的方针是:利用占据孟买、加尔各答等已占据的据点。以近代方式训练所统部分的印度人。然后。以武力为后盾。参与各王公之间的纷争。逐渐强大其影响力。并最终建立殖民帝国。
东印度公司获得授权:你可以垄断贸易、设置官僚机构、组建军队。并对非基督国家宣战。
如此。东印度公司如一个诸侯一般。参与到印度各王公的兼并战争中。花了92年时间征服了印度。
显然。对于已经四分五裂。而且没有稳固统一观念的帝国。英国殖民者以印度人打印度人。建立殖民帝国。从中掠夺财富是比较靠谱的想法。
2、对大清:通过对朝廷的影响。掠夺利益。
英国从事殖民活动。目的是掠夺财富。
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后。仍然要借助印度王公为代理人实施掠夺。
在中国。英国找大清就够了。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鸦片贸易合法。其后。英国又控制了大清的海关。
从1861年开始。英国几乎垄断了大清贸易。
19世纪70年代。英国对清投资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在清投资的总额!
政治上。英国也利用对大清。成为“东方事件的仲裁者”。
据当时《times》报道:英国成为所有东方事件的仲裁者。没有其首肯。任何事件都不会有实质性进展。没有其同意。将一事无成。
既然如此。英国还“要什么自行车”?
外部竞争不同
英国的全球对手不是莫卧儿帝国、大清帝国。而是其他欧洲列强及后来的美日等国。
英国在殖民印度前。首先击败了葡萄牙、法国等竞争者。然后再“独霸印度”。
对南亚次大陆。英国这么作是有优势的。
当时。南亚次大陆北面是大清、阿富汗、伊朗、缅甸等尚未被列强控制的亚洲国家。其余三面为海洋。
英国只需要利用其海上优势。就可以将列强排除于印度之外。
而对大清。英国这么干就没有优势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费心费力大败大清。法国、美国接踵而来。也分得一杯羹。
这还不算。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费心费力大败大清。结果。沙俄趁火打劫。直接掠夺了大清大片领土!
英国出人出力。别国坐享其成。显然是不利的。
尤其是对俄国。自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取代法国。成为英国最主要的争霸对象。
如果大清迅速崩溃。与大清陆地接壤的俄国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而陆军不足的英国根本不可能与之竞争。
因此。英国搬出来“高大上”的武器:自由贸易。
当时英国的工业居于绝对优势。只要大家自由贸易。英国就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不但较少对华用兵。还经常充当“调解人”。
殖民者的窘境
英国在征服印度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东印度公司。利用印度人打击印度人、治理印度人。
但是。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意识到这样作是难以维持稳定的。
于是。英国对印度开始实施直接统治。
因此。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成本急剧增加。
英国提高了英印军中英国人的比例。由1:5提高到1:2(后调整后1:3)。并在法院、政府、警察等系统设置官吏。加强直接统治。
由于成本过高。英国殖民者认为:英国很难在印度之外。再统治一个庞大的中国。
失败的尝试
当然。英国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在大清找到一片大面积的殖民地。
在大清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如印度王公一般的人物。因此。很难扶植地方政府。
英国一度把目光瞄准西藏。
为了入侵西藏。英国准备了很久。
他们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抢修尼泊尔、不丹、哲孟雄至西藏边界的公路;对工兵进行架势牛车和轻便马车的训练;在尼泊尔征用大量骡马并进行现地驮载实验。又在加尔各答等地组织骡马后备队。
1904年。英国组织了1万余人的队伍攻入了拉萨。
随后。英国企图胁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其中规定:西藏内政、外交都要请示英国。他国不得干涉。
这实际上。就是要把拉萨变成其殖民地!
可是。大清驻藏大臣不敢签字。遂请示朝廷。
大清虽常丧权辱国。但也不是要颜面。坚决不同意!
英国没办法。只有在1906年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规定:英国允不占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
英国企图失败。
在印度。英国找到当地王公支持。就可以建立统治。
而在大清。即使是在远离中央的地方。英国殖民者仍然无法制造分裂。巧取豪夺。
中国的凝聚力。远非当时的印度可比!
总的来说。古代印度与中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英国要掠夺财富。就要根据情况不同。找到不同的方法。
他利用印度的分裂。以印度人打印度人。直接建立殖民帝国。实现掠夺财富的目的。
他利用大清的软弱。通过对大清的讹诈。施加影响。虽然不过多介入大清内部事务。但却实现了对大清的掠夺。
同时。大清与莫卧儿不同的地缘环境。也是影响英国政策的重要因素。
在印度。英国可以利用其海军优势。排斥竞争者。“独霸印度”。
而在大清。面对俄国这样的陆地竞争者。英国无法作到”排他“。只能维持现状。利用其经济优势。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当然。中华数千年塑造出来的凝聚力。也使英国不能通过制造分裂等手段各个击破。也是其部分企图无法实现的关键。
尽管大清未成为殖民地。但半殖民地时代。殖民者仍然从我国掠夺了大量财富。我国人民依然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这样的日子。绝不能再来!
其他观点:
有网友问:同为大国。为何英国可以灭亡莫卧儿帝国。却不能灭亡清王朝?事实求实说。印度当初拥有的武力是强于清朝的。
比如在第一次锡克战争。英国人承认锡克人能征善战。才导致英军第一次战役失败。这些锡克军团都使用欧洲武器。采用欧洲训练方式进行训练。而且还有一支强悍的锡克骑兵军团。更厉害的是锡克军队非常勇于进行白刃近战。
清朝末年。根本没有任何一个部队的战斗力可以比拟锡克军团。疯狂的锡克士兵那怕没有步枪。也敢于提着厚重的弯刀与白刃战一流的英军血拼。轻易的割断英军。英军出动了12000人对战14000锡克军团。竟然是英军被打败。
在1848年的战役。12000英军对战30000锡克军。在这一战英国第16女王枪骑兵团数次发动猛烈的冲击。才最后击败锡克人。此战英军损失近600人。锡克人也损失3000人。
在被认为英国殖民历史最血腥一战的泽罗莎之战。18000英军血战30000锡克军团。最后英军损失2400人。锡克人也损失了1万人。此战结束的时候。所有参战英军已经累的站不起来了。尤其是最后发动决死冲锋的英国龙骑兵们。
但是印度的问题是分裂。莫卧儿帝国只是一个所谓的天下共主。下面是各种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的土邦诸侯。就连英军征服印度关键一战。900英军。2000伪军。对战印度70000大军。结果印度惨败。其实印度军队司令西拉杰.乌德.拉乌拉早就和英国人勾结了。纯粹是故意战败。
结果此战以后。英国人取得了击败印度的决定性胜利。乌德.拉乌拉则得到了孟加拉的统治权。英国人采用了和莫卧儿皇帝一样的办法。左手拉拢。右手以夷制夷。保留所有土邦诸侯的权利。
但是英国这一套在我国玩不转。虽然在2次鸦片战争。清军打得不好。但是所有参战清军官员不是战死。就是自杀。
还有一点就是任何外族想要统治中原。都要有一支特别善战的本地部队。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伪军。元朝的大约20个汉军万户府。汉军探马赤军府。汉军侍卫亲军万户府。因此。元朝依靠这些力量就足以打垮南宋。
而清朝先后受降十万关宁军。从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等等拥有一大批精兵强将。到了南京还受降数十万明军。得到了李成栋等等这样的战将。而英国人在清朝自始至终也没有建立起有一定规模。战斗力突出的伪军军团。八国联军时候。英国建立的那个小部队人数实在是太少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一点就是。美国提议。西方列强针对清朝签署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协议。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6056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英国,印度,帝国,大清,印度人,清朝,英军,英国人,王公,列强
没想到大家都对同为大国,为何英国可以灭亡莫卧儿帝国,却不能灭亡清王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关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只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就比较好理解这个问题了:一、英国人“以印度人打印度人”最终步步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