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没使唐朝灭亡?
首发

安史之乱为什么没使唐朝灭亡?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使中国人口由九百万户锐减到二百万户。当然减少的人口不一定全都死了。也有一部分是在战乱中成为脱离国家户籍统计的流民。但不管导致人口锐减的因素中具体有多少死者和多少成为流民者。至少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形势的动荡。长安、洛阳都因遭到严重的破坏而日渐衰败。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而向南迁徙导致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由于唐军主力忙于应对叛乱而导致西域逐渐被吐蕃、大食等国占据。而在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已成为李唐王朝的政治常态。然而这场动乱尽管直接导致李唐王朝由盛转衰。却并未导致李唐王朝的灭亡。那么为什么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最终并没摧毁李唐王朝呢?

其实安史之乱的的失败在相当程度上从一开始就已注定。导致其失败的最关键原因不在于作为对手存在的唐军。而在于安史叛军内部。别看安史叛军看似声势浩大。然而却没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充其量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安史叛军在攻陷东都洛阳后被唐军阻击在潼关之下。当时安史叛军需要分兵把守此前已攻陷的各地。因此在潼关前线只有2万人马。然而驻守潼关的却是唐军名将哥舒翰率领的20万大军。安禄山一看这形势气得大骂手下:“你们都劝我造反。说是万无一失。现在万无一失在哪儿呢?”这时他的手下是如何宽解他呢?结果他们上来就说:“纵事不成。收取数万众。横行天下。为一盗跖。亦十年五岁矣”。而安禄山听到这话的反应居然是大喜。合着他起兵从一开始就已计划着流落江湖当个土匪头子。苟延残喘个十年五年的。这咋看都不像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什么样的领导就能带出什么样的下属。可以说安禄山带领下的叛军集团就是不折不扣的乌合之众。事实上当时天下承平日久。唐朝政府军早已未经战阵。在军事实力上是难以与如狼似虎的叛军争锋的。这其中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令安禄山一度心烦意乱的潼关之战最终竟以20万唐军败于2万叛军告终。然而在具体战场上一再失利的唐王朝却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占据着战略优势——唐军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作战意图。在政治上占据着民心大义。在经济上仍牢牢控制着富庶的江南和巴蜀;反观叛军方面真把自己当土匪了。以致于所过之处就是忙着抢东西。然后就往范阳老家运。叛军似乎从来没想过如何持续稳固地经略已占领的地区。因此也始终没能在占领区建立稳固的统治。当地百姓无不对叛军恨之入骨。可以说尽管就战术层面而言:叛军几乎在每次具体战役中都能战胜唐军。但就战争潜力而言:唐军具有更大的优势。一旦战事持久僵持下去只会使唐军的优势表现得更明显。

尽管叛军的失败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这时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使叛军的劣势更快暴露了出来——安禄山病了。其实严格意义上这也不完全算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据史书记载:安禄山的体重高达350斤。而唐朝的350尽换算成今天的标准大约是400斤左右。以致于他洗澡的时候都没法自己穿衣脱衣。必须两个人先托着他肚子。然后一个亲随跪在地上。一边拿脑袋顶着他肚子。一边给他系腰带。胖到这种生活不能自理的状态得什么病都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居然到五十多岁才病发。他这病一发作起来那可真是有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一时间安禄山浑身上下都长了很严重的疽疮。眼睛还失明了。而此时距离他起兵造反仅仅只过去了一年多。

安禄山是一个严酷暴虐的人。哪怕对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手下也都是如此。生病后的安禄山就更加变本加厉了:连辅佐他起兵的肱骨之臣严庄和近侍李猪儿等人也都遭到鞭打。一时间叛军内部对安禄山敢怒不敢言。偏偏这时安禄山又还动了废立太子安庆绪的念头。结果安庆绪勾结严庄、李猪儿等人先下手为强。尽管作为对手的李唐皇室也发生了太子李亨架空父皇李隆基的马嵬坡之变。但李唐皇室多少还有一套政治传统。做事要考虑政治上的影响。所以李隆基和李亨父子最终实现了权力的妥协。忠于李唐王朝的各路人马得以一致抗击叛军。然而安史叛军却没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传统:安庆绪不仅终结了老爹的政治生命。更是把老爹直接从肉体上加以消灭。双目失明的安禄山根本没发现刺客已来到身边。直到被刀刺入腹部后才在剧烈的疼痛之下声嘶力竭地嚎叫道:”快来人呢!这是家贼作乱呀!”不过根本没人理他。于是安禄山就这样死了。

相比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父子之间的权力交接而言:安禄山之死对安史叛军造成了巨大影响——安史叛军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并没形成明确的君臣理念。在各路叛军大将眼中安庆绪不过就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本就没多少敬畏之心。再加之安庆绪的弑父篡权之举缺乏法统地位。于是各路叛军大将都各自在心里盘算起自己的小九九。这时的安史叛军实际上已分裂为洛阳和范阳两个权力中心:洛阳的权力中心控制在安庆绪手中。而留守在叛军老巢范阳的是叛军大将史思明。由于叛军长期以来将从各地搜刮的物资财宝都囤积在范阳。同时范阳又远离主战场。于是渐渐地范阳集团的实力超过了洛阳集团。公元758年唐军集中优势兵力对盘踞在洛阳的安庆绪发起进攻。这时各路叛军大将几乎都选择了按兵不动。安庆绪被迫逃到邺城。这时史思明发兵击退了唐军。不过这对安庆绪而言并非什么好事。因为占领了邺城的史思明直接把他宰了。

安庆绪杀安禄山使叛军内部的分裂状态呈现出明显化的迹象。而史思明杀安庆绪又导致了叛军内部的第二次分裂。参照历史上权臣篡位的惯例:史思明本来应当把安庆绪供起来当个傀儡。哪怕以“弑父”罪把他杀了。也该拥立一个安禄山的儿子当傀儡皇帝。然后慢慢培植自己的势力。待时机成熟再行篡位。哪怕壮壮样子也要走个流程。然而什么政治流程之类的在史思明这儿都没当回事。这再次印证了我在上文的论断:叛军就是一群没任何战略目标和政治色彩的乌合之众。但凡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内部的分裂。然而安史叛军的分裂并未就此结束: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动了废立太子的念头。于是历史再次重演——史思明的太子史朝义在761年春先下手为强干掉史思明。史思明死后叛军系统勉强接受史朝义作为他们的新主子。但实际上这时叛军内部各路人马都已是各自为政。尽管就叛军整体战斗力而言仍强于唐军。但具体到每一小股叛军身上就是另一个概念了。李唐王朝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适时推出“首恶必办。胁从不究”的政策——死活盯着史朝义一个人穷追猛打。最终众叛亲离无路可走的史朝义以自缢的方式终结了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然而那些按兵不动的叛军将领们随即接受了李唐王朝的改编。于是他们在换了一身马甲之后继续关起门来当自己的土皇帝、山大王。尽管安史之乱被平定了。然而藩镇割据的现象就此形成。李唐王朝日渐由盛转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李唐王朝后期就从此一蹶不振了。事实上在此之后李唐王朝仍得以维持150年左右的统治。之所以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能支撑150年之久的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用江南赋税供养神策军以威慑地方。再说得具体点就是江南的赋税收入成为了安史之乱后支撑唐王朝的经济基础;而神策军则成为了安史之乱后支撑唐王朝的军事支柱。

安史之乱后包括长安、洛阳两京在内的北方大地惨遭荼毒。在此之前北方地区的人口多于南方。经济上也更加富裕。然而安史之乱中大量北方流民为躲避战火和饥荒而逃亡南方。造成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中晚唐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已是依赖于江南和四川地区。由于安史之乱并没波及到这些地区。于是出现了韩愈口中所谓的“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通过大运河可以把南方的钱粮直接运输到北方。江南赋税以及运河的畅通对李唐朝廷的重要性在唐德宗时期得到了绝佳的验证——当唐德宗有一次得知江南的粮食运到长安后竟兴奋地跑到东宫对太子欢呼:“江南的粮食到了。咱们父子俩得救了!”既然江南的粮食赋税对朝廷如此重要。那么唐王朝自然要加强对江南赋税的管理。由此启动了以管理江南赋税为核心的中晚唐财税制度改革序幕:其实早在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时宰相第五琦就曾通过超发货币、专卖食盐等办法解决军费问题。但这种饮鸩止渴的理财手段副作用极大。到了代宗朝杰出的理财家刘晏将第五琦食盐专卖法中政府全面垄断购、运、销的模式改为发放运销许可证。盐商从国家获得运销许可证后即可参与食盐贸易。而盐商出于逐利性天然比政府垄断食盐购、运、销的模式更具有效率。与此同时刘晏通过建立常平仓收购粮食的办法增加了国家的粮食储备。在灾年则开发常平仓赈济灾民以稳定民心。刘晏理财的重点在于疏通运河、督造漕船:他曾以市场价10倍的工钱聘请造船工人。在当时朝廷财政紧张的状态下此举曾饱受争议。然而刘晏给出了自己的逻辑:只有让具体经办者捞足了好处才会将国家的漕船造得结实。我们现在看似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可在将来可以大大节省漕船的维护成本。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刘晏的判断。不过刘晏这一系列措施主要集中在治标层面。并没对唐朝的财税制度进行变革。到了德宗朝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也对促进税负公平、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两税法”颁布后到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年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这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两。

安史之乱的平定并非单纯依赖于唐王朝的中央军。事实上地方藩镇节度使中也有相当部分忠于李唐王朝者参与到平叛过程中。与此同时安史叛军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安庆绪杀安禄山、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朝义杀史思明。实际上安史之乱的平定与其说是唐王朝消灭了安史叛军不如说是安史叛军内部的分化瓦解使唐王朝得以集中精力消灭史朝义这一核心叛乱人物。这时有相当多的叛军将领实际上是作壁上观。正因为如此安史之乱平定后的唐王朝其实是无力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的。不过藩镇倒也不完全是和朝廷处于对立关系的——中晚唐的藩镇势力大致分为四类:范阳、成德、魏博河北三镇是直接由名义上归顺朝廷的安史叛军余部演变而来。所以是对朝廷最不恭顺的;山东、河南地区的藩镇主要是负责震慑河北三镇的;西北藩镇则多为防备吐蕃、回鹘等外族势力的;江南藩镇在所有藩镇势力中是最弱的。他们无力挑战朝廷的权威。实际上扮演着为朝廷收缴赋税的角色。在这四类藩镇中西北、江南的藩镇基本上对朝廷不具有威胁性。山东、河南地区的藩镇尽管是为震慑河北三镇而存在的。但他们往往在朝廷和河北三镇之间首鼠两端以尽可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具备一定的威胁。当然威胁最大的还是河北三镇。李唐朝廷为应对来自河北三镇以及首鼠两端叛服不定的山东、河南等地的藩镇一方面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令其彼此牵制。另一方面重整中央禁军——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禁军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沿袭自北周、隋以来的府兵十二卫。二是自高祖李渊晋阳起兵的老班底中选拔出来的元从禁军经历次扩编发展而来的龙武军。然而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老牌禁军战绩不佳。反而上演了逼迫唐玄宗缢杀杨贵妃法马嵬哗变。与此同时一支原来驻守在帝国西部边疆的野战部队日益进入朝廷的视野——这支部队叫做神策军。本来是盛唐时期防御吐蕃的边防野战部队。安史之乱爆发后东调平叛。唐代宗时期吐蕃利用唐朝刚平定安史之乱后的虚弱局面占领长安。迫使唐代宗出逃。这时神策军扮演起扈从护卫的角色。唐代宗重返长安后对神策军进行大力扩编。使之发展成为一支十几万人的部队。在平定安史之乱和抗击吐蕃的战斗中这支部队在战火的历练下涌现出大批名将。士兵的训练素质和装备水平也优于其他部队。这支军队除了镇守京师外还以八镇为主要基地出屯京畿和关内广大地区。神策军与唐前期单纯负责宿卫的禁军相比实际上是一支由中央直接掌握的兼备宿卫和征伐双重职能的国家常备军。这支部队的存在对地方武人的觊觎之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慑。唐文宗时期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曾这样总结道:“左右神策军。天子护军也。每年有十万军。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唯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宝。”除了直接受命于中央的神策军之外。那些效忠于朝廷的藩镇的军事实力也逐渐增强:德宗朝的镇海军节度使、《五牛图》作者韩滉就能组织起一直由精锐弓箭手组成的护航部队保护住关中运送物资的漕船安全通过其他藩镇的辖区。

唐朝后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神策军坐镇中央、服从于朝廷的藩镇戍守地方、通过大运河将江南赋税转运到朝廷控制区以供养神策军的经济和军事格局。在这种格局下中晚唐还是出了几位强势打压藩镇的雄主:唐代宗李豫在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后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初步稳定了社会局面。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尽管在打击藩镇上并无建树。但一方面于内治上锐意改革。一方面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扭转了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李纯的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元和元年(806年)刚继位的唐宪宗李纯就平定了西川节度使刘辟的叛乱。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随邓节度使李愬发动雪夜奇袭攻下蔡州。平定淮西军阀吴元济发动的叛乱。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调遣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平定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发动的叛乱。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然而宪宗驾崩后唐朝连续出现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两代荒于朝政的君主。他们在位期间不仅一度被宪宗打压下去的藩镇势力死灰复燃。宦官干政的现象也愈演愈烈。以致于发展到宦官可以执掌皇帝的废立乃至弑君的地步。唐敬宗李湛之弟唐文宗李昂继位时放宫女三千余人出宫。又放五坊鹰犬。减省冗员。颇有一番励精图治的雄心。然而由于操之过急导致自己企图诛杀宦官的计划泄露。结果宦官势力发动政变将其软禁。之后唐朝又一度出现过唐武宗李炎的会昌中兴、唐宣宗李忱的大中之治:平定泽潞镇、击败回鹘乌介可汗、收复河湟、平定安南。然而宣宗李忱驾崩后的唐懿宗李漼、唐僖李儇都沉迷于声色犬马。在他们的治理下各种政治、经济、军事问题都涌现了出来。从860年起位于今天云南省和缅甸部分地区的南诏政权两次入侵唐朝的安南都护府(今越南北部)。唐朝为防止南方藩镇像北方藩镇一样做大成为割据势力。所以一直致力于限制南方军力的发展。于是不得不临时从中原抽调兵力前去征伐南诏。战后的咸通四年(863)一批从徐州、泗州一带征发来的士兵奉命驻防桂林以威慑南诏。当时朝廷与士兵们约定三年后期满轮换。可三年之期届满后朝廷却像忘了他们的存在似的。压根没调新的部队前来轮换的意思。就这样这批士兵在桂林又驻守了三年。到了咸通九年(868)朝廷为节省调兵的经费再次选择性失忆。这下士兵们再也不能忍受了——他们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首领率部北上还乡。本来这支部队的兵力并不多。问题在于他们沿途的州府郡县的兵力更少。于是他们出湖南后沿长江东下。过浙西、进淮南。攻占了今天的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等地。至此唐朝的江南赋税生命线被拦腰斩断。朝廷慌忙调集十道兵马将这次起义平息下去。尽管以庞勋为首的义军高层被唐军杀死。但义军残部就此混迹各地。成为当地的不安定因素。

公元875年五月在今天的河南长垣爆发了王仙芝领导的起义。当年六月黄巢举事响应王仙芝。起义军转战山东、河南一带。在半年之内“南至寿庐。北经曹宋”。席卷15个州。甚至一度逼近东都洛阳。878年王仙芝战死后义军推戴黄巢为主。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废唐年号。自建年号为王霸元年。一时间昔日的庞勋旧部纷纷投奔起义军。878年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新领袖。他见中原各地兵力雄厚。于是带兵渡过长江在唐军防守薄弱的南方地区不断迂回穿插。至此李唐朝廷在地方上的统治体系几乎被完全摧毁。各路征讨将领纷纷拥兵自重成为一方诸侯。到884年六月黄巢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唐朝的统治根基已完全动摇:军事支柱神策军在战争中消耗殆尽。而作为经济支柱的江南赋税也指望不上了。因为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唐朝不得不授权地方藩镇自行募兵。于是当初唐朝最不愿见到的一幕发生了:藩镇割据已不再是河北独有的现象。而是普天之下的常态。这时李昌符据凤翔。王重荣据蒲、陕;诸葛爽据河阳、洛阳。孟立方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朱温据汴、滑。秦宗权据许、蔡。时溥据徐、泗。朱宣据郓、齐、曹、濮……在大唐疆土上一时间出现无数个割据一方的小朝廷。数年后王建入川与西川节度使陈敬暄争夺地盘并阻断剑阁(今四川剑门)。至此巴蜀及其南方的岭南也脱离朝廷的管辖。大唐天子已沦落到和昔日的东周天子一样要看诸侯的脸色行事的地步。可以说这时的李唐皇室已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接下来轮到各路藩镇势力轮番登场表演了。

其他观点:

我的回答是大唐王朝气数未尽。这话听起来玄虚。但又可以用王朝兴衰的历史周期律来解释。

大唐王朝当时的形势确实非常危险。

不仅仅是安史之乱。还有仆固怀恩叛变勾结吐蕃、回纥入侵。之后吐蕃占领陇右。切断了河西走廊。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与中原断绝了联系。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两个月。黄河下游地区、两京这些大唐最发达富裕的地区被破坏殆尽;吐蕃大大小小入侵无数。每年秋天唐王朝都要组织防秋兵来抵抗吐蕃入侵。整个中原人口从开元盛世的6000万降低到唐代宗初期的3100万。差不多少了一半。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剩下这么多地方)

历史周期律如何解释王朝初期的兴起。

安史之乱爆发时。大唐王朝建立137年。略少于唐朝寿命的一半。

一般王朝开创者都是最优秀的人物。在位二三十年能够完成统一。并适度向外扩张。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开朝初期扩张效果最好的就是唐朝。其次是秦朝。最差是宋朝。

开局时占了多大的地盘。就能给子孙后代打下多大的生存空间。子孙后代不争气。败家也能多败几年。而且。这种扩张是把周边的异族敌人清洗了一遍。延长了他们的恢复、重新入侵的时间;

(开国初期到唐高宗时期。唐朝疆域面积最大)

之后。随着人口增长。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农民们从中原核心地区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等到周边的土地被几代中原农民变成耕地之后。这些区域就基本上永久的属于中原政权了。在开国百年左右。盛世到来。是一个国家各方面最强盛的时期。

而最伤害普通百姓利益的土地兼并问题。在国土周边还有大量待开垦土地的情况下。地主阶级必须采用宽待农民、佃农的方式来保证自身利益。土地兼并现象并不严重。农民可以通过向周边地区流动来保证生活水准。

同样。另一个伤害普通百姓利益的政治腐败问题。在这个阶段虽然也已经看到苗头。但程度远远达不到影响百姓民生的地步。官吏们还处在遮遮掩掩干坏事的地步。不像王朝中后期那么明目张胆。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文人知识分子。都在享受着开国百年国力上升的红利。对战乱年代的记忆即将失去但还残有印象。所有民众感受着国家总体向上的积极变化。处在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下。所谓气数。就体现在这个方面上。

这时的中国古代王朝。基本上不存在灭亡的可能性。无论是周边外敌、内部叛乱、权臣藩镇。都只能造成伤害。不具备毁灭的能力。就像后世土木堡之变。明王朝也是好好的挺了过去。

(盛唐时期唐朝疆域)

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对唐王朝意味着什么。

安史之乱。暴露了唐王朝节度使制度的最大缺陷。就是在中央政府缺乏足够实力的前提下。地方边将会从帝国的守护者转变为帝国的敌人。这与藩镇带来的抵御外敌作用相比。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弊大于利;

吐蕃入侵。暴露了唐王朝盛世时期战略方向不明的重大问题。缺乏对周边敌人的情报和判断。在把国家军力的将近一半投放到河北来清剿契丹、奚这些游牧民族。甚至打了一场毫无意义、损失重大的天宝南诏战争。这都说明了唐王朝高层已经失去了对战略方向的清醒判断。

换个角度来说。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反而是唐王朝解决盛世积累问题的良好契机。加强中央权威。缩减地方军队势力。实现强干弱枝;积极、彻底的把吐蕃这个刚刚兴起的外敌压回高原;对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依附大唐的北方回纥采取怀柔政策。加强贸易。让回纥为大唐所用;对东北契丹、奚族地区采取移民实边政策。这都是能让唐王朝彻底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进而解决民生、吏治等真正威胁王朝生命的重大问题。

而这也是后人最惋惜唐王朝的地方。之后的历代帝王都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唐王朝也几度中兴。但无论是偶然因素。还是帝王将相的历史局限性。这些问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除了吐蕃之外。其他都未真正解决。反而增加了一些同样严重的问题。

(唐朝最大的败家子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恢复过程。

实际上这个过程比想象的还要快。

安史之乱平定。到吐蕃开始入侵。都是在唐代宗时期的事情。唐代宗在位十七年。表面上看有十五年处在宦官或者权臣专权的状态。但任何一个宦官或权臣。包括李辅国、元载、鱼朝恩等。都在用够后除掉。这些人起到了恢复国家财政。抵御吐蕃入侵。缓和与藩镇的关系。以及压制郭子仪等有功将领的作用。唐代宗时期。人口恢复到3600万。财政收入从400万增长到1300万。郭子仪、马璘、李晟、浑瑊等人在西北很好的完成了抵御气焰正盛的吐蕃入侵的任务。并未让局面恶化。也就是说。整个大唐虽然失去了西域。但在唐代宗期间国力已经开始恢复。并且已经具备了解决某个重大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吐蕃或是藩镇;

(唐代宗李豫。安史之乱后第一个中兴之主)

唐代宗之后的唐德宗历史评价不高。在位期间先是解决藩镇问题。藩镇反弹群体叛乱。又一次丢了长安。但唐德宗之后任用李泌、李晟、浑瑊、韦皋等人。外交+军事手段。彻底的玩弄了当时处在最巅峰的吐蕃。吐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在唐德宗时期。唐德宗还是个敛财高手。这也是史书上颇多诟病的地方。但靠这些不义之财。唐德宗建立起一支十余万的神策禁军。为之后唐宪宗扫平藩镇、唐王朝中兴奠定了基础。

(唐德宗李适。比史书评价要好一些)

总之。唐王朝安史之乱后经历了三起三落。

第一次中兴是唐代宗平定安史之乱。挡住了吐蕃入侵。国力恢复;

第一次衰落是唐德宗解决藩镇问题失败。转向消耗、削弱吐蕃;

第二次中兴是唐宪宗解决藩镇问题。但留下了宦官专权的问题;

第二次衰落是唐穆宗、敬宗、文宗时期的宦官专权和文官牛李党争;

第三次中兴是唐武宗、宣宗的重新兴起。国力恢复。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宦官;

第三次衰落是唐懿宗开始的胡作非为。逼反了黄巢、王仙芝。又解放了对藩镇的束缚。在藩镇、宦官的联合作用下。唐王朝灭亡。

(灭亡前的唐朝疆域)

也就是说。唐王朝的灭亡是二百余年各种矛盾积累的一次集中爆发。而安史之乱时还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这就可以归结到气数未尽四个字上。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其他观点: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则源于“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

唐朝灭亡和东汉灭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安史之乱”后。乱作为的皇帝导致“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因为叛乱对“武将”非常不信任。在某种程度上逼得武将、藩镇们开始自保。例如气死李光弼、逼反仆固怀恩等(它们只是典型案例。还有不少藩镇被抑制案例)。

“藩镇势力”被削弱的同时。肃宗、代宗时期的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三大宦官崛起以及元载专权等陆续出现。看表面皇帝一直受气主儿。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文臣根本没有军权;宦官虽有一定军权。但因为有众多平乱武将、藩镇存在。皇帝消灭宦官仍然是很容易的。但为什么皇帝愿意听命于宦官?削武将的军权才是关键。皇帝也是认可的。

由此。武将、藩镇们为了自保。便逐渐“割据”。

(2)有作为皇帝不时地出现。使得“藩镇问题”影响降低。但“宦官专权”更严重

因为有着郭子仪等一大批英武人士。以及德宗、文宗、武宗、宣宗等较有作为的皇帝出现。降低了“藩镇”破坏作用。但是。大部分皇帝对宦官地抑制都肌无力。宦官专权问题一直没有改变。

然而。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其实是一体两面。中间夹着的是皇帝权力被削弱。皇帝乱作为时期、皇帝不作为时期。宦官专权做大。藩镇藩镇实力也做大。遇到有作为的皇帝。在联合文臣、藩镇(或宦官)抑制宦官(或藩镇)下。藩镇和宦官势力反反复复直到唐宣宗病逝。二者才真正走上不可扭转之路。

(3)东汉灭亡、唐朝灭亡的原因类似

公元859年。唐宣宗病死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两大势力影响下。878年爆发了“黄巢起义”。

藩镇势力趁机疯狂做大。最终唐朝也由皇朝的部将、投降将领朱温(朱全忠、朱晃)推翻!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双十二有没有什么值得剁手的户外服饰?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这个(稻草人)品牌户外冲锋衣御寒效果极好。具备防水放风透[&...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元芳你怎么看?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苍蝇不叮无缝蛋。这句话的含义。想必绝大多数人都懂。它是一[&...

曹操为什么称“魏”?而不是“曹”?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需要说明一下。曹操生前未称帝。代汉称帝的是他的儿子曹丕。[&...

有什么钢笔练字和书法值得推荐的,价格不要超过200元?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在当今社会。媒体发达。资源丰富。如果说软笔起步。百元足矣[&...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0月2日 15:55:41

    藩镇,王朝,安史之乱,吐蕃,叛军,唐朝,宦官,安庆,朝廷,江南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0月2日 15:55:41

    没想到大家都对安史之乱为什么没使唐朝灭亡?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0月2日 15:55:41

    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使中国人口由九百万户锐减到二百万户。当然减少的人口不一定全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