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1.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⒉.第三人称代词,3.近指代词,4.代事,5.代物,6.代军队。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⒉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⒉.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之”用在动词“鼓”(击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四、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195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请问这篇文章讲的是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都有哪些
定语,宾语,用在,心语,动词,代词,主谓,译为,句中,勾践
正确答案: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1.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⒉.第三人称代词,3.近指代词,4.代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