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古代政府用来镇压老百姓的绝招。不是格斗类冷兵器。而是弓箭。
大家都知道。冷兵器格斗对于武器并非很重要。
自然。有精良的大刀长矛自然是好。但揭竿而起未必不能作战。
就格斗类冷兵器来说。官府并不可能占优太多。
同时。打仗使用冷兵器格斗。其实大兵团作战每个士兵只需要简单的直刺就可以。也无需长期训练。
说来说去。大家都找冷兵器格斗拼命。起义的农民未必占下风。毕竟他们人多。
但是。弓箭则是官府朝廷垄断的特殊战斗力。
众所周知。弓箭的练习难度极大。
萨沙有个读者就是射箭爱好者。他在大学时期和十几个同学参加了射箭社团。
结果十几个人苦练了3个月(一周练几次)。阶段性考试的时候需要在射中不远距离一张A4纸大小的目标。
结果。这十几个人中只有一二个人能够做到。其余全部不上靶。
如果真正打仗。弓箭手没有至少三四年的苦练。是无法得心应手的。
而普通农民不是猎户。不可能没事天天去练习弓箭。因此专业的弓箭手基本都是职业军人。是政府垄断的战斗力。
在实战中。这些官府的弓箭手可以造成起义农民军极大的伤亡。后者没有对等的武器可以还击。
由于农民军多是乌合之众。在猛烈箭雨打击下。很多部队直接就溃散了。
然而。官府却难以控制弓箭在民间的使用。因为古代的野兽很多。即便是山民装备弓箭也是合情合理的。
反正普通农民不可能熟练掌握弓箭。家里有弓箭就算了。政府不好管。
但是。铠甲就完全不同了。
普通老百姓留着铠甲的目的是什么?打猎不需要铠甲。你又不去从军打仗!那么。留着铠甲无非是在战斗中对抗弓箭。那么说通俗点就是造反用的。
不禁你禁谁?
其他观点:
在古代。官府对民间甲胄的禁止力度确实要大于刀剑。铠甲向来被朝廷视为国之重器。私藏铠甲达到一定规模。就会被谋反罪论处。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汉时期的周亚夫。周亚夫是一位战功著作的将军。是汉文帝的托孤重臣。帮助景帝平定过七王之乱。但是。周亚夫晚年时期却因为皇后的兄长封侯和匈奴将军封侯的事和景帝产生了矛盾。再加上周亚夫性格直率。不会阿谀奉承。君臣之间闹得很不愉快。偏偏这个时候。他儿子做了一件作死的事。私自租借工坊制作了500件甲胄。准备以后等他老子去世时发丧时用。这件事被别人向朝廷告发了。汉景帝派人彻查此事。负责此案的廷尉问周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廷尉说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周亚夫受此屈辱。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虽然周亚夫的死并不全是因为私藏了500件甲胄。还有君臣之间关系破裂。而周亚夫本身性格刚烈的因素。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在古代朝廷对甲胄时极为重视的。除了装备军队外。严禁民间私人收藏。
历朝历代都对民间私藏兵器铠甲制定了严格的律法。《唐律疏议》记载。 私藏铠甲达三领。处以绞刑。 私藏弩机达五张。处以绞刑。 私藏枪。槊。陌刀达十件。处以绞刑。我们知道。唐朝时期整个社会都是尚武的。所以法律还相对宽松。宋朝时期。更为严苛。 私藏全副铠甲者处死 。私藏不成副的铠甲杖五十七。 私藏枪或刀弩者够十件之数的处死 。私藏弓箭十副者处死。元朝更不用说了。这是一个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朝代。防民如防贼。有个说法是。连老百姓家中用的菜刀都要严格管控。几家共用一把。防止造反。当然这样是防不住的。民怨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会像火山一样爆发。清朝时期。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六年皇帝下诏:
“谕兵部:因民间有火炮甲胄、弓箭刀枪、马匹。虑为贼资。戕害小民。故行禁止。近闻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良民受其荼毒。今思炮与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项。悉听民间存留。不得禁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清朝初期。盗匪横生。朝廷考虑到老百姓需要武器自保。以防范贼人。特地放宽了民间拥有武器的法令。允许民间存留三眼铳、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武器装备。但是还是禁止私藏炮和甲胄这两样。
为什么各个朝代对甲胄如此忌惮。严禁民间私藏呢?像上面清朝顺治年间的这份诏令。甚至把甲胄放到了火炮一样的地位。严格管控。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甲胄防护能力强大。能大幅度提升军队战斗力
大多数人都对甲胄的威力没有明显的认识。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影视剧对我们的误导。在一些影视剧中。士兵身上穿的甲胄全然没有防护作用。冲锋时。就算穿了盔甲。也照样被一箭射倒。两军短兵相接时。士兵身上的盔甲就像薄薄的纸片一样。一刀就能砍翻。
唐朝军队盔甲装备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从《通典》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四《军械篇》可以知道。唐朝军队标准的着甲率是60%。虽然并不是都穿着铁甲。但这个比例比以往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唐朝军队的制式铠甲有十三种。分别是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山文甲。鸟锤甲。白布甲。阜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其中。明光甲是古代盔甲的巅峰。这是一种全部用铁打造的铠甲。最主要的特征是胸前、背后大型圆形或椭圆形甲板。这种甲板经过打磨。在阳光下有耀眼的反光。就好像一面镜子。所以称为明光甲。
二 甲胄制作工序繁杂。极为难得
在古代。相比于刀剑。甲胄绝对是奢侈品。铠甲制作之繁杂。打制之耗时费力。非有国家力量则不可及也。古人受制于冶炼落后。民间亦无可能集中资源大规模制铠甲。 如宋代之“步人甲”。计有精铁甲叶一千八百六十余片。生铁经千百次锻打而成精铁。即今日之钢。再用革带麻绳将甲叶叠压串连。编织而成铠甲。又按枪矛、刀盾、弓弩等兵种不同。铠甲形制亦略有不同。计甲重则在40-70斤不等。正因为如此。官府禁止民间私藏。一方面是防止造反。一方面是铠甲实在太过珍贵。必须优先装备军队。
披甲率可以很大程度上反应一支军队的作战能力。但是。即使是最精锐的部队。着甲率也很难达到百分之百。像前面所说的。唐朝的军队着甲率能达到60%。那已经很高了。这还是倾全国之力才办到的。
三国时。 曹操在其《军策令》说道:
本初(指袁绍)有铠万领。吾大铠只二十。本初有马铠三百。吾只十。
意思即袁绍有铠甲上万副。而曹操完备之铠甲只二十副。袁绍有骑兵马铠三百。曹操只十具。曹操这说这话的时间在官渡之战的前夕。当时袁绍已经占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广地千里。可动员的士兵几十万。即使拥有这样雄厚的实力。也才不过能拿出上万具铠甲。骑兵铠甲则更少。只有三百余件。而曹操这边则更可怜了。完好的步兵甲只有二十副。骑兵甲几乎没有。这也是为为什么曹操不敢和袁绍正面相持的原因之一。考虑到当时是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生产破坏严重。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肯定比不上王朝强盛时。但是。连曹操这样雄霸一方的诸侯。也只能拿出区区几十具铠甲。说明铠甲是绝对的稀罕物件。
明朝末期。贪腐严重。军备松驰。很多部队中。士兵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卫所兵更是沦为了叫花子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努尔哈赤靠着十三具铠甲。就敢挑战大明。并且屡屡击败明军。
三 相比于甲胄。刀剑禁止难度更大
还有一个政策实际实施的问题。刀剑这种东西。本来就和普通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日常的劈材杀猪都要用到刀。不可能都禁了。而且刀剑容易得到。随便找个铁匠铺子。就能打造出来。如果百姓真的要造反。禁刀剑也没有用。斩木为兵。削竿为旗。锄头镰刀都能成为兵器。索性还不如不禁。事实上。如果一个朝代真的气数已尽。怎么禁都没有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其他观点:
被禁止最多的兵器不是刀剑反而是防身用的甲胄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奇怪。不禁止进攻性武器杀伤性武器却禁止护具。这是什么道理呢?
姑且让我们探究一下原因:主要原因或许是。刀剑除了武器的功能。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别的用途。比如可以用来打猎。也可以用来砍伐。另外也可以作为装饰品。作为个性品格的象征(君子佩剑)。而甲胄除了上战场之外可以说别无用途。朝廷自然形成了这样一个认知。那就是良民顺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需要用到在战场上防身甲胄的。储藏甲胄唯一的解释似乎就是意图走上战场。在太平年景那就是想要造反的标志了。
让我们看一个清朝顺治年间的朝廷的规定:
打个未必贴切便于理解的比喻。这有点类似美国不禁(一般的)枪却禁止重型防弹衣。一个重要理由是重型防弹衣的防护力太强。会阻碍警察正常执法。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1919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铠甲,甲胄,私藏,弓箭,民间,刀剑,军队,朝廷,官府,冷兵器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朝历代中,被禁止最多的兵器不是刀剑,为何反而是防身用的甲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古代政府用来镇压老百姓的绝招。不是格斗类冷兵器。而是弓箭。大家都知道。冷兵器格斗对于武器并非很重要。自然。有精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