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首发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其他观点: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按《周易》的说法。九为老阳。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周易》讲究阴阳平衡。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中和为贵。两个老阳相遇。实际是大凶之兆。

在这一天。相传瘟气会降临世间。也就是说人们容易被染上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登高就是为了躲避瘟气。把疾病踩在脚下。以保健康平安。除了登高。重阳节的许多其它习俗也都和躲避病疫、祈求健康有关。如在头上插茱萸。茱萸是中草药。具有消毒作用。故事有云“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种插茱萸的习俗。这一活动要全家一起进行。如果丢掉了哪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会被瘟神抓走。再如喝菊花酒。菊花秋天盛开。是应时花草。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所以喝菊花酒可以解凶秽、益寿延年。

重阳节最早在汉代的文献里已被提及。记述西汉杂史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此时。登高已成习俗。

南朝《续齐谐记》中更是记载着一则传说:“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囊。盖始于此。”唐代《初学记》和宋代《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这个故事。民间的传播中还增加了诸如桓景访仙学艺是因为瘟魔害死了父母、然后从费长房处取得降妖宝剑、最后大战瘟魔等细节。故此。这或许可算作重阳登高的一个典故。

其他观点:

登高就是为了“避灾”。古代科学不发达。也只能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寄托一些希望。《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访遍名山高川。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为什么浙江不用全国卷?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江苏整天瞎吹。教育第一。完全是偷换概念。有意混淆误导。江[&...

马超五虎有多帅?完爆玄策白虎志,海报神似梦泪被吐槽,如何评价?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王者荣耀中。马超的五虎将皮肤也是终于登场了。这个等了一个[&...

有什么书籍可以帮助编导生学习分镜头脚本?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说到分镜头。那你一定知道蒙太奇吧!《眨眼之间》剪辑师力[&h...

古代民间历史故事有哪些?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民间故事。就说一说我家乡的两个传说故事吧。第一个:迤山[&h...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0月2日 07:55:47

    重阳,茱萸,重阳节,长房,龙山,菊花,山上,这一,也不,汝南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0月2日 07:55:47

    没想到大家都对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有什么历史典故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0月2日 07:55:47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早在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