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不知道学啥专业?曾经我也纠结于参考高考志愿时填写什么专业。最终头脑一热。随便选了个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梦想着以后有机会当官的。现在大三了。发现当初还是太天真了。
现在问不知道学啥专业呢。以下是我的经验。(精辟版)
1、根据特长选。数理化政史地。选擅长的。学起来没那么吃力。也容易在这领域深入发展。
2、根据兴趣选。别看兴趣很简单。但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如果你有。你很幸运。
3、功利选择。没有特长没有兴趣。又没有想学的。上网搜。什么专业吃香选哪个。从就业率和平均工资。还有发展前景看。还有。参考老师家人朋友的意见。
~选专业是件大事。也比较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就留能理清楚的。以上建议仅供参考。重要的是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毕竟可能是个影响终身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即使选了个不如意的专业。那也不要紧啊。不必耿耿于怀过不去。反正学历摆在那了。能亏到哪里去呢?兴趣可以培养的。落后可以努力的。勤能补拙嘛。最重要的是把心态放好。不要太执着。人的选择会有偏差。专业不是完美的。人生也不是完美的。很多真的是事在人为哦。
加油
其他观点:
我曾经和你一样。经常被这个问题困扰。不知道该学啥专业。从高一开始。我就被迫思考:学文还是学理?高考填志愿选什么专业?大学辅修什么专业?读研转专业学什么?俗话说:“选择不对。努力白费”。似乎只有找准了专业方向。才会在努力的时候足够踏实。正如电影《银河补习班》所说:“人生就像射箭。但是更重要的是找到箭靶子。”幸运的是。经过八年的探索。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痛苦但值得。这里用我个人的真实案例做一个分享。
我初三的时候从小县城被保送到市重点高中的重点班。一路比较顺。高一的时候懵懵懂懂。大家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就申请去了理科实验班。虽然偏重理科。但还是同时学着文科课程。大一结束。班主任让每个人填写学科意向。大部分同学都填了理科。毕竟已经来了这个班。
当时学校还是给我们举行了一次综合考试。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一起考。让我们根据成绩再做考虑。当时我总分全校前十。文科第三名。理科十多名。为了所谓的“冲一冲”清北复交。就在老师的建议下重新填了文科意向。从理科实验班转去文科实验班。
我也不知道高二转文是否正确。并且在之后两年经常性地怀疑自己。毕竟大一已经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理科。而那次综合考试属于“发挥超常”。并不能代表我的文科优势更高。自从转去文科班。我的成绩起起落落。从第三。到三十。再到第一。后到十一。像坐过山车一样。虽然当年高考我们学校整体发挥失常。没能实现最初的愿望。但幸运的是最后我高考总分还是重新回到了全校第三。
本科:主修本专业的同时辅修二学位。为个人兴趣的探索留一条后路
我大学去了某985学文。这个学院对于文科生的教育比较有意思。大一除外语类专业(英语、翻译)。不定专业。同学们可以在经济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心理学里自行探索。大二再定专业方向。
我原本计划第二年再定专业。但是军训期间听了外国语学院的招生讲座后。激起我高中时期外交部的理想。就报了名参加面试。误打误撞得了第一名。于是大一一开学就定了英语专业。(也失去系统学习其他专业的机会)
课余时间。我参加模拟联合国协会。学国标舞。打英语辩论赛。参加演讲比赛。听大使讲座。希望以后能步入外交的舞台。
大一结束。我申请进入学校唯一的文科实验班。由于大一总成绩符合要求且面试表现还不错。所以比较顺利。在这个班。除了学本专业。我们需要学通识课程(可以理解为。老师带着读中西方经典作品。如《理想国》、《尼各马可伦理学》、《大学》、《墨辩》等。定期完成读书报告)。这时候开始。身边的同学开始有了读研转专业的想法。比如古典学、哲学、人类学、新闻等等。
本来想把这个班级学到的东西作为本专业的补充和增强。但我渐渐发现自己好像并不适合学纯粹的文科。而且。我也发觉自己并不是真正地热爱政治和外交。因此陷入迷茫。
为了探索其他专业方向的可能性。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而正是这。点燃了我读经济学的火苗。因为我发现。在开展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时。我的探索欲突然被激发。开始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关注和分析相关经济政策和商业活动。也逐渐取得更好的奖项。思考经济现状。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团队协作调研。通宵准备答辩——回想起实践经历。这些让我感受到什么是颅内高潮。什么是创作带来的快乐。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经济学的喜爱。
但由于大二转专业需要降级。且心理压力不可预测。所以老师和同学建议我辅修经济学。研究生再转专业。于是便开启了我两个专业同时学的历程。事实证明。辅修二学位虽然学得不如人家本专业的系统。但对于我之后找工作和申请读研还是有帮助的。
读研:被梦校拒绝后工作一年。从职业目标倒推专业方向
大四上学期。我放弃保研资格后准备出国留学。当时申请了港大的市场营销专业。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传播学研究专业, 由于当时找了中介。且自己的成绩和网上公开的录取案例中显示的条件差不多。所以没有给自己申备选校。结果是被同时拒绝。
你一定会好奇。大学不是辅修经济学吗?为什么会申请传媒和营销相关的专业?
我总结有两个失败的原因:
1.自我认知容易被影响
我大学期间比较活跃。参加的社团和活动较多。申请期间自己搞了个公众号。摄影、写文。整天胡思乱想。回忆童年。回忆过往。在过去记忆的复盘中。在家人和朋友的开导下。我自认为自己文艺气息十足。天生适合搞传媒。以及与传媒相关的营销。全然忘记自己大学吭哧吭哧为专业探索所做的努力。也忘了自己没有学过传媒相关课程。
2.自信与自负矛盾共存
我一边觉得自己可以去top名校。一边觉得申请经济学硕士太难。因为辅修期间成绩并不如本专业好。而申请的时候只有市场部和品牌管理部实习经验。做到又大都是新媒体相关工作。于是觉得自己申请相关专业成功概率大一些。
为了明确专业方向后再战。我决定在工作中先确定职业方向再申请读研。
工作后的逻辑就变得简单多了:你离目标职业缺啥。就去学啥。
当我在管理咨询的岗位开启职业生涯。我对专业学习有了新的认知。你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T字型的知识结构。要在某一领域树立个人IP。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必须性。于是开始把专业方向往这方面靠。除了补充阅读相关书籍。就是和同事们探讨,一步步明确自己的目标。
明确专业方向后的我收到了港大HKT、帝国理工BA、南洋理工ME的录取。
细心的你会发现。这三所学校申请到的专业并不完全一样:市场营销、商业分析、管理经济学。他们侧重点不同。都与我现在做的工作有关。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因为我看到了比专业方向更进一步的问题:职业方向。而一个职业方向可以有很多专业方向去辅佐。只要专业方向不偏离职业目标。都是值得尝试的。这会给你更多选择的空间。更少纠结的负担。
总结:大胆尝试。找寻自我
不知道学啥专业怎么办?我根据我上述经历总结了以下三个方法:
1.速赢战略:大胆尝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2.以终为始:就业导向。缺啥补啥。放宽选择;
3.遵从内心:相信自己。认识自己, 成为自己。
最后想补充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吴国盛教授在《科学的历程》的一些观点。
为什么中国人分科的意识那么强呢?
我们很小开始就被灌输“分科”的思想。有的人似乎天生适合学理科。有的适合学文科。于是越学越窄。越学越细。越学越专。结果技巧学到了。但丧失了知识的视野。见识就低了。
吴教授认为。这背后有两大原因: 1.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一个文化定式和惯性;2. 中国人学习科学的历史路径也起到了一定影响。
“科学”最初在拉丁文中意味着“知识”本身。日本人翻译为“分科之学”。中国人最开始的“格致之学”与科学很接近。但是服务于修身。而不是获取知识本身。
科学变了味。学习的本质也发生扭曲。我们变成一个个专业化的人。“隔行如隔山”。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
祝你好运。
其他观点:
这个疑问大多数人都有过。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我认为。最优先考虑自己热爱的事物。看看自己的兴趣在哪方面。再了解与之相关的专业。假如还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可以考虑一下自己有没有擅长的事情。或者思考一下自己未来希望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我比较支持从心出发。只有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才更容易坚持下去。好比我现在选的是翻译专业。这是我在初中的一个小采访里回答过的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完成的目标还有理想。现在如愿以偿。但是不管选什么专业。都有它其中困难的部分。不过因为自己热爱和擅长所以能够很好的坚持下去。所以建议在考虑学什么样的专业时。多静下来思考。听听自己的想法。这期间可能会接收到很多建议和意见。但未来是自己的啊。一定要冷静下来考虑!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1209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专业,自己的,的是,方向,经济学,理科,兴趣,本专业,目标,科学
没想到大家都对不知道学啥专业怎么办?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不知道学啥专业?曾经我也纠结于参考高考志愿时填写什么专业。最终头脑一热。随便选了个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