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971年12月。我进厂当车工学工。每月16元。车工分为白班(早八点至下午4点半下班)。二班。下午4点半至半夜12点下班。白班中午在厂里吃一顿。二班在厂里吃晚饭和半夜12点换夜饭两顿。那时还发粮票和肉票。但厂里每顿都有肉菜。肉菜称为甲菜。像回锅肉。肉丁那种只需两角钱一份。一般的小菜3分或5分钱一份。饭票用粮票换就是。不要加工费。所以。就算每天吃一顿甲菜每月在厂里吃饭开支每月26天算(那时都是每周单休制)。只需要7块钱左右。剩余5块钱交家里伙食费。还剩4块钱零用。那时看电影8分钱。柑橘苹果之类3至5分钱一斤。硬糖1角钱买14颗。称都甭称。数给你就是。所以。4块钱用处大着呢!
说实话那时工厂里。学工16元。三年转正后30元。四年定二级工35元。老师傅8级工也就50来元。很多时候厂长的工资还没有8级工人高。到饭点了。厂长。书记一样地拿着碗敲着盘在工人队伍里排队端饭。一点特殊都没有。下了班厂长就住在我们一排平房里。经常一起拿着澡帕去厂洗澡堂洗澡。平常得像哥们儿。
那时人与人之间之和谐。很少有人因钱多钱少滋铢必较的。因为大家都这么走来。差别又不大。用不着黑着心走阴路哇。
要说消费水平。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国内才开始普及12英寸电视机。我们家比邻居先买电视机。一到晚上我就把电视机抱到屋外。摆上櫈子。让所有邻居共享。开心极了。
我于1974年就买了上海牌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现代人也许不屑一顾。但那时国内的科技水平就是这样呀。已是富足人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计划经济。解放不过二。三十年。与解放前相比简直就是天上与地狱之差別。所以全国人民热爱毛主席。感恩共产党。这种诚挚出自内心的情感是现代人难以揣摩到位的。
解放前。中国人均寿命才40多岁。到了七。八十年代。我爸活了86岁。我妈更是到94岁才寿终正寝。你说那时的消费水平如何?寿延就是很直接明朗的解答。
其他观点:
要说七八十年代的消费水平。得分2个阶段时期;
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代。人们的生活物资是人七劳三分配的。土地归集体所有。统一管理。统一收成。统一分配。那是个农村支援城市的时代。对农民来说。说不上什么消费水平。生产队里种啥分啥吃啥。从粮食到蔬菜瓜果。那时也有农村大集。也有农贸市场。绝大多数是农民在自留地里种植的东西。数量很少。买东西的大多是家里有吃工资的人家。平时农民没有现金来源。也就谈不上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钱。无钱可花也就谈不上消费水平。能吃饱的家庭就是生活条件好的家庭了。
在城市的工人。分级工。工资基本分一级工。二级工。三级工……。我只记得一级工是每天1.25元。二级工是每天1.48元。农民进城打工需要生产队里专门安排。工资的大部分要交生产队买公分(大概1元左右1天)。然后再按人七劳三分配生活物资。基本就是交100元工资。分10几元的物资的比例。农民的穿的问题。主要是靠卖家里的东西换钱买布自己做衣服。鞋子也是手工自己做。人们也自己织布做衣服。原材料主要来自于自留地的棉花种植。那时人们穿衣服很节省。一件衣服穿3年5年8年的。比比皆是。
总之。在七十年代。一个人一年的粮食消费大约在200斤左右。钱币不会超过50元。学生上学全免费。自己花钱买本子和学习用具。一年总花销不会超过5元。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就进入了土地承包时代。在85年以前。农村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种植自由。想种什么自己说了算。到了83年。人们的粮食就开始大量的出售。换取钱开始生活消费。那时人们的消费理念都是很高攀。主要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之类。过了85年进入电视机购买潮。基本都是12-14-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所有大于20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或彩色电视机。绝大部分都是进口的二手旧货。过了88年。县城的百货商店才有了有限的几个牌子的全新进口彩色电视机(日产为主)。17-20英寸的大约在3000-5000之间。基本都是单位购买。个人家庭购买率连万分之一也没有。
整个八十年代。是一个农民日子腾飞的年代。从原来的年收入百元到年收入千元。是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很多农民开始做生意。去打工。收入全归自己。生活水平有了真正意义上质的飞跃。摩托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进入90年代。城市才开始进入经济改革时代。比农村晚了10年。所以第一批受益最大的是农民。只不过在那个时期。一直还是农村支援城市的。只是变成了征购粮和农业税。提留之类。
实际上80年代的繁荣。是土地改革开放和经济量化放水双重作用的结果。只是在当时。人们并不懂得也不明白。更不理解突然地货币增量会带来如此的效果。真正的全社会经济大繁荣是从88年以后开始的。
所以。七十。八十年代的消费水平不是一个数量级。相差了几十倍上百倍。七十年代主要是填饱肚子。八十年代主要是购买电器盖房子。总之。那时的万元户就相当于今天的千万富翁。那时的农村消费增速大于城市。只是城市的起点高而已。
其他观点:
时间:七十年代。坐标:农村。
衣
成衣很少。村里或公社有缝纫机铺。得买布做。但农民缺钱。大多都是买布手工缝。但买布要用布票。每年每人大约发五尺布票。做一身衣服用三尺布。约两元钱吧。有时有布票没钱。有时有钱没布票。既有钱又有布票。供销社又没布了。解决办法是生产队种点棉花。分给社员。除了做棉被棉袄还可以用纺车纺成纱。来了走街串巷土法织布的。雇他们织成\"老粗布\"做被子做衣服
食
我们这个地方岭地多。水浇地少。所以。以吃地瓜为主。将地瓜切片晒成瓜干。磨成粉摊成煎饼食用。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顿白面馍或水饺。地瓜干五六分钱一斤。小麦一角五六一斤。但社员没有余粮可卖。有的年份还挨饿。
切地瓜干的拧擦子。现在没用了。
山东现在的小米煎饼。地瓜面煎饼褐色。现在没人吃了。
住
农村大约一半的住房是低矮的草屋。有一半是土墙青瓦屋。草屋要一年一修缮。要用麦秸或谷秸苫。不然后漏雨。很多院子没有大门。都是栅栏门。
行
那时农村基本不通公交车。出远门要走十几里地去坐公共汽车或走二十几里去火车站坐火车。汽车票大约每十市里一角钱。坐火车还便宜点。
短途路程基本步行。农民没有自行车。只有少数上班的工人有。那时候农民将自行车叫洋车。也叫洋驴。很稀少。
从八十年代开始。由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农村情况才逐渐改观。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9272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都是,农民,农村,消费水平,厂里,块钱,城市,也就,工资,衣服
没想到大家都对七八十年代的消费水平是怎样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971年12月。我进厂当车工学工。每月16元。车工分为白班(早八点至下午4点半下班)。二班。下午4点半至半夜12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