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他们应该被历史铭记!
明初。永乐皇帝兴建紫禁城的时候。遵循的仍然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老规矩。祖是祭奉列祖列宗的太庙。
这社。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社稷坛了。
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朱启钤担任巡警部内城厅丞时。曾随光绪皇帝载湉到皇宫右侧的社稷坛求雨。
巡察坛内外各处。他颇为这一处荒寂的园林深深惋惜。
1913年3月29日。退了位的隆裕皇太后去世了。国民政府决定:在太和殿公祭3天。
朱启钤时任交通部总长。负责天安门内外照料指挥等事宜。他又一次从端门西侧走进社稷坛。令他惊讶的是。这座园林简直完全荒废了。
坛内榛莽丛生。蛇鼠为患。守坛人无事可做。在园内遍种苜蓿。饲养猪羊。污秽不堪。
这时。一个化废为宝造福民众的念头在他心头萌发了。他要把这块“地望清华。景物巨丽”的宝地辟为北京的第一座公园。
社稷坛南门东墙外有3间北房。原是皇帝侍从待漏值更的所在。
朱启钤当年随光绪入园祭坛时也是在这里当值的。他很钟情于屋门前7株巨大的辽代古柏。
其时。他在这里办公。命屋为“一息斋”。取朱熹“一息尚存。不容稍懈”之意自勉。
他敢为天下先。自然步步维艰。谤声四起。更何况他动的是皇上的祭坛。大清的国门和金凤颁诏传令天下的天安门呢!
然而。朱启钤务实。资金匮乏。他带头发起募捐并成立董事会。不及半年就募款4万余元。
为节省资金人力。他将改建正阳门、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的旧料清理归类。运到社稷坛修建新的景点。充实公园内容。原来的社稷坛荒废日久杂乱不堪。清理任务很重。他找到步军统领江朝宗。调来工兵营。分段包干。修路铺道。仅10天苦战就有了公园的模样。
原来的社稷坛。只有五色土方坛、祭殿、拜殿、神厨、神库、宰牲亭等常规祭祀建筑。既无山水。也无亭榭。比较乏味。朱启钤重新规划。精心布局。于园中东面建来今雨轩、投壶亭;西面建绘影楼、春明馆、上林春、塘花坞、水榭、碧纱舫等馆舍;又建东西长廊。曲折往复。既避风雨又添情趣。他还别具匠心地把圆明园遗存的“兰亭八柱碑亭”以及“青云片”、“青莲朵”、“搴芝”、“绘月”等珍贵太湖石搬进公园。
他又把礼部鸿胪寺的习礼亭也移建到内坛南门的对面。他思想维新。在外坛东门内开辟了体育场。提倡市民锻炼身体。
公园的大门开在哪里?
他很费了一番心思。原来社稷坛是与紫禁城配套的建筑。门开在端门西(厂内加无)正中。游人通行不便。他就把正门开在天安门西侧。正对车水马龙的西长安街。
他还在公园的西北角辟门造桥。直通西华门。这样可以使游人出北门。顺路游览古物陈列所和故宫的三大殿。
清帝逊位后。清宫在沈阳(奉天)和承德(热河)两地的珍贵文物被国民政府收回。朱启钤出面与清宫交涉。将西华门内的武英殿辟为展室。向社会公众展出两地文物珍宝。起名“文物陈列所”。当时。大匾就挂在西华门的门洞上方。
朱启钤把公园与故宫联游。出自他方便公众的指导思想。更是他弘扬民族文化用心良苦的具体实现。
在他的感召下。“公园公办”的思想深入人心。河北大名府有一座古刹遗存了一对硕大的石狮。造型奇特。也被人移进公园。
东单的“公理战胜”(今“保卫和平”)石牌坊、格言亭以及喷水池等也是民众建议一一搬入公园的。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先生的灵柩曾在中央公园社稷坛北面的拜殿停放。当时北京各界人士曾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仪。
1928年拜殿改名中山堂。中央公园也因此改名中山公园。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曾多次到东四八条看望朱启钤老人。
老人曾感慨地对家人说。“周总理是我在国内外所遇到的少见的杰出政治家。也是治理我们国家的好领导。可惜我生不逢时。早生了30年。如果那时遇到这样的好领导。我从前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一定能办到。”
这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问答。
其他观点:
现代著名实业家、古建筑学家、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1872年—1964年)。在上世纪前半叶波谲云诡的动荡政局中。留下了不同凡响的人生履历。先后经历晚清、北洋、民国、日伪、新中国5个历史时期。曾出任北洋政府五任交通总长、三任内务总长。袁世凯称帝大典筹备处处长。一任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约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委员。其一生朗哲睿智。宦海沉浮。是非功过。毁誉不一。然而。他关注市政建设。热心公益事业。集平生智慧。首度规划改造北京旧城。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开发建设秦皇岛海滨。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至今让人赞叹不已。鲜为人知的是。北京第一座公园。也正是在朱启钤的积极倡导和悉心改建下得以应运而生的。
中国古代。帝王在宫室的营造上。大都尊奉《周礼·考工记》的规定。崇尚“左祖右社”的形制格局。所谓“祖”。指祭祖的太庙。它是封建帝王奉祀历祖历宗的宗庙。亦是皇权世袭、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所谓“社”。指祭祀“社稷神”的社稷坛。社稷中的“社”是土地。“稷”是五谷。延伸开来。意指疆域国土、衣食之源。由于历代帝王都自命为天子。所谓受命于天。因此皆把“社稷”视为国家的象征。把“社稷神”看作极为重要的神祇。
北京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即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永乐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同时。还分别建造了社稷坛和现位于天安门东侧祭祖的太庙。社稷坛位于紫禁城之右。也就是西侧。这里在唐代是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辽金时代名叫兴国寺。元代被圈入大都城内。改称万寿兴国寺。明清以后。社稷坛和太庙便成为两代皇帝祭神祭祖的风水宝地。
社稷坛占地面积360余亩。主体建筑祭坛外呈正方形。寄寓“天圆地方”之意。是一座用汉白玉砌筑的三层平台。高0.96米。其周长上层为15.95米、中层16.9米、下层17.85米。四面各设四步台阶。祭坛上层按照我国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区域。分别铺设青、红、白、黑、黄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俗称“五色土”。泥土由各地州府运送而来。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象征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本。坛台中央立有一方形石柱。名为“社主石”。又称“江山石”。意指江山永固。坛台四周有三重围墙。内墙为壝垣(矮墙)。初始时以砖砌墙。后涂上青、赤、白、黑四种颜色。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为四色琉璃砖。与坛台相呼应。壝垣四面各有一座白石筑成的棂星门。肃穆庄严。中间一道名“坛墙”。坛墙与外墙之间。北有拜殿(又名祭殿。是祭祀日遇风雨时皇帝行礼的地方)和戟门;东为长青园。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西有神厨(制作祭品、存放厨具之所)、神库和宰牲亭等建筑。
每年农历二月、八月的上戊日清晨。明清两代皇帝都会来到社稷坛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若遇出征、班师、献俘、旱涝等重大事件。也在此举行祭祀。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皇帝曾在这里带领皇亲国戚、权臣大吏举行过1300余次的祭祀大典。显现出社稷坛及其祭祀活动在皇室生活中的显赫地位和特殊意义。
明清时期。北京有不少皇家园林、私家花园。但没有可供民众游览的公园。市民的游玩场所只有城北什刹海和城南陶然亭等寥寥几处。辛亥革命后。社稷坛已失去它原有的功能。祭祀活动亦已停止。但它依然是皇家禁苑。不允许黎民百姓进入。
1913年3月29日。隆裕皇太后去世。北洋政府定于4月24日至26日在太和殿公祭三天。朱启钤时任交通总长。奉命负责天安门内外指挥等事宜。在社稷坛巡查时。朱启钤发现这里已然一片荒寂。荆莽丛生。蛇鼠为患。因为无人管理。看守的太监擅自种植苜蓿。饲养牛羊。以致粪便满地。污秽不堪。朱启钤不禁深感惋惜。嗟叹不已。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清醒地认识到。社稷坛“地址恢阔。殿宇崔嵬。且近接国门。后邻御河。处内外城之中央。交通綦为便利”(《蠖公记事·序》)。是开设现代城市公园的不二之选。因而萌生了把这块“地望清华。景物钜丽”的宝地。改建为北京第一座公园的念想。
不久。北洋政府接管社稷坛。朱启钤主持起草了《京都市政条例》。经国务会议同意。成立京都市政公所。专门负责城市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由朱启钤担任首任市政督办。1914年3月。朱启钤改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他向大总统提交了《修改京师前三门墙垣工程呈》。其中包括将社稷坛改为公园的建议和计划。得到了政府批准。
其时。社稷坛内凋敝破败。除了大片的荒芜草地外。只有五色土祭坛、拜殿等几座祭祀建筑。既无山水。也无亭台楼榭。乏善可陈。因此。当务之急是抓紧清理场地。修建景观。然而。缺少人手、资金匮乏。是朱启钤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朱启钤找到步兵统领江朝宗。在他的支持下。调遣了工兵营前来协助。数百名士卒与民工们一起划片分段。平整道路。广植花木。引渠为池。累土为山。苦战十天。一举完成了繁重的清理任务。同时。在社稷坛正南面新开设了一座大门
为筹措资金。解决建园所需的经费。朱启钤着手筹建公园管理董事会。自任董事长。发动绅士、商人踊跃捐款。规定凡北京居民或暂居北京者。捐款50元以上。企业法人捐赠500元的。可成为董事会成员。他自己率先垂范。带头捐款1000元。当时慷慨捐款者。不乏徐世昌、张勋、黎元洪、段祺瑞、杨度等中国近现代史上声名赫赫的社会名流。在各界贤达以及陆军部、海军部、内务部、财政部、交通部、中国银行、外交部的鼎力支持下。不及半年就筹集到63060元善款。
正当朱启钤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攻坚克难修缮社稷坛时。社会上却谣言纷传。满清遗老们对他把皇家祭坛改为公园的做法极为不满。如前清要员余綮昌在《故都变迁记略》中就“痛心疾首”地提出。社稷坛废于中华民国公园运动。朱启钤事后回忆说:“乃时论不察。訾余为坏古制侵官物者有之。好土木恣娱乐者有之。谤书四出。继以弹章。甚至为风水之说。耸动道路听闻。百堵待举。而阻议横生。”面对流言蜚语。他深感“所事皆属新政。建设之物。无程序可循。昕昕擘画。思虑焦苦……”(《蠖公记事·序》)但他不畏惧不退缩。为表明心志。还特意在社稷坛南门东侧清理出三间北房。改为董事会办公室。拟名“一息斋”。取朱熹的“一息尚存。其志不容稍懈”之意。藉以激励自己振奋精神。砥砺前行。
朱启钤坚持每天前往社稷坛办公。清晨六七点钟就来到现场指挥布置。晚上六七点钟仍伏案工作。一干就是数年。他围绕董事会确定的“依坛设景”的预案。按照园林建筑的构成要素。科学设计。精心布局。在保持社稷坛原有风格和布局的前提下。对遗存下来的五色土祭坛、墙垣等古建筑实施抢救性修缮。对园内数百株苍劲挺拔、遮天蔽日的古柏。朱启钤视若珍宝。于古树株数、树径大小。更是如数家珍。他亲自安排人员逐一造册登记。妥善管理。最终。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毁坏一株古树。即便有枯死的。也不忍心砍掉。竟别出心裁地把藤萝缠绕在枯树上。形成老树新藤相互映衬的奇特组合。令人击节称叹。
公园首度对外开放
欢迎评论。交流意见。
其他观点:
著名实业家、古建筑学家、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1872年-1964年)。在上世纪前半叶波谲云诡的动荡政局中。留下了不同凡响的人生履历。先后经历晚清、北洋、民国、日伪、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曾出任北洋政府五任交通总长、三任内务总长。袁世凯称帝大典筹备处处长。一任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约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委员。其一生朗哲睿智。宦海沉浮。是非功过。毁誉不一。然而。他关注市政建设。热心公益事业。集平生智慧。首度规划改造北京旧城。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开发建设秦皇岛海滨。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至今让人赞叹不已。鲜为人知的是。北京第一座公园。也正是在朱启钤的积极倡导和悉心改建下得以应运而生的。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6476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社稷,北洋,公园,北京,祭祀,总长,祭坛,天安门,紫禁城,的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北京第一座公园是怎样诞生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他们应该被历史铭记!明初。永乐皇帝兴建紫禁城的时候。遵循的仍然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老规矩。祖是祭奉列祖列宗的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