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水平最高的诗词是哪一首?
首发

诗圣杜甫水平最高的诗词是哪一首?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一生中共创作了3000余首诗歌。其中约1500首被保留下来。大多被收集于《杜工部集》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的所有诗歌中。产生了不少流传千古的诗句。在中国诗歌文学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因而杜甫的哪首诗水平最高。哪些句子最绝。成为后人的热议。

其实到底哪首诗水平最高很难定论。因为杜甫在他一生中的不同时期都有精诗被后世称赞叫绝。且对诗词的赏析也是因人理解不同而异。我们可以按照他的作诗时期做一个赏析:

【青年时代】

杜甫出生家庭背景较好。他七岁即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青年时代的他满怀壮志豪情。二十岁时漫游吴越。五年之后回到洛阳。在洛阳遇到李白。于是便和李白、高适等人一起寻找仙人。当时的杜甫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于是作了首后世叫绝的《望岳》。该诗由远到近。从凝望到俯望。描写了泰山的雄伟磅礴气势。抒发了他敢于攀登永往向上的雄心壮志。

《望岳》·杜甫


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到达巴陵。杜甫遍求亲友。在成都浣花溪旁盖了一座茅草屋作为栖身之所。不料761年八月。大风大雨倾盆而致将茅屋摧败。大自然的无情和动荡的时局摧残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悲惨的自然遭遇加上时局的动荡。让杜甫感慨万千。面对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的他挥笔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自己悲惨的遭遇呐喊。更主要的是为天下人的悲惨遭遇痛呼。其中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表达出诗人崇高的忧国忧民情怀。使无数人为之肃然起敬。成为千古大爱绝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外杜甫的《三吏》、《三别》、《春望》、《绝句》、《蜀相》等都深得世人高评。总之杜甫是位才华横溢、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诗人。也是一位矢志不移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对中唐以后乃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也因而成为历史文坛巨秀。

其他观点:

谢邀!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

登高

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戌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求推荐一些高水平的网络小说?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高水平的看你喜欢什么类型的。英雄联盟题材的有《英雄联盟之[&...

请教下,儿童手推车选什么牌子的好?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小阿龙、好孩子、康贝、小天使、小龙哈彼。其他观点:这[&he...

古代的太监死后,遗产都留给谁了?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首先。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古代大部分太监的财务状况很差。能[&...

你曾在故宫里面有什么有趣的经历?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诗画人生。相约篁岭。专注文旅。净化心灵!岁月真是一把无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00:57:30

    杜甫,茅屋,诗人,后世,李白,寒士,工部,洛阳,忧国忧民,时局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00:57:30

    没想到大家都对诗圣杜甫水平最高的诗词是哪一首?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00:57:30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