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思维引发思考。欢迎理智交流探讨。没人是全对的。
世界上人因各自的独立思维、思考方式、侧重优先考虑、经历选择、受到信息教育程度而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都是基于自身意愿而产生的行动思考行为——如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情感血缘偏重(亲人朋友妻子)
特长爱好(明星运动之类)
学习认知。归纳总结(这是最好的)
最特殊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如符合以上及自身逻辑经历(社会逻辑带动自身逻辑)人们更愿意相信。
人居于各种经历形成人格。因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经历。人格思想不可能完全相同。只会有相似的经历产生共感。
像80后90后00后就是一些人自己对相似相近经历者产生的一种归纳总结。至于这些被标签XX后有没有认同、有无共感或者有多少共感又是另一回事。(这水很深。要讲的太多)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经历迭代的速度远超想象。
若无独立思考。塑造的人格价值观倾于相近的。
比如现在越来越倾于一致的金钱价值观。被盲目推崇的资本价值观(美国就是个资本价值观控制了上中阶层的典型代表。底层不是不追寻资本。是没条件)。
资本不是不好。只是盲目崇拜。如指缝寻路。注定一角。其他未见道路。都是其眼中黑暗的万丈深渊。(下期想谈谈资本。也就是钱)
情感偏重是好的。这是维持人际关系的基础。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轻重适度影响。
情感偏重如果过重。又无理智思考。这容易偏袒。
情感重。有思考。这就是重感情。前提只要遇到对的人。会有好结果。感情是相对的。
情感维持、如何维持是每个人思考的一环。
特长爱好。特长相同的人容易走到一起。价值观相同。共同促进。
爱好比较广泛。最值得探讨的是现在青少年的“明星”爱好。
“明星”应当起正面作用才对。
但青少年这一“爱好”上倾注的爱比最应该情感偏向的父母还要多。这已经有种病态了。
爱是会稀释的。父母两个人给孩子两份爱。孩子却只能一份爱分成两半给父母。请思考下为什么单亲教出来的孩子更显得爱家庭长辈。(这里设一个人的爱是恒定的不是变量。毕竟社会有孝顺的。有不孝的)
设有上万人爱明星。明星能分出多少关注?一个人正常社交光维持300个朋友都要耗尽所有时间精力。上万怎么可能?
所以明星那里你连朋友都算不上。但又不是完全陌生人关系。那就叫粉饰(粉丝)吧。再次感叹文字的博大精深。粉丝数据只是明星比拼的粉嫩装饰罢了。
我不是讨厌明星。我只是讨厌设计的流水量产明星。
明星是为了让人学习其优点。完善于自身。正面引导社会整体价值。最终个人价值上升到社会价值的提升——这才是明星。
真不希望:“明星”这词以后变成贬义词。流量明星已经是贬义词了。
学习认知。归纳总结。思考完善自身本我他我。这是一切的核心。引申作用从古至今。
中国崛起是建立在5000年的总结、试错、完善、传承。加上革命先辈璀璨如明日星光般的指引教导。
警惕那些被刻意引导雕刻出来的价值观。整体社会价值促进有限。
或许有一些把。如果人被收割了、被骗了。会思考了。会想问题了。也确实有点教育意义。真是魔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