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张籍的《节妇吟》。那么张籍的这首诗所表达的又是怎样的真实情怀呢?诗人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看这首诗。从该诗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所表达的是一个妇人的坚贞。她对爱恋她的那个男人说道:我已经告诉你了。我是有夫之妇。可你还是很任性的要送我这对价值不菲的宝珠。
感谢你对我的厚爱和绵绵的情意。我已经把宝珠系在红罗短衫上了。但是我们家的境况你了解吗。我们家高楼是连着皇家的哦。我的丈夫是在皇宫里上班的公务员哦。
我虽然知道你是正人君子一样的人。但我的心已经给了我的丈夫了。而且发过誓言要生死与共的。
所以你赠我的明珠我不能长留。挂一挂。表示一下就可以了。我对你的心意从我的泪水里是可以感受到的。但遗憾的是没有在我还没有嫁人之前遇到你呀。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富二代。看上了一个公务员的老婆。想泡人家。于是出手非常阔绰。
结果这个美少妇采用了机智的办法。没有当场拒绝。给对方难堪。而是采用了延时降温和亮家底的方式。加上感情的滋润疏导。成功化解了这段单相思的护轨之事。
呵呵。难道这是张籍张大诗人的人生经历(有太多的文人是喜欢把自己的经历用诗文的形式记录下来的)。非也非也啦。
这只是此诗文字表面的意思啦。实际那是有暗喻的。这就要从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去了解了。
张籍字文昌。约766年出生于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进士及第后。在朝为官。是一个忠君爱国。为官清廉的进步文人。
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当时的皇家政权是比较弱的。藩镇割据的现象很明显。张籍的这首诗实质是拒绝当时的一个想割据分裂的节度使李师道的拉拢。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因此会有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
从此诗的文字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张籍是有政治智慧的。既不能归附又不能无情的拒绝。对着干那是要带来杀身之祸。
所以张籍就采用了写这首诗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李节度。你好。你是知道我是有夫(李家王朝)之人啦。怎么还要用高官厚禄来拉拢我呀。
我知道你对我是厚爱的。考虑到你的感受。不好直接拒绝。那就拖延一下。让你感觉我好像是想加盟你团队的。
可是我还是要和你说一下哦。我不管怎么说。也还是国家的公务员哦。当时考公务员时我可是发过誓的呀。违背了誓言老天爷那是要惩罚的啦。这可怎么办办呢?
所以考虑到结果的严重性。我还是把你赠我的东西还你吧。谁叫我们没有在我还是单身狗的时候相遇呢!
在当时李师道可谓是称霸一方的藩镇高官。诗人是不能得罪他的、更不能让他没面子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有寓意的诗去回拒了他。
从诗文中不难看出。此诗的文字是浅白的。但所表达的含义是很深的。正所谓言在意外。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立场。
诗文中除了表现的是诗人君子坦荡胸怀的这一因素外。还有就是在诗文艺术上的高超造诣。最终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的名篇。
历史的结果是。张籍在这次事件中。安全着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这首情词恳切的诗。据说。在李师道读到这首诗时。深受感动。最终没有再勉强张籍。可见文采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呀。有时还真是一个硬通货。
那么张籍的诗文功力是怎样炼成的呢。说来倒是有些荒唐了:据说大诗人张籍在还没有成为大家之前。读书那是用功非常呀。经过多年的苦读后。诗文的水平大增。
但在当时的诗坛还是不能够出类拔萃。因中唐后。律诗成为了诗坛创作的风向标。那么谁又是律诗中的顶尖大家呢。
无疑。非杜甫莫属啦。于是。张籍就把杜甫的诗作从头到尾啃了个遍。但收效还是甚微啦。这当如何是好。突然一天。张籍突发奇想。你道他怎么做的。
他的做法是把杜甫的每一首佳作都烧掉。把烧完的纸灰拌上一些蜂蜜。跟吃中药一样。七天一个疗程。每天一剂。每日三匙。早间服用。
正当“服药”期间。有一天早上。他的一个好基友来访。张籍也没有避讳。就当着这位好基友的面。搅拌起了杜诗纸灰就吃了起来。
他的这位好基友。看着有点丈二和尚啦。忍不住问了张籍。“呵呵。张老弟。你这是搞啥西呀。怎么把老杜的诗烧掉。还拌上蜂蜜吃了呢?”
“嘿嘿。不满你老弟。这是我多年研究的诗文提高秘籍。那就是。读诗不如吃诗啦。所谓吃什么长什么呀。你看。吃了老杜的诗。我就可以写出和他老人家一样的好诗啦!”张籍的这番话听的这位好基友是哈哈大笑呀。
我们这位张大诗人的轶事还多着呢。自科举考试以来。在科举制度中盛行的“行卷”之风愈演愈烈。
所谓的“行卷”就是在考试之前。考生就要向这次的考官、权贵或者当今的文坛名人先提交文章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事先得到他们的赏识或者举荐。这样你的科考被录取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了。
有一次科举考试中。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也出任了主考官。当时有个叫朱庆馀的士子来京城应考。他也知道这个潜规则。所以没能免俗。
于是就决定也走一走这个捷径。给自己增加录取的可能性。他就给时任主考官的张籍写了如下这首诗: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的这首诗和张籍的《节妇吟》一样都是要看他的深意。此诗的用意不难理解。作者借用古代的风俗。即新娘要在第二天早上拜见公婆的。
用问丈夫自己化妆的合适与否来表达自己文章是否可以及第的探问。吃过杜诗灰的张籍当然心领神会啦。
其实。他们俩以前就相识啦。而且张籍是很欣赏朱庆馀的。但今日角色变了。再加上张籍是一个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的人。平日里可以诗文唱和。但为国家选拔人才那可是马虎不得。
这一点朱庆馀是知道的。但没办法。当时的风气就是如此。但结果如他所料呀。后门的可能是没有地。有诗为证: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因为朱庆馀是越州人。就用越女来比喻。你朱庆馀是先天素质上乘。再经过后天的刻苦学习。自然是德才兼备。
那些华而不实表面的东西是不值得看重的。你朱庆馀不是这样的人。你的文章很有价值。我很欣赏。进士及第你是有这个实力的呀。
纵观张籍的诗文可以看出他的风格。他的诗文大多语言通俗浅近。经常以口语入诗。时常在行文中加以隐意。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
张籍
轩辕
未嫁还珠守本真。
三匙杜纸几多闻。
菱歌一曲归正道。
唤醒迷途卷第人。
文:轩辕
其他观点:
张籍的\"恨不相逢未嫁时\"出自《节妇吟》。全文如下: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绣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剧烈思想斗争之后。拒绝了一位多情而出手阔绰男子的疯狂追求。
单从字里行间看。这完全是一首反映男女情爱的闺怨乐府诗。一位独守空房的少妇。丈夫就在不远的皇宫做禁军。有位痴情男子。因为爱慕送她两颗价值连城的明珠。这位妻子对男子的痴情表示感谢。但是说自己和丈夫是发誓要同生共死的。最后含泪归还了明珠拒绝了男子的追求。\"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一句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后来苏曼殊在《本事诗》中也改写了这句话:\"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表达哀婉之情。
让我们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来看。这首诗的全名是《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由此可见这首诗是寄给李师道的。李师道是当时割据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权势熏天。李师道一直割据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飞扬跋扈不听唐朝廷指挥。曾嚣张到派刺客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裴度。后来又公开起兵反叛。最后兵败自杀。
当年李师道听说了张籍的才能。而正好当时的张籍也郁郁不得志。于是就用各种优越的条件来拉拢张籍。张籍作为韩愈的大弟子。他的主张和韩愈一样。都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所以张籍根本不为所动。但是又不能得罪激怒跋扈的李师道。于是灵机一动。用比兴的手法写下这首诗来答复李师道。把自己比作节妇。把李师道比作赠送明珠的男子。委婉的表达了自己依然忠于唐王朝的立场。巧妙的拒绝了镇将的招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籍就把对李师道的婉拒写成了一首抒写男女情事的诗。这种诗在汉乐府中早有同样题材的作品。比如《陌上桑》。只是张籍没有表现的那样决绝。他没有像罗敷一样直接说:\"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当李师道表达出招揽之意\"赠妾双明珠\"时。张籍首先是\"感君缠绵意\";当然他更没有像《羽林郎》中的胡姬一样硬生生地说:\"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他甚至还将\"双明珠\"。轻轻地\"系在红罗襦\"。表达亲近之意。
但在朝为官。切忌的是\"墙头草\"行为。终归必须选择站队。于是诗人说:\"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我们家的高楼甚至连接到皇家的园林。我家的夫君\"良人\"也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枢。这是明确地表明自己是大唐朝廷的忠实臣子。紧接着又觉得拒绝的太硬了。于是再表达一下自己的内心矛盾:\"知君用心如日月\"。感谢你的深情厚谊啊。但我打算\"事夫誓拟同生死\"了。也就是说我打算跟唐王朝同生共死了。既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斗争。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坚决的意志。
最后两句一边还君明珠。一边流泪。诗人用了最巧妙的拒绝语言。我其实对你还是有情意的。但可惜我已经嫁人了。既然嫁人。就要忠于婚姻。既然选择了朝廷。就只能拒绝李师道的好意了。这样。全篇文章的意指就全面展现出来了。
统篇下来。张籍要表达的是:你虽然有一番\"好意\"。我甚至也非常感动。但毕竟我已身有所属。所以不得不拒绝。所谓\"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差不多就是如此了。
阅读古代诗歌。我们不能浅显地只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这样太浅薄。我们至少应该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去细细品味这其中蕴含的深意。尤其是我国诗歌自屈原以来。就有以香草美人比喻贤臣良君的传统。后世各种比兴手法层出不穷。张籍此诗的创作不是偶然其他此类的作品也有很多。
比如唐朝诗人朱庆馀曾经写诗向张籍行卷。想听听他的意见。以求帮助。于是给他写了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意思是说。昨夜拜了洞房。双方修得共枕眠。第二天早晨。新媳妇向公婆问安。心中难免忐忑不安。于是低声征求老公的意见。我这梳妆打扮得是否得体呢。会不会给婆婆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呢。不明白个中缘由。看到一个男人给另一个男人写这等诗歌。你会感觉这里面有龙阳断袖之嫌。其实这首诗和张籍的《节妇吟》一样。也只是一个优美的比喻。张籍本是个中高手。一看此诗。如何不明白朱庆馀的心情。于是立即写诗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这首诗极其贴切地消除了朱庆馀的疑问。并高度赞美了他的才华。当时即传为佳话。朱庆馀名声大振。人气迅速飙升。后来果然一举登第。
其他观点:
在唐诗这个圈子里。杜甫是诗圣。他拥有很多资深粉。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写诗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在俺心里。天下要属李白、杜甫二位才情最高。他俩岂是无知小儿瞎评判的?
江西诗派开山鼻祖黄庭坚。将杜甫奉为祖师爷。顶礼膜拜。甚至幻想杜甫是自己的前身。
大诗人元稹。在男女感情上虽有“渣男”之嫌。杜甫能从名不见经传到名扬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元稹所写的墓志铭。
还有甘拜下风的苏东坡、将杜甫作为精神领袖的文天祥、直言“平生结习最于诗。老杜真堪作我师”的乾隆皇帝……
各有各的痴迷。各有各的疯狂。
在众多粉丝当中。还有一个人。他叫张籍。韩愈的大弟子。许是受老师影响。他同样喜欢杜诗。追捧的方式非常神经质:
五代期间。有一本叫《云仙散录》的书。专门记录前朝名士与隐者的轶事逸闻。其中就有一则关于张籍的短文。
说的是。张籍有一个怪癖。他不但喜欢诵读杜甫诗作。读完之后。还把诗稿一首一首烧掉。然后。将纸灰拌了蜂蜜。每天早上服用三勺。
有一天。朋友登门拜访。恰巧遇上张籍的“诗灰时间”。朋友困惑不解。便问何故。张籍答道:
“吃了杜甫的诗。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咯!”
少小离家。北漂一族
张籍。字文昌。出生在项王自刎的地方。安徽乌江。总归是门第微寒。上世宗谱、生平资料都无可考。连出生与离世的年份都带了一个“约”字。
为谋学业。张籍小小年纪就离开故乡。山东鹊山、河南漳水。都有他求学的足记。后来。与年龄相仿、也是穷人家出生的王建性情相投。志同道合。同窗十年。结下“出处两相因。如彼衣与裳”的情谊。
求学结束后。张籍决定做一名北漂。去追求诗与远方。
他一路向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写。所见所闻所感化成笔下诸如《凉州词》《陇头行》《北邙行》系等一列游记诗作。
走着走着。孤单的人儿动了归乡之心。回到家。又是怎样呢?
“骨肉待我欢。乡里望我荣。 岂知东与西。憔悴竟无成。 ”骨肉至亲见我归去甚是欢欣。父老乡亲期盼我荣归故里。可是。我这么多年。东奔西走。竟一事无成。实在惭愧啊!
没脸继续在家待下去。也没脸面见江东父老。于是张籍又出发了。
这一次。他一路向南。同样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写。所见所闻所感。写诸笔端。成为一首首描写民风民俗、百姓苦难、征人怨女的诗作。
求学十年。羁旅十年。最终还是一事无成。要说有。便是这一路不知不觉当中积累下来的大量现实主义诗作。
走过的艰难路。成就他的乐府诗
在这世界上。有人信邪。有人不信邪。就像《天下无贼》中。信邪的王丽活得时惊时险。不信邪的傻根却是无知无畏。
不管是不是吃多了诗灰的缘故。张籍的诗作似乎得到了诗圣的真传:
“水淹手足尽有疮。山虻绕身飞飏飏。桑林椹黑蚕再眠。妇姑采桑不向田。”
农忙时节。为了插秧。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水里。都生了疮。昆虫绕着人飞来飞去。水稻该种了。春蚕也该上山了。妇人们忙着采桑叶。都没时间给田间劳作的家人送饭。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年底了。忙活一年。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墙头。只好叫孩子上山捡些橡子回来充饥。江面有船驶过。上面的商人。他有成百上千的珠宝。连养在船上的狗也长年吃肉。真是穷的穷死富的富死啊!
“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藩镇战乱。道路两旁的旌旗在风中兀自触碰。因为受惊吓。百姓家里鸡飞狗跳。逃难中的女人看丈夫死在自己面前。都不敢哭出声。老天。这是啥世道?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写的领悟。
张籍东飘西荡的生活。成为写作生涯的积累。艰苦岁月。让他接触到底层人民的生活。
这些诗。随着他的足迹流传开来。并且获得文坛一批名家的赞赏和分享。
韩愈称道他:“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不但力透纸背。那力道简直能扛起千斤大鼎。
白居易赞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最擅长乐府诗。当代文人难有出其右者。
王安石夸他:“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正所谓。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
可见。张籍的诗。是真好。
虽有才情。穷苦一生
那个时代没有自媒体。做文写诗并不能赚钱。读书人要吃饭。还得走仕途。
张籍虽然有才。却一生穷苦。到了老年。疾病缠身。连买药治病的钱都没有。
“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 ”本就没有经济来源。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病中就是在愁中。这不。药铺的人又上门来讨钱了。
“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 ”家里实在太穷。老担心有客到来。没有什么招待啊。
“君为天子识。我方沉病缠。无因会同语。悄悄中怀煎。”有一次。张籍在写给白居易的信中发了两句牢骚。乐天兄弟你有幸为老板赏识。而我却被疾病纠缠。唉。唉唉……
张籍进士及第归乡后。又等了好几年。才轮到一个太常寺太祝。这个九品芝麻官的职务。让他一做就是十年。直到五十来岁。才成为员外郎。
一个有才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除了时代局势、命运不济的因素。最根本原因。大概在于他的为人处世。白居易在写张籍的文章里。有这样两句:“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
张籍是怎样一种为人呢?
他在诗文中自称“性朴直”。做事疏懒。有了空地就修篱种竹。没有水池也要养鸭养鹅。优哉游哉。
小事可见情调。大事可见情操。下面要说的两件事。可见张籍的性情。
说话太直。容易得罪人
韩愈是很多人的伯乐。和张籍也是亦师亦友。
听说张籍的才情后。韩愈派人将他接到自己府上。经过一番交谈。便将张籍留下。让他安心读书应试。
第二年。韩愈为汴州考官。张籍进士及第第一名。之后去京城考试。再次及第。“公领试士司。首荐到上京。一来遂登科。不见苦贡场。”在公务员考试中顺风顺水。除了自身才华。自然少不了贵人关照。
在当时的文坛。韩愈德高望重。对自己更是有知遇之恩。张籍却连写二封信。毫不客气地指出对方“无实驳杂”“博塞之戏与之竞财”“商论之际。或不容人之短”这些写文和生活方面的问题。
如果换一个人。可能就把对方得罪了。“张籍。你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我怎么做。还需要你来教?”
但是韩愈在忙于公务之余回了信。对张籍提出建议表示感激。说自己读完来信。好似陈年老病一下子消散那样轻松。不过呢。对于信中批评。有些能够接受。一些还是不愿苟同的。
与人交往。多的是锦上添花的泛泛之交。怕的是阳奉阴违的狐朋狗友。难的是敢于直接批评的真心诤友。
之所以难。是因为懂得的人少。喜欢听好话的人多。
张籍很幸运。遇到的是胸怀宽广的韩愈。可是。像韩愈这样听得见逆耳忠言的。名利场中能有几人?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很多人将这一联作为爱情诗。实际上它是张籍的明志诗。
有一年。张籍已接受某个单位聘请。有个叫李师道的节度使。用厚礼请他去自己麾下。大概还给出了高薪优待的条件。说白了。就是挖墙脚。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都可以作为另谋高就的理由。张籍却婉拒了这个机会。他给李师道做了一首诗: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表面上看。是写男子用“双明珠”追求一位有夫之妇。她对此有所心动。也有感激。后来想到自己的身份。最终还是把珠宝归还。同时给出态度。明确拒绝。
有对明知故犯的指责。有对情深意切的感念。有对当下所拥有的珍惜。不卑不亢。又不伤及对方颜面。
但凡李师道不是太蠢笨。自然明白诗文背后的寓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说的应该就是张籍这种傻气吧。而这种傻。恰恰是现在很多企业文化倡导的忠诚。
崇拜诗圣。吃了很多杜甫的诗灰。东飘西荡。走了那么多的路。人在囧途。老了老了。还活成“老大登朝如梦里。贫穷作活似村中”的穷酸。
张籍的一生。虽然没有活得世俗意义上好。却让我想起《菜根谭》里的一段话: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
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4661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张籍,的是,明珠,杜甫,师道,这首诗,诗文,节妇,诗人,藩镇
没想到大家都对写“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张籍真的是“流氓”诗人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