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只有走进两位诗人。方能知晓。柳宗元、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为人们敬仰。两位笔下的《江雪》、《夜雪》同是写雪。但风格各异。不代表他人。只是我一孔之见:
唐诗宋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瑰宝。其中文人墨客不乏对雪的描写。却各有千秋。“大雪满弓刀”。描写战士们的刀剑被雪光映射闪闪发光——卢纶笔下之雪;“青海长云暗雪山”。环境艰苦。戍边苦寒——王昌龄笔下之雪;“将登太行雪满山”。大雪阻路。行路坎坷——李白笔下之雪。同是。写雪。境遇不同而已!柳宗元。白居易的雪亦如此。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远远望去。天地之间飞鸟绝迹。小路不见人影。只有一叶孤舟。蓑笠渔翁迎风斗雪。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不由得令人联想油然而生:老翁为何如此垂钓?是大自然的魅力所至?还是另有隐情?
纵观全诗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一幅渔翁寒江垂钓图。运用白描手法。无任何修饰。想必这渔翁的原型便是诗人本身。那是定然!我不仅啧舌。这“万千孤独”中站立的则是诗人伟岸坚贞而又孤落寂寞的形象。到此。渔翁独钓寒江雪便有了着落。可见诗人独到的笔触。构思的奇特。手法的巧妙。
后人评说这首诗“二十字可作二十层。却是一片”(五律七言八句。从中截取便是一片)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至于白居易的《夜雪》。又别有一番景致:
已讶裘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阑之时。枕被如冰。杜甫亦有“狐裘不暖锦衾薄”杜甫是因八月风高。卷三重茅而觉冷。那么白居易呢?“已讶裘枕凉”。因冷而惊醒。以此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况且不时听到雪落压竹枝压折之声。雪重而觉寒。
这首诗的独到之处在于动词的运用以及描写角度的变换。动词为:“讶”、“见”、“知”、“闻”。讶:表示心里活动细致入微。见窗明。从视觉写。知雪重写雪之大。纷纷而落;闻从听觉写雪压竹枝压折的声音。衬托雪之重。全诗题眼“冷”。委婉地传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态和无限感叹之情怀。
白居易的《夜雪》其特点:新颖别致。着重体现在:立意不俗;动词妙用。
总而言之:描写同一景物。只是手法不同而已。其主旨:表面上无一处写寂寞。冷清。而又无一处不在写。
2020年3月16日于北京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观点:
两首诗都是写冬天的雪景。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江雪》这首诗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
《夜雪》。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其他观点:
白居易的《夜雪》完全是写景而景。没有情景。给人印象没有柳宗元的《江雪》那么脍炙人口。《江雪》为什么千古脍炙人口。还编为小学教材?其根本原因是他以雪烘托起他经受永贞改革失败的打击的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孤傲清高心境。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4616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诗人,渔翁,白居易,手法,笔下,动词,这是,孤舟,柳宗元,大雪
没想到大家都对柳宗元的《江雪》和白居易的《夜雪》都是写什么?如何评价?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个问题只有走进两位诗人。方能知晓。柳宗元、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为人们敬仰。两位笔下的《江雪》、《夜雪》同是写雪。但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