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祭文中千年绝调——《祭十二郎文》
生离死别。从来都是人类难以释怀的永恒话题。失去至亲。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痛不欲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倾诉此情此景。情深意切、哀婉动人的文章。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时。惊闻侄子韩老成病亡的噩耗。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之下。喷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以表深切的悼念之情。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另辟蹊径 一往情深
文起八代之衰
唐代古文的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李华、元结等作出了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以韩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举起了复古的大旗;衰微于晚唐。杜牧、罗隐等为其余响。
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的骈文相对而言的散体文。强调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主张\"文从字顺\"。重视文章的情感力量。即\"气盛言宜\"之说。以韩愈为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发起的这场古文运动意义深远。使散文在文学价值上压倒了骈文。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新时代。《祭十二郎文》充分实践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文学主张。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评价韩愈的文章为\"文起八代之衰\"。确为至评。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语:\"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这大概是对《祭十二郎文》最真实的评价了。文章中流露出的真切之情。让人不禁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写给晴雯的祭词中的一句\"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令人嗟叹不已。此中情感当与韩愈相较。文贵在情。贵在真。贵在朴。《祭十二郎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三个字。自然会给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他观点: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一一韩老成。夲是二哥之子。过继给愈长兄韩会为子。韩老成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自幼和老成生活在一起。叔侄俩感情极深。祭文抒发了作者对老成的无限哀思。
祭文中。作者对死者倾诉他沉痛心情。回忆他们少年时代患难的经历。叙述他听到噩耗后似信非信、极其难受的心理活动。告诉他。对死者后事的安排。等等。就象对活人说话一般。
透过那没有泪水的文字。我们似乎听到了作者时而放声长号。时而呜咽抽泣的声音。真是骨肉之痛。溢于言表。
这篇祭文不但感情色彩浓厚。行文自然亲切。在写法上也有突破。汉魏以来。祭文以四言韵文。或者是骈文形式。
夲文却是破骈为散。句式长短错落。感情奔涌。在创作手法上。俱合文理。
不怪乎《古文观止》的编者把夲文誉为一一″祭文中千年绝调\"!
其他观点:
1 对于这样的神品来讲。不应该讲写作的方法。讲方法讲方法就是亵渎这文章的内容
2 能够用短短的篇幅。来传递作者内心深处的悲痛。怀念之情。绝不是所谓的方法能够达到的目的。
3 那么要完成这样一片文章。需要有什么条件呢?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的积累。其次。内心要有一种真实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到的。之所以能够感染其他人。是因为这种感情对我们整个人类来讲。有很多的共性。容易产生共鸣。
想起曾经读过的这篇文章。出来时我把它和另一件事情联系起来。就是被号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通过一副书法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也真心内心的悲痛之情。这样的效果当然也是作者长期以来的书法积累。已经内心有一种真实情感。故同体现出来的。绝不是所谓的仅仅通过简单的某些技巧和方法能达到效果。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4393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祭文,韩愈,二郎,老成,古文,感情,骈文,之情,文章,方法
没想到大家都对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这篇文章为何流传千古,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祭文中千年绝调——《祭十二郎文》生离死别。从来都是人类难以释怀的永恒话题。失去至亲。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