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为什么要读《列子》
我以前没有读过《列子》。知道列子也是从《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略知一二。在我译解完《庄子》后。下决心译解《列子》。才算是真正仔细研读《列子》。《列子》与《庄子》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道路和规律为纲。用各种故事(包括真人故事和虚构故事)来串联。以达到说明道路和规律的目的。
比如第一篇《天瑞》。天瑞。即是天的征兆。
天给出的征兆是什么?就是天的“道路”。列子用产生万物的自己不生死。变化万物的自己没有变化。来说明天的道路。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成长发展的道路。都是没有生死没有变化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所以它能产生有生死有变化的事物。而有生死有变化的事物。是不能产生其它事物。不能使其它事物发生变化的。因为它自己就在不停地生死。不停地发生变化。
列子认为所谓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些阶段都是宇宙发展的道路。就因为这个没有生死的道路。才能产生出天地。才能产生出万物和人类。如果这个宇宙大道有生死。那么也就不会产生万物和人类了。
然后列子论述了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功效、职责。谁都不是万能的。正因为各有各的功效、职责。我们这个宇宙才能和谐。如果天地万物都越俎代庖。超越自己的职责。那么我们这个宇宙也就混乱不堪了。列子论述了万物创生后。按照天地的道路和规律。万物也就有了自己的道路和规律。因此。万物按照自己的道路和规律正常生长。就是快乐的。
如果失去了自己的道路和规律。那么就是痛苦的。接下来列子认为万物的化育。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清明的上升于天。混浊的凝聚于地。
列子还认为。万物都有生老病死的道路和规律。谁都不能违背。列子通过荣启期的故事说明。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变化规律。所以。树立起根本的观念。展开自己的人生道路。遵循这个道路的发展变化规律。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其后列子通过林类故事说明。盼望死亡的到来而唱歌而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真正的享受幸福的快乐。而仅仅只是一种即将脱离痛苦的快乐。所以是不完全的。列子又通过子贡的故事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观念;不是成功而是价值;人生重要的。不是他所购买到的。而是他所创造的;不是他所得到的。而是他所付出的;不是他所学到的。而是他所传授的!人生的价值。在于社会需要。需要的人越多。价值就越大。
列子说明了自己重视空虚的原因。列子通过鬻熊之口论述了天地道路的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等事物发生变化之后我们才能知道一点大概。然后列子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说明。担心事情的发生。并不能阻止事情的发生。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发生。列子又通过舜的故事说明。道路就象空气一样。是抓不住的。但人人都可以享用它。
《天瑞》全篇。列子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地阐明了道路问题。我们只有明白、了解万物的道路和规律。才能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展开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这一生才能寻求到幸福和快乐。
在第二篇《黄帝》中。列子讨论的还是道路问题
列子首先举出黄帝面壁思过的例子说明。人的道路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有各自的人生道路。不能用我的人生道路去代替别人的人生道路。
第二节。列子通过列姑射山上神人的故事说明。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所以他们生活得幸福而象神仙一般。
第三节。列子通过尹生的故事说明。学习亦有学习之道。
第六节。列子通过商丘开的故事说明。诚挚的人没有区别善恶利害、是非曲直的心思。所以人生应该走的是诚挚的道路。
列子举出了二十个故事。就是想要解决一些问题。但愿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悟出一些道理。能够解决我们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
第三篇《周穆王》。作者主要论述“幻化”问题。人有想象力。能想象出很多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的事物。
人也能做梦。也能梦见这个世界很多并不存在的事物。那么。这些并不存在的事物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到底是幻觉还是真实情景呢?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无时不刻不在运动。无时不刻不在变化。过去了的。就是已经变化了的。如果我们执着于过去了的。也就等于是执着于变化了的幻觉。所以。本篇是对庄子“与时俱化”的一个延伸讨论。随同时代一起变化。认清现实。不执着于过去。不执着于梦境、幻觉。才是一个人正确的人生道路。
《列子》全书。论述的都是道路和规律。以及探讨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怎样走。做什么的问题。作者探讨了每个人的命运、道路和规律都是不一样的。所遇到的周围环境也不一样。因此。我们一定要弄懂自己的命运。弄明白自己的环境形势。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
其他观点: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 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各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莸。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作品名称
列子·说符篇
作品出处
《列子》
文学体裁
文言文
理念
说符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列子·说符篇》
【创作年代】 战国前期
【作者姓名】 列子
【作品体裁】 兵书
第一部分
原文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①。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②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注释
①持后:保持谦退。不与人争先。
②枉:弯曲。
译文
列子向壶丘子林学道。壶丘子林说:“你懂得保持谦让。才谈得上立身处地。”列子说:“愿听您说说保持谦让的道理。”壶丘子林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头察看自己的身影:身体弯曲。影子就随着弯曲;身体挺直。影子也随着挺直。由此可见。影子或弯或直依赖于身体的动作。而由不得影子;处世的窘困或顺利听凭于外物的制约。而不在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这就是保持谦让才能使自己处身领先的道理。
第二部分
原文
关尹谓子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①也者。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人。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度②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神农、有炎③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④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身:指报应。即行为所造成的与之对应的结果。
②度:礼度、法度或度量标准。
③神农:古代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有炎: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一说。神农氏即为炎帝。
④度(duó):推测。估量。法士:推崇法治的人士。
译文
关尹对列子说:“发出的言辞美好。回音就美好;发出的言辞丑恶。回音就丑恶;身体修长。影子就修长;身体短小。影子就短小。个人的名声。就等于回音;一生的报应。就等于身影。所以说:谨慎你的言辞。将有应和它的回声;检点你的行为。将有跟从它的影子。因此。圣人听到一个人的言辞就知道别人对他的看法。观察过去的行为便可预料将来的命运。这正是他们能够先知先觉的道理。”
“掌握行为的礼度在于自身。而考察它的客观效果却在于他人。别人敬爱我。我必定敬爱他;别人憎恶我。我必定憎恶他。成汤、周武因为爱惜天下百姓。所以君临一国;夏桀、商纣因为厌恶天下百姓。所以身死国亡。这就是客观检验的结果。客观的检验和自身行为的礼度都已明确而又不遵守它。正如离家不通过门口。行走不顺着道路一般。依靠这种违反常理的方法去谋求利益。不是很困难的吗?我曾经考察了神农、炎帝的德行。检核了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的书籍。思量了那些坚持法治和推崇德化之人的言论。发现存亡兴废不遵循这条规律的朝代。在历史上是从来不长久的。”
第三部分
原文
严恢①曰:“所为问②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③。胜者为制。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注释
①严恢:人名。
②问:通“闻”。
③强(qiǎnɡ)食靡角:为争食而相互角斗。强。使用强力。靡。读为摩。这里的“靡角”。当指以角相摩。即角斗。
译文
严恢说:“那些学道的人为的是想富有。现在我获得金珠财宝也能富有。还要用什么道呢?”列子回答:“夏桀、商纣只重财利而轻视道。所以灭亡了。幸好我还没有对你说呢!作为一个人却不懂道义。只知吃喝而已。不过是鸡狗罢了!逞强争食。相互角斗。胜者为王。这不过是禽兽罢了。干出鸡狗禽兽一般的行为。却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待到别人都不尊重自己的时候。灾祸耻辱就临身了。”
第四部分
原文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②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注释
①中:指射箭已能射中箭靶。
②请:告诉。
译文
列子练习射箭已能射中靶心。便去告诉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列子回答:“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你的箭术还不行。”列子便回家再作苦练。三年过后。又去告诉关尹子。关尹子问:“现在你知道射中的原因了吗?”列子回答:“知道了。”关尹子说:“行啦!牢牢记住其中的道理不要违背它。不仅射箭。治理国家和修养身心也都是这样。”因此圣人不局限于察看事物存亡成败的表面现象。而要察看所以存亡成败的内在原因。
第五部分
原文
列子曰:“色①盛者骄。力盛者奋②。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③。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④。”
注释
①色:指气色、血气。
②奋:此处谓恃力强干。
③班白:即“斑白”。指老年头发花白。班。通“斑”。
④自贤:自以为贤。意即恃仗一己的聪明和才能。
译文
列子说:“气血旺盛的人容易骄傲。体力充沛的人容易激愤。都不可能同他们论道。因此头发没有花白的人谈道。往往丧失道的本意。更何况去施行它呢?所以骄傲激愤的人。就不会有谁来劝告。而没有人来相告。他就孤立无援了。贤明的人善于任用他人。所以自己虽然年老。但治事的能力并不衰退。智力虽已耗尽。但心神并不迷乱。因此。治理国家难就难在能否知人善任。而不在于倚仗个人的贤能。”
第六部分
原文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①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②。毫芒繁泽③。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④宋国。
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注释
①楮(chǔ)叶:即构树叶。似桑叶。多有涩毛。
②锋杀(shài)茎柯:谓楮叶上茎脉和叶柄的肥瘦得体。十分逼真。锋杀。亦作“丰杀”。意即“增减”。引申为肥瘦、大小。
③毫芒繁泽:谓楮叶上的细毛繁密而有光泽。
④食:指俸禄。这里有取得俸禄的意思。
译文
宋国有人用玉来雕刻楮树叶片。三年方才完成。献给国君。叶脉和叶柄肥瘦得体。叶毛繁密而有光泽。即使掺在真的楮叶中也难以辨别。这个人便赖此雕刻技巧得到了宋国的俸禄。
列子听说这件事。说:“假如天地生育万物。要三年才长出一片叶子。那么有叶子的树木就极少了。所以圣人依靠自然规律来施行教化。而不是依赖个人的智巧。”
第七部分
原文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①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②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③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④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⑤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
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⑥。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注释
①子阳:人名。郑国之相。
②无乃:岂非。
③遗(wèi):赠送。
④望:埋怨。责怪。拊心:拍打胸口。表示气恼的样子。
⑤过:意为探望。《释文》作“遇”。意为对待、款待。
⑥其卒:后来。终于。
译文
列子过着穷困的日子。面有饥色。有门客对郑国国相子阳说:“列御寇原是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的国家却贫困不堪。恐怕您是不喜爱有才能的人吧?”子阳听了。立即派官员给列子送去粮食。列子出来见使者。再三拜谢推辞不受。使者去后。列子走进内室。妻子怨恨他。捶着胸口说:“我听说作为有道之士的妻子儿女都能过上舒适的生活。现在我们穷得面有饥色。国相以礼相待。给你送来粮食。你却不接受。这不是我的命很苦吗!”
列子笑着对她说:“国相并不是自己赏识我。现在他可以听信别人的话而送我粮食。将来也可能听信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就是我不接受粮食的原因。”后来。郑国的百姓果然发难而杀掉了子阳。
第八部分
原文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②。好兵者之楚。以法③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⑤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⑥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⑦。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⑧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⑨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⑩。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注释
①干:求取。
②傅:指老师。
③法:指兵法。
④军正:军队的官长。
⑤宫:宫刑。也称腐刑。是使人丧失生育能力的一种刑罚。
⑥摄:迫近。夹迫。
⑦兵权:用兵的权谋。策略。
⑧刖(yuè):断足。古代的一种酷刑。
⑨叩胸:即拊心。拍打胸部。表示恼恨。让:责备。
⑩投隙抵时:迎合机会。行动及时。投。犹迎合。隙。机会。抵。到达。时。适时。
吕尚:即姜太公。周代齐国的始祖。传说他智勇双全。精通兵法。曾辅助周武王灭商有功。
愠(yùn)容:含怒、怨恨的表情。
译文
鲁国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喜欢军事。爱好学问的以学术谋求齐侯任用;齐侯录用了他。叫他担任公子们的老师。喜爱军事的儿子到楚国。以兵法向楚王求取官职;楚王很喜欢他。委他担任军正。于是这两个儿子的俸禄使家庭富有。官爵让亲戚们感到荣耀。
施家的邻居孟家也有两个儿子。从事的学业也与施家两个儿子相同。却陷于贫困之中。他们十分羡慕施家的富有。便前去请教谋取功名的方法。施家二子将情况告诉了他们。孟家的一个儿子去了秦国。以学术向秦王谋求官职。秦王说:“当今诸侯用武力争夺天下。当务之急在于扩充军队。广积军需。如果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那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于是就对他施以宫刑才释放了他。
另一个儿子去了卫国。以兵法向卫侯谋求官职。卫侯说:“我们是弱国。却夹在强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侍奉它;对于小国。我们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国家安全的办法。如果依赖兵法权谋。那灭亡之日就不远啦。假使放你好好地回去。你到了别的国家。定会成为我国的不小祸害。”于是就砍断他的双脚才放回鲁国。
返回家后。孟氏父子捶胸顿足地责怪施家。施氏说:“凡是把握时机的就昌盛。丧失时机的就灭亡。你们求取官职的方法和我们的一样。但是功效和我们不同。原因是错过了时机。并不是你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对。再说。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永远错误的事情。过去所使用的。现在也许被抛弃;现在被抛弃的。将来也许还要使用。这里或使用或不用是不存在固定的是与非的。迎合机会。行动及时。应付事变。没有固定方法。这种能力属于智谋。智谋如果不足。即使你博学多才有如孔夫子。善用兵法有如姜太公。到哪里去不会碰壁呢?”
孟家父子满脸怒色顿时消失。说:“我们懂啦。你不要再说了!”
第九部分
原文
晋文公①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②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
公寤③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注释
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君。名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曾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②私家:娘家。也指姊妹夫家。
③寤:醒悟。
译文
晋文公率兵出国。会合诸侯。准备攻打卫国。公子锄在一旁仰天大笑。晋文公问他笑什么。他说:“我笑我的邻人。他送妻子回娘家。半路上看见一个采桑的妇人。不觉产生好感。就同她谈笑起来。可是回头看自己的妻子。也正有别的男人在招引她。我暗自笑这件事呢。”
晋文公领悟他话中的意思。于是放弃了出兵的计划。当他率领军队回国。还没有回到晋国。发现果然有别的国家正举兵进犯晋国北部边境。
第十部分
原文
晋国苦盗。有郄雍①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②之。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③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④。而群盗奔秦焉。
注释
①郄(xì)雍:人名。
②残:杀害。
③智料:以智慧来料算。
④随会:人名。知政:主持政事。
译文
晋国苦于强盗之害。有个名叫郄雍的人。能够审视强盗的相貌。察看他们的神色而获得真情。晋侯派他去辨认强盗。千百个当中没有一个漏网的。晋侯大喜。告诉赵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差不多一国的强盗都被除干净了。还要用那么多人干什么呢?”文子说:“主上依靠伺察来捕捉强盗。强盗是捉不完的。而且郄雍必将不得好死。”过了不久。强盗们聚集商议说:“把我们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就是郄雍。”于是他们一同绑架郄雍并把他杀害了。
晋侯听到消息大为惊骇。立刻召见赵文子。对他说:“果然像你说的那样。郄雍死啦!可是究竟用什么方法来捕捉强盗呢?”文子说:“周人的谚语说:能够看见深潭中游鱼的人定不吉祥。以智巧算出隐藏者的人必有灾殃。 您要想消除盗贼之害。不如选拔有才德的人加以任用;使政教昌明于上。良好风气形成于下。人民有了羞耻之心。还会去做什么强盗呢?”于是。晋侯便任用随会主持政事。强盗就成群地逃往秦国去了。
第十一部分
原文
人有亡扶①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也。俄而抇②其谷而得其。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
注释
①音 fū(夫)。又读 fǔ(府)。通“斧”。
②抇(hú):本作“拇”。作“掘”解。
译文
有一个人丢失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家的儿子偷走了。看他邻居儿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所有的动作态度。无不像是一个偷斧子的人。不久。这个人在山谷里掘土。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子。第二天。他又看见邻家的儿子。动作和态度再也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人了。
第十二部分
原文
白公胜虑乱①。罢朝而立。倒杖策②。上贯颐③。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意之所属著④。其行足踬株埳⑤。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注释
①虑乱:谋划作乱。
②杖策:马棰。古代用以鞭马的杖。杖头有尖锐的铁刺。
③(zhuì)上贯颐:马棰端的铁针向上刺穿了下巴。。马棰头上的铁刺。
④属(zhǔ)著:高度专注的意思。属。专注。著。依着。附着。
⑤踬(zhì):被绊倒。株:露出地面的树桩。埳:同“坎”。凹坑。
译文
楚国大夫白公胜整天思考着阴谋叛乱。朝见结束后还呆呆站着不动。倒拿着马棰。棰端的铁针刺破了他的下巴。鲜血一直流到地下。他还不知道。郑国的老百姓听说这件事。说:“自己的下巴都忘了。还有什么不会忘记呢?”意念高度集中。走路时脚绊在树桩上。走到土坑里。头撞到直立的树干上。自己都不知道。
第十三部分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②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
①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是士以上的人的服装。这里“衣冠”用作动词。即穿戴齐整的意思。
②攫(jué):夺取。
译文
从前齐国有一个渴望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戴整齐来到市场上。走进一家卖金子的店铺。抓起一块金子就跑。官吏捉住了他。责问道:“这么多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偷人家的金子?”他回答:“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
作品评析
《列子》以《天瑞》始。以《说符》终。终始相应。相得益彰。“天瑞”讲天道。“说符”讲人道。天道、人道自有其规律。天道主宰人道。人道受天道约束。天道无所不在。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也存在于人道之中。人道就是人的心要合于天道。违背天道自然规律的主观意志必然失败、灭亡。符就是讲人的主观意志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本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讲“心合于道”。这也是《列子》全书的指导思想。
本篇提出“心合于道”就是在纷纭的万事万象中做到见微知著。知其变化之由。明善恶之归宿。察祸福之所倚。才能做到“心合于道”。遇事应对自如。“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关尹谓列子”、“问道者富”、“列子学射”、“鲁施氏有二子”、“列子不受粟”、“晋文公伐卫”、“晋国苦盗”、“赵襄子攻翟”等十多个寓言皆寓此理。
关于“心合于道”与“智巧”的关系。本篇也有明确的说明。首先提出用智必须避免骄盛。不必“处先”。而应“持后”。以退让求平安。“河粱济水”、“詹何政治”、“寝丘之封”、“腐鼠之祸”讲的就是不逞私、不骄盛、持退让的道理。对于心术不正的智巧。《列子》持否定态度。“郄雍视盗”、“白公问孔”、“齐人盗舍”、“人有枯梧树者”等故事。表明了对智巧的排斥。这里并不一概反对用智。而是主张用智必须符合规律、把握机会。“施氏二子与孟氏二子”、“宋国子兰”、“牛缺”等故事讲的就是用智机会恰当就成功。违反客观规律就招来灾难。此外如“爰旌目拒食”、“不死之道”、“疑人窃斧”等故事讲述了名实关系。强调求诚务实。反对贪求虚名。反对主观主义。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心合于道”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人。大约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思想
《说符篇》选自《列子》
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 小生就翻过这本书籍。但是没真正看过。建议你们看推荐南怀瑾的(列子臆说 )。
这样更好容易解读。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2484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列子,自己的,的人,道路,译文,晋国,万物,规律,注释,而不
没想到大家都对读《列子》有什么好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为什么要读《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