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汉初三杰就是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三位杰出人才。甚至汉高祖刘邦当着众大臣的面肯定三人的能力。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完全是依赖于张良的运筹帷幄、萧何的后方支持、韩信的攻伐必取。
可惜。这三位为大汉立下不世奇功的人物。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得到意想之内的封赏。而是一个被杀、一个被囚、一个归隐。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这一切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再杰出的人才。也只有在拥有舞台的时候才能施展才华。犹如唱戏。你方唱罢我登台。有人捧的时候才是角。可是当班主不准备开这场戏的时候。你还要坚持站在台上唱。那就是造反。就有被逐出戏班的危险。
汉初三杰也面临同样的局面。楚汉之争时期。刘邦需要他们争霸天下;可是当刘邦取得胜利后。他们也就必须自动谢幕。退出舞台交由后面的人继续表演。
首先是韩信。
韩信是三杰之中最后一个投奔刘邦的。在得到重用后。为刘邦夺取关中。征服了魏、代、赵国、燕、齐诸侯国。多次打败楚君。围困项羽于垓下。最终帮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赢得最终胜利。
按理说韩信在军事上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刘邦应该给予充足的信任。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期。刘邦先后两次夺取韩信的兵权。将部队收归己有。一是在攻破代国之后。刘邦就将俘获之精兵剥夺。补充在荥阳对楚作战的刘邦军队之中;二是刘邦成皋兵败。东渡过黄河。与夏侯婴跑到韩信军中。乘机再次剥夺韩信精兵。然后命令韩信攻打齐国。
项羽死后。天下诸侯全部归附。而此时韩信虽为刘邦部下。但依然执掌着大量部队。刘邦对其是更加不能放心。于是韩信被一步步的剥夺军权。一次次的降爵减封。
其次是萧何。
萧何是三杰之中最早跟随刘邦之人。甚至可以说萧何是刘邦的投资人。是大汉帝国的原始股东。
从最早辅佐刘邦起义。到楚汉之争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帮助制定律法。发掘人才。韩信就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
当初论功行赏。萧何被论为首功。封为酂侯。食邑最多。然而就是这样的人才。在刘邦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依然失去信任。不得不自污名节。以求自保。当面对萧何的劝谏时。刘邦一生气。就将萧何下狱了。
最后是张良。
张良是贵族出身。其祖先出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张良是三杰之中第二跟随刘邦的。与韩信、萧何相比。张良在跟随刘邦之前是经过充分考察的。
投奔刘邦之后的张良。屡次出谋划策。在鸿门宴上。就是张良出谋。让刘邦躲过一劫。才有之后的大汉江山。张与韩信两人。一文一武。可谓珠联璧合。
同样。在刘邦取得天下之后。需要治理天下的人才。而这些争夺天下的人才就会失去作用。张良也很早看出了这一点。就在刘邦定都长安之后。张良就开始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其他观点:
西汉三杰中。韩信惨死。萧何坐牢。为何张良能够独善其身?
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这三个人说起。才能找到答案。
首先说一下萧何。萧何做过沛县主吏。和曹参一起在衙门办事。当时刘邦是沛县亭长。是萧何上司。一天。萧何就找来刘邦连襟樊哙。劝说刘邦起义反秦。于是他就和刘邦看押一百左右人拉起大旗。后投奔项梁。和项羽等一起组成抗秦联盟。刘邦仗义疏财。深得萧何和义军佩服。队伍不断扩大。兵强将广。推翻秦皇后。被项羽封汉王。封四川属地。萧何治国管理能力很强。刘邦就把后方管理交给萧何。萧何不负希望。把当地户口。赋税等管理的井井有条。能够不断的向前线输送粮食和士兵。使刘邦放心打仗。没有后顾之忧。但是刘邦还是多有不放心。多次派人监视萧何。于是萧何就把家族大部人送到前线作战。这样深得刘邦信任。后来刘邦经过七年楚汉争霸。最后得天下。刘邦得天下。恐各路诸侯王威胁江山社稷安全。除异性用族姓称王。萧何在关中帮助吕雉杀了韩信。不久英布造反。刘邦前去剿灭。不幸中箭重伤。回来后。为了警告萧何不要功高自傲。把他投放牢狱中。不久放出重用。萧何临终前推荐曹参作相。萧何能保族保己。说明萧何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低调为人。才赢得刘邦的信任。
再说说张良这个人。韩国贵族官宦之家出身。相传张良小时候。得仙人黄石公真传。后来给他“太公兵书”一部。并告诉他。只要悉心专研。定能成就一帆事业。因为他是韩国人。当时的韩国被秦王所灭。他非常痛恨秦王。他要学荆轲刺秦王。不幸刺杀失败。他变成全国通缉犯。无奈投奔了项梁。后来刘邦带着军队打下下邳。巧遇在下邳的张良。两人彻夜长谈。有相见很晚。英雄惜英雄感觉。同时对刘邦说。自己最大愿望就是恢复韩国。别无他想。刘邦被他的爱国主义深深感动。同时劝说项梁拥立韩王。自己带兵攻城池。与秦兵打游击战。并与刘邦一起攻城夺池。人马不断扩大。首先攻下咸阳。刘邦被华丽的宫殿而迷惑。不思进取。陈平劝说无果时。张良极力劝说秦灭亡的教训。不可享乐。要得民心。要有必胜的信心。才能成就一帆事业。在鸿门宴上脱险后。被项羽封为汉王。主政四川。张良又给刘邦出谋。要成就事业。必须取得汉中。才不被困死川地。于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迷惑项羽无反心。突袭三秦之地。打败三王。取得汉中。这时张良心系韩王。要辞别而保韩王。不料韩王被项羽所杀。无奈只好死心塌地保了刘邦。彭城之战。刘邦五十多万大军被项羽三万铁蹄打个惨败。刘邦失去信心。在张良劝说下。联合英布彭越建立联盟。争取韩信助阵。张良月下追韩信。与项羽七年楚汉争霸。而一统天下。张良功不可没。刘邦封同姓王。除异性王。张良不想在留在朝堂。请求回归故里。无奈吕后缠求。帮助立了太子。太子继位。吕后感激张良。不几年张良去世。张良保全自己。最重要是。他爱国。把生死置之度外。既投奔刘邦就会 向他对韩国一样。死心塌地辅佐刘邦。刘邦看透了张良的心。
再说下韩信。韩信。出身平民。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韩信在反秦时先投奔了项羽。虽有帅才。但不得重用。后在萧何推荐下。投奔了刘邦。刘邦封他大将军。刘邦得韩信如鱼得水。楚汉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夺城拔寨。一直到垓下彻底打败项羽。都离不开韩信指挥。我个人认为。谁得韩信谁就得天下。既然韩信有如此能耐。为刘邦打下江山。出生入死。到头来。却被投进牢狱。后刘邦平英布谋反之时。梦韩信谋反。就传到吕雉耳中。在张良萧何帮助下。杀死韩信。这就是所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邦杀韩信有人说韩信贪心大。比如。在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时。让他出兵时。他以要齐地。并封齐王可出兵。并多次要挟刘邦给他承诺。其实这不是主要。对这样卓越的人。加入你的阵营有个条件。对刘邦来说。他可以理解的。但在刘邦心里确实有想法的。得天下后。又把他解兵权做淮阴侯。还是不放心。最主要的还是韩信这个人领兵打仗太厉害了。怕自己一死。无人能驾驭了他。只要他振臂一呼。有可能动摇他的江山社稷。只有杀了他才能放心和安心。
其他观点:
陈胜吴广起义。天下闻风响应。张良在下邳。也聚集了百来号人。他想去留城投奔景驹。半路却遇见了刘邦。此时刘邦已杀了沛令。自命沛公。萧何、曹参也已追随。聚集数千人。在下邳西圈地。两人交谈投机。刘邦能用其谋略。张良心觉此乃天授。便不去投奔景驹。从此追随刘邦。这之后。刘邦占秦宫、封汉王、以汉中为根据地、使用彭越黥布韩信、逃离鸿门宴、迷惑项羽。每一步成功、壮大。直至汉胜楚败。都离不开张良谋略。故而。建汉之初。论功行赏。刘邦提了三个人。张良排第一:“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三个“人杰”。往后之命运。却各自不同。萧何、韩信不表。只说张良为何得以善终。仅取几片断说明张良的智慧。
“汉初三杰”。只有张良深知刘邦的帝王心。自始至终。有远虑、懂谋略。汉六年。平定天下后。刘邦分封功臣。刘邦欲封张良三万户采邑。他赶忙推拒。说。我在下邳起事。与皇帝遭遇留城。此乃天命所授。我有点计策。万幸见效。也是幸亏皇帝能够采纳……云云。将个人功业尽可能降低。他请求受封的留城。大概只有一万户。故址在今天沛县东南五十余里魏庙镇一带。古城早已陷入微山湖中。据说留城原来是山。地震、黄河倒灌古泗水。这才变成湖泊。张良为啥独独愿意受封于留城呢?除了下邳。对张良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留城。有纪念意义啊!“留城”者。留情也。他是要刘邦念及留侯时。会回想起当初他们一起闯荡南北、建功立业的困苦艰难、大汉立国的来之不易。他是要刘邦。对他“手下留情”。
张良的儿子。取名“张不疑”。亦是要刘邦不要对他心怀疑虑吧!可是这样一个虽无军队。且又体弱多病。却有满腹韬略的人。若是“放”回到封地。皇帝又怎么可能“不疑”呢?所以。张良没有回他的封地。没有如韩信在楚国都城下邳威仪赫赫地巡回。也没有像萧何好好经营治理自己的封地。司马迁说。他跟着刘邦迁都前往关中。又自称多病。辟谷修道。闭门养病一年多。不问朝事。之后。又宣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赤松子乃上古仙人。神农氏雨师。秦汉时多传其事。或如黄石公在下邳显身。与张良相见。未可知。无可考。是不是修道游仙。也不得而知。至少张良是要告诉皇帝:我隐退修道去了。朝廷的事。你们别来找我。这样。陛下您。总该留点旧情。总不会生疑了吧?
张良想完全退隐。其实是不可能的。皇家要你出山。不出也得出以张良的大智慧。终究要卷进朝政中。刘邦要废太子。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急了。找人劫持了张良。要他出谋划策。这是要张良站队。张良就指了一条道路:找隐士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果真被吓住:连四个请也请不来的八十老人都来帮忙。看来太子羽翼已成。动不得了。戚夫人只能哭。可吕后大喜过望。但皇帝日后一查定然获知。这是张良的主意。心中会恨吧:这个老头。身在道山。心在朝廷。还是个威胁!就算张良正确站队了。那吕后也会想:他既有智计立这个太子。也会有智计立另一个吧?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张良这样的智者。岂能为他人所用?吕后定是要张良活在她的眼皮子底下的。故而刘邦一死。吕后以感恩之名。强行命壮汉将张良抬出来。强迫他进食。不许他辟谷。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张良不得已。只能强行进食。一个人。自己无法选择吃不吃饭。还有什么比这更苦的吗?
刘邦死后八年。张良去世。吕后听到消息。即指示:一定要找到张良墓。那是生要活人、死得见尸的架势。太后是怀疑张良会诈死、从她眼皮子底下消失不见吗?一个老人。空有侯位。无兵无卒。统治者尚如此担心。张良。似乎能推断自己的身后事。吕后一声令下。据说全国一下子冒出八百多座张良墓。是张良预先布下众多疑冢吗?他是担心自己死后被挖坟掘墓吗?总之。他似乎为自己的死。也提前做了安排。也有传说。他真的得道成仙。摆脱了世俗权力了。
但张良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却决定不了后代。孝文帝(他扶植的太子)五年。张良儿子张不疑。即坐“不敬”罪。国除。纵观三个“人杰”。无论韩信居功至伟也罢。萧何谨慎小心也罢。张良修道退隐也罢。对于统治者讲来都一样。只要你存在。就是威胁。异姓王侯。总是要剪除的。待到汉景帝时。连同姓王也要歼灭。加强中央集权。就是帝王的梦想。
唐代在下邳城西门建有留侯庙。庙联为:“报韩仇椎博浪知难而进穷一时。兴汉业筹帷幄功成身退垂千古。”一进一退。道尽留侯一生。李白、苏东坡、李商隐等也曾到下邳。寻访张良踪迹。李白诗《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道尽了天下英雄对张良一生的感怀: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水流。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张良。一介书生。体弱多病。状若妇人。却英勇多智。或进或退。皆大丈夫所为。两千年来。英风烈烈。照拂至今。堪称“第一谋士”。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8857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刘邦,韩信,项羽,关中,天下,自己的,太子,沛县,吕后,汉王
没想到大家都对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被囚,为何只有张良得以善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汉初三杰就是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三位杰出人才。甚至汉高祖刘邦当着众大臣的面肯定三人的能力。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