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
\"书者。散也。″是书法创作心态的描述。有消遥自在、悠闲舒适。舒缓紧张情绪之意。
(赵孟頫行书作品。)
比如心情烦闷时。到大自然中去散散心。在学校考试前老师让学生放松心态。不要紧张。参加体育比赛。让运动员提前到赛场作无拘无束的适应环境氛围的训练。都可以理解为\"先散其怀抱。″
(赵孟頫行书作品。)
书法家沃兴华在谈临《石门颂》时。首先强调心态要放松。让线条去散步。散步就是没有目的和方向地岩逸开去。再宕逸开去。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这也是对欲书先散怀抱的心态描述。当然同时也谈了书写技法。
(赵孟頫行书作品。)
孙过庭《书谱》中说的\"神怡务闲″、\"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也是强调书法创作要精神愉悦。自在悠闲。在内心不激剧猛烈的情况下。才能写出风格高远的作品。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
孙过庭说王羲之晚年的书法。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如草书《上虞帖》。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
《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王羲之草书信札。唐代摹本。上海博物馆藏。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
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曰。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其他观点: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笔论》)
说它是境界我是赞同的。而且是文化底蕴深厚。书法功力高超且阅历博众才有的境界!只是境界一词更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非要说明也是差强人意。那我也说说。我差强人意的个人理解。散。可以理解为散发、放松等意思。为什么要散发和放松呢?追求自然!第一句话后就回归到了抒情调整心态等;再往后便是笔法的取势和回归自然的形态!正如《周易》里的卦都要有卦象一下!取于自然。归于自然!所谓“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境界道理大家都懂!只是看似近在眼前。却也远在天边!所谓鸿沟便是文化的底蕴和书法的水平以及自身的修养。境界是相通的。高境界的人便是通者。如道教里所说的真人!辛弃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需要到了才真明白!我理解的境界就是对人生对自然万事万物的理解领悟达到一定程度的抒发和感叹!书法亦是如此。也是取象!谢谢!
其他观点: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首先回答我的看法:“散”就是放松的意思。这是一个书法创作前的心态调整问题。也是创作书法作品最高的一种境界:即有我和无我的辩证关系。
书法创作。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把作品创作好。这一点非常重要。不但蔡邕这样说。唐代的孙过庭也是这样说的。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学界领袖书法大师。熹平四年(175)到光和六年(183)。他奉诏参加了汉灵帝亲自主持的儒学经典《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的书法刻石工作。
蔡邕不但是书法家。他也是书法理论家。《九势》和《笔论》据说都是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据说而不能肯定。是因为。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却是在宋代才有著录的。
蔡邕的《笔论》一文其实也不长。全文就127个字: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这篇文章开门见山就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蔡邕说的没错。写字要“放松”。要进入一种近乎于“无我”的境界。
那么。如何放松?难道就是漫不经意就放松了?当然不是!如果要写字了。还惦记着水还没挑。地还没扫。那就下笔心神不定。不可能把字写好了。而是要像孙过庭在《书谱》里所说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那样进入聚精会神的自由放松状态。就能把字写好。
因为只有让笔墨放松。才会写的心无挂碍。也才能达到蔡邕所说:“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的“无我”精神状态和境界。
正如孙过庭在《书谱》里说的:“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心昏手迷”的。那么。要想把点画写好。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写字是要集中精力的。不能有丝毫的漫不经意。
但是。蔡邕所谓的“散”。也不是说。集中精力就非常紧张。刻意地克制自己。恰恰相反。“散”的重要意义是要“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就是放松自己。是把精力转移到。可以自由把控自己的个性。尽量满足自己的个性的发挥。这就是一种不知我是蝴蝶还是周庄的一种无我境界。
我们看看今天很多的参展书法作品。就看得出来。很多书法家为了“参展”。他们的怀抱里。根本就没有自己。只有对评委的种种讨好和猜测。
所以。我们在这些作品中很难看到作者有什么个人情怀的诉求和抒发。而是技法的粉墨登场和炫酷。
如果我们看看古代大师的书法作品。无论书法风格如何。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有自己非常鲜活的个性和自由的笔意发挥的。
中国有个书法家。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就叫“散耳”。可见。这个书法家对书法秘诀的顿悟能力有多深刻。
当然。蔡邕是一个大学者。他的“怀抱”跟学问不深的人肯定是不一样的。
要散怀抱。必须要先充实怀抱。没有充实的怀抱。那叫“散空”也叫“空散”。
所以。蔡邕又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你要静下来这也不难。关键的你要有“意”。就是有感而发的那种欲望和感觉。有感而发和无感而发。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怀抱”。这又是一个要“有我”的问题。
心胸充实。才能叫做“有我”。心胸空空如也。怎么可能“有我”。有怎么会“散怀抱”呢?
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也说过一段与蔡邕思想非常一致的话。他说: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如果我们认真体会孙过庭的这段绝妙论述。难道不是对蔡邕“书者。散也”之“散”最好诠释吗?难道这不是书法创作最好的“无我”境界吗?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8775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书法,上虞,王羲之,蔡邕,境界,怀抱,草书,书法家,兔毫,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这个“散”字是什么境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谢邀请!\"书者。散也。″是书法创作心态的描述。有消遥自在、悠闲舒适。舒缓紧张情绪之意。(赵孟頫行书作品。)比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