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里是芒果论史!
刘邦从来没有做过辜负张良之事。西汉建立之后张良归隐是他个人的选择。这种选择既是他个人智慧的体现。也是他和刘邦君臣默契的展现。汉初三杰中。我最喜欢张良。他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从家世显赫的韩国贵族到亡匿下邳的逃犯。从贵族子弟到底层人民。张良的视野开始变得开阔。开始容纳天下大局。
贵族到平民再到贵族。这就是张良。
在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中。“成长”无时无刻不在体现。那个一开始意气风发的贵族少年到了最后变得与世无争。风轻云淡。
博浪沙刺秦:张良的愤怒一击
在有史可查的历史中。张良是最后一个留下姓名的刺秦勇士。这份勇气源自于张良对秦国的愤怒。对韩国的热爱。张良的家族五世相韩。他的父亲。他的爷爷都是韩国的“相”。如此背景让张良对韩国的爱极度深刻。他是绝对的爱国狂热分子。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看到爱国青年张子房。变卖一切家产。驱散所有家仆。将全身家当用于寻求勇士。在始皇声威震天。人人敬畏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张良在博浪沙发出了属于他的呐喊。儒家讲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彼时的张良必定受此影响。才会在秦王朝最鼎盛之时。做出刺秦之事。
他莽撞。他勇敢。他敢想敢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热血爱国青年张子房!
亡匿下邳:张良的沉淀
刺秦行动失败了。嬴政很聪明。他没有坐在最中心的马车上。由此而逃过一劫。对张良而言。他辛辛苦苦准备的一切都在此刻化为乌有。现实的残酷粉碎了这个青年的报仇之路。他不得不逃了。他不得不改头换面。隐姓埋名以躲避秦王朝的追捕。
在下邳的十年。是张良沉淀的黄金十年。十年时间。他从冲动变得沉稳。他已脱胎换骨。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黄石公授书。张良遇到了一个老头。这个老头屡次三番让张良帮他捡鞋、换鞋。羞恼的张良终究还是选择了忍让。老者离去时突然转身。言说张良可教。历经磨难之后。张良从老者手中得到了一本《太公兵法》。还得到了老者的一句预言。“熟读此书。可为王者师”!
张良在下邳生活的十年。日日都在钻研《太公兵法》。他的性子也逐渐变得稳重可靠起来。当年那般殊死一搏。拼尽一切的疯狂刺秦举动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再不会发生在张良的身上了。道家讲究一个“忍”字。讲究顺其自然。讲究“明知不可为而不为”。显然张良已经逐渐向道家靠拢了。
除此之外。下邳十年。张良还做了一件小事——救项伯一命。
第一谋士:张良的璀璨人生
黄石公所言不虚。张良从下邳走出之后果然成为了王者师。在种种阴差阳错之下。张良成为了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称呼张良为“子房”。这是亲切的称呼。也是尊敬的体现。两个人从相遇相识再到结为好友一同战斗。实在称得上是一段佳话。
读完《留侯世家》便可以得知。张良是个孤独的人。他没有太多的朋友。因为他的理解。他的觉悟和别人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彼此无法成为友人。但幸运的是。他遇见了刘邦。《太公兵法》这本书晦涩难懂。张良研究十年终于有所得。但与人谈论没有可以领会其中真意的。
但刘邦不一样。张良每每与刘邦论及《太公兵法》。刘邦总是可以顿悟。张良也不禁感叹。“沛公的悟性是天生的。天意如此啊!”于是。一个贵族子弟。一个“地痞流氓”因此结为好友。刘邦帮韩王成打下一片领土之后提了一个请求。“愿携子房西入关”。两人情谊之深厚。再显然不过了。
楚汉之争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张良在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时间。他的计谋一次次改变局势。一点点扭转战局。他致信项羽。将祸水东引让刘邦有力巩固关中。他举荐“韩信、彭越、黥布”。让“兵仙”韩信真正意义上独立的掌握了一只军队。为刘邦征战天下。他提议定都关中。让汉家天下得以占据地利稳固削藩。他建议刘邦封赏雍齿。安抚了骚动的军心。带来了西汉的安宁。
太多了。太好了。张良为刘邦出的计谋实在太多太好。无愧于“谋圣”之名。
更为难得的是。凡是张良所提之建议。刘邦皆一一采纳。这是极为罕见。极为难得的。在我以为。张良这段时期最宝贵的东西并非他的学识。而是刘邦无保留的信任。有一个愿意无条件信任你的友人。有一段不猜忌的友谊。实在是人生可求不可得之事。但张良和刘邦二人幸运的互相成就了彼此!
归隐:张良的落幕
西汉建立之后。张良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他不如韩信那般有权有势。也不如萧何那般广得民心。但也正因如此。韩信被刘邦猜忌。由齐王迁为楚王。再为楚王废为淮阴侯。最终死于吕后之手。而萧何多次受到刘邦猜疑。不得不自污以保全自身。但仍避不了锒铛下狱。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灭亡之后。刘邦就开始主动疏远张良。张良也主动避让刘邦。平城之围时。刘邦身边带的是陈平和娄敬。在一起陪伴刘邦的。最亲密的谋士始终是张良。二者的疏远并不意味着刘邦不重视张良。相反的。正是因为他们彼此都认识到了君与臣之间的必然矛盾。所以主动互相疏远。
不然的话。陈平、周勃尚可为相。以张良之才。何不能为丞相?只不过刘邦不愿意而已!
吕后曾经逼让张良出计帮助太子。这是与刘邦做对。但当刘邦看到张良的时候。透露出的没有愤怒。只有疲惫和关心。“子房身体不好。那便好好陪太子吧!”刘、张二人的友谊在整个秦末汉初时期都是少有的。这是真正的交心的朋友。而非张耳、陈馀那般的表面兄弟。
所以说。刘邦从未做过让张良寒心之事。张良选择淡出政坛。一是厌烦了战争。二是为了封存他与刘邦之间的友谊。
张子房。实在是秦末汉初最杰出的人杰之一!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其他观点: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各地反秦势力也都一涌而起。看到机会的张良也聚集了百十号人。但人少势微的他很难在这乱世立足。便想去投靠景驹。在途中正好遇到了刘邦。两人相谈甚欢。张良看刘邦是位明主便投在了刘邦麾下。刘邦很欣赏张良的谋略和才干。对他很看重。
到了公元前208年。项梁、项羽叔侄俩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还为楚怀王。召集各路义军在薛城共商大事。跟随刘邦在薛城的张良连忙向项梁提议立韩王。项梁应允立韩王成为王。让张良辅佐他。张良便跟着韩王成在颖川附近徘徊。
后来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南北两路攻打秦都咸阳。刘邦取道颖川、南阳。在颖川与张良汇合。于是张良又奉韩王成的命令跟着刘邦入关。他向刘邦献策巧妙地拿下了南阳郡和峣关。先于项羽到达了关中。覆灭了秦国。随后还在鸿门宴上智斗项羽、范增。保全了刘邦性命。
其实一直以来。张良都是要复韩兴韩的。并不把刘邦当成自己的主公。直到分封不久之后。项羽杀了韩王成。张良复韩的愿望彻底泡汤之后。他才一心一意帮助刘邦。在下邑定下了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的策略。最后刘邦夺得天下就是靠着这三支力量。
张良为刘邦打天下献计献策。做出了重大贡献。刘邦也曾夸奖他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予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那么为西汉的建立做出如此贡献又有才能的张良。难道真的就是因为实现了灭秦的愿望就决定隐退吗?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要知道张良可是出身“宰相世家”。他最擅长的除了出谋划策应该还有治理国家。面对刚建立的西汉。他应该是想大展拳脚的。但聪明通透的他也明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比起大展拳脚保住性命才是第一要紧的事情。而刘邦做的两件事情更是加重了他的这个想法。哪两件事呢?
第一。在公元前202年。韩信刚在亥下打败项羽。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原来的齐王韩信为楚王。
第二。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为帝。开始大量屠杀项羽旧部。同年七月被逼无奈的燕王臧荼起兵造反。失败后被杀。
那么张良由西汉刚建立时的半隐退到完全隐退。中间又经历了什么呢?
公元前196年。 代相陈豨叛乱。刘邦所封的八大异姓王中的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都牵连到这次叛乱中被处死。韩王信和燕王卢绾(臧荼死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也投降匈奴。张良看到这种形势。就完全归隐起来。再也不理朝政的纷争。崇信黄老之术的他安心休道。直到公元前186年去逝。
其他观点:
*张良像*
《史记》记载。汉六年(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大封有功之臣。谋臣张良没有统军作战、攻城略地的功绩。但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子房(张良字子房)的功劳。赐其齐地三万食邑”。 张良谦逊地推辞道:“我能追随您。是上天的旨意;我的计策能被您采纳。更是您的恩德。能得到您与我初次相见、相识的留地(今江苏徐州沛(县)泽市境内)。便心满意足了”。刘邦见他推辞齐地三万食邑。只要小小的留地。便封其为留侯。
先封仇人。众心自安 。人安何愁天下不安?
二十多位建汉大功之臣均被封侯赐爵。对其余的功臣封赏还存争议。因此迟迟定不下来。高祖刘邦驻跸洛阳南宫。他常站在阁楼上观察朝堂内的情况。见将领们常扎堆窃窃私语。刘邦大惑不解。同时还有些惴惴不安。刘邦问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答:“他们在密谋造反”。刘邦大吃一惊。天下刚定。人心思安。新帝刘邦实在想不出他们有何理由要造反。张良解释道:“陛下出身微贱。这些人跟随陛下夺取江山。血里火里。出生入死。目的不过是为了获取荣华富贵。如今陛下扫平群雄。贵为天子。被厚加封赏的都是您的旧友、铁哥们。被问罪的都是您的仇敌或与您有矛盾之人。这些人既担心得不到封赏。又害怕曾得罪过您而遭诛杀。所以才聚在一起商量一起造反之事 ”。随后。他建议刘邦先封仇人。以安众心。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定都关中(今陕西关中平原)乃刘敬谏策。刘邦对此犹豫不决。他麾下的文武大臣大多数是山东六国之人。均主张定都洛阳。理由是:洛阳东临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朝洛水。山环水绕。地势险峻。张良力撑刘敬。坚决主张定都关中。他对刘邦说:“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可谓全城千里。天府之国(汉代的天府之国指关中平原)也”。刘邦听了张良的一席话。不再犹豫。遂定都关中长安。
公元前197年。汉室内部发生了戚夫人争宠夺嫡事件。刘邦宠溺戚夫人。另一方面太子刘盈性格仁弱。为刘邦所不喜。于是想废黜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吕后无奈。求助于足智多谋的张良。张良建议吕后请高祖异常敬重的四位年高德劭的老先生——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商山四皓)出山做太子的门客。刘邦以为刘盈羽翼已成。刘盈的太子之位遂得以保全。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楚汉争霸时。刘邦曾先后分封了七位异姓王: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韩王信。燕王臧荼。衡山王(后改长沙王吴芮)。刘邦扫灭群雄。一统天下后。上述这些诸侯王拥兵自重。对汉廷构成了实际威胁。刘邦虽没有文化。还有些流氓习气。但深谙权谋之道。他用七年时间将韩信、英布、彭越、臧荼等六位诸侯王消灭或逼跑。只留下一个势力最小、几乎没有军队、有名无实的长沙王吴芮。
在诛戮异姓王的同时。刘邦下旨把六国余孽以及“豪杰名家”十余万人强行迁至关中。以便直接控制。他还命丞相萧何依据秦律“取其宜于时者”。制定了《汉律》九章。政治制度也基本沿袭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功臣身退。从赤松子游
汉王朝建立后。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发。举止娴静如妇人的张良身体又羸弱多病。逐渐萌生去意。加上他亲眼目睹刘邦大肆屠戮功臣。看到臧荼、彭越、韩信、英布等大功之臣的悲惨结局。 又联想到吴越争霸后范蠡、文种或逃或死。深深体会到韩信临死前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内心对刻薄寡恩、为固权不择手段的刘邦很是失望。心灰意冷、深谙韬晦自保术的他索性“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于不顾” 。称病不朝。闭门谢客。深居简出。用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消极态度。专心修身养性。以消除刘邦对他的疑虑。他寻仙访道。“从赤松子游”。潜心研习黄老之术 。静居养气。欲得道成仙。他谢绝了吕后的几次邀请。一心学习“道引”、“辟谷”、打坐炼丹。 刘邦、吕后都基本没有找过他的麻烦。张良淡泊名利。急流勇退。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时刻提防。从不敢有片刻松懈。
史载。公元前189年。张良去世。葬于谷城黄石岗。
“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命运迥然相异:韩信最惨。功高而被灭族;萧何命运居中。虽然跌宕起伏。不乏灾难。但也算得以善终;张良命运最佳。无灾无祸。功德圆满。寿终正寝。
公元731年。张良入选“武庙十哲”(唐玄宗为吕尚(姜子牙)立庙。也即武成王庙。选“十哲”配享。以张良居首)。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4774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刘邦,关中,项羽,子房,韩信,公元前,都是,西汉,的是,这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里是芒果论史!刘邦从来没有做过辜负张良之事。西汉建立之后张良归隐是他个人的选择。这种选择既是他个人智慧的体现。也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