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遗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除黄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维是何道理?
首发

诸葛瞻遗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除黄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维是何道理?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诸葛瞻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在绵竹决战的时刻。绵竹战败后。刘禅直接投降。蜀汉就此灭亡了。

绵竹之战。非常惨烈。成就了诸葛瞻父子的忠义。临死之前留下一些言语是必然的。但诸葛瞻父子当时究竟说了一些什么。是何意思?这些却存有一些异议。

诸葛瞻遗言的由来

为了求证“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这句话的出处。豹眼查阅了《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解、《三国演义》等资料。但都没有找到具体的记载。

通过查找宦官黄皓的资料。在《元和郡县志》中找到了相关的记载:

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景耀六年(263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偷袭阴平(今甘肃文县)成功。从景谷道进攻江油。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

蜀汉后主刘禅命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军前往抵抗。

到达涪县后。诸葛瞻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能让敌军进入平原。但诸葛瞻犹豫不决。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为诸葛瞻的失策而失声痛哭。

由于没有受到诸葛瞻大军的阻挡。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派遣使者劝诱诸葛瞻投降。说:“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琊王。”

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这个过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记载。但没有提到诸葛瞻遗言的事。

诸葛亮传: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元和郡县志》记载。诸葛瞻在涪城。邓艾占据了江油。诸葛瞻说:“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江油。这是我的三大罪过。有何面目返回呢?”

这里没有交代。诸葛瞻要返回哪里去?

很可能是属下有人建议撤军绵竹。回守成都。以等待姜维等军队援救。诸葛瞻认为自己有三大罪过。没有颜面回到成都。

这事就有意思了哈。

不能除掉黄皓。不能制约姜维。这是在出兵对抗邓艾之前的事。与是否回守成都有何干系?

既然你接受统兵抵抗邓艾。不去进攻江油。自然有你的理由。何罪之有呢?

战而败之。有罪。自己不主动对抗。是个罪责的话。你带兵前来干嘛。你答应带兵干嘛呢?

对于诸葛瞻的三大罪过及这个遗言。豹眼就详细的说一下吧。

陈寿的《三国志》没有记载遗言一事。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前往西蜀。向当地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到羞辱。所以把蜀国败亡归恶于“宦官黄皓窃弄机柄”。同时归恶于诸葛瞻的“无能匡娇”。

豹眼认为。这有失公允。

其一。在别的问题中。豹眼谈到过自己的观点。对于这个《华阳国志》不很确信。

因为该志记载了一个故事。就是曹操与关羽关于秦宜禄之妻杜氏的事。这本是曹操进攻下邳吕布时发生的事。而《华阳国志》却说是曹操与吕布濮阳交战时的事。

出现如此低级、明显的错误。这部史书如何取信于人?

其二。陈寿的《三国志》并没有记载诸葛瞻遗言之事。看不出陈寿归恶于诸葛瞻的意思。常璩依据什么就相信长老们所言。认为陈寿把蜀汉灭亡归恶于诸葛瞻呢?

第三。蜀汉的灭亡。诸葛瞻的确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归恶于他有何不可?难道就是因为受到羞辱。陈寿因此怀怨吗?

如果陈寿是这个境界。按照自己的好恶记载历史。他的《三国志》还能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成为四大信史吗?

何况从《三国志》中并看不出有意归恶诸葛瞻的意思。

《华阳国志》记载:

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

乃驰赴魏军而死。

诸葛瞻战死以后。其长子诸葛尚说:“我们父子深受国家厚恩。没有及早斩杀黄皓。以至于国家倾败。还留着这个命有啥用呢?”

于是。冲向魏军阵中力战而死。

诸葛尚没有怪罪姜维。而只是后悔没有处决黄皓。这与其父诸葛瞻的遗言不一致。

作为诸葛瞻父子。是名相诸葛亮之后。慷慨为国赴难。值得尊敬。但也不得不说。诸葛瞻父子实在无能。有愧于其父祖诸葛亮。

诸葛瞻自言有三罪。陈寿没有记载。《华阳国志》没有记载。但到了唐朝《元和郡县志》才有了记载。

《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李吉甫。他的资料是从哪里来的呢?之前的史书咋就没有记载呢?

诸葛瞻的三大罪过

不管《元和郡县志》的资料从何而来。但明确记载是诸葛瞻自己说得。

诸葛瞻承认这三大罪过。也就承认了自己的无能。

诸葛亮传: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诸葛瞻继承了诸葛亮优秀的基因。能工善书画。博闻强记。蜀人因为追思诸葛丞相。爱屋及乌。也就很喜欢诸葛瞻的才思敏捷。每当朝廷有一个善政佳事。虽然不是诸葛瞻的建言倡议。百姓都相互转告说:“这是葛侯之所为啊。”

这个葛侯指得就是诸葛瞻。他继承了诸葛亮的爵位。也就被称作葛侯。

但陈寿认为。对诸葛瞻“美声溢誉”。超过了他的能力。

这或许是常璩认为陈寿对诸葛瞻有怨恨的依据吧。

具体来看一下。诸葛瞻是否“有过其实”吧。

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诸葛瞻十七岁就拜为骑都尉。次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景耀四年(261年)。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诸葛瞻与董厥一起主持朝政。也就是说诸葛瞻已经身居权力核心。具备了足够的权力。但除了有点好事百姓都认为是诸葛瞻干得这一点名声之外。没有记载诸葛瞻有任何具体的政绩。可以说毫无作为。

政绩没有。那就说一下三大罪过吧。

诸葛亮在世时。屡屡北伐。而且收下了姜维这个得意弟子悉心培养。以将来继承其继续北伐的军事战略主张。

但诸葛亮病逝后。却把政权交给了蒋琬、董允、费祎。这四人并称“蜀汉四相”。

蒋琬等人却一改诸葛亮积极北伐的策略。力主防御。不主动进攻曹魏。

从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到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被魏降人郭修刺杀身亡。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内。除了曹爽有一次进攻被费祎率军击退之外。蜀汉与曹魏没有大的战争。只有姜维率军出击时的小打小闹。多是无功而返。

这个时期。姜维是力主北伐。继续诸葛亮未竟的事业。但受到蒋琬、董允、费祎的节制。姜维没有多少作为。

从诸葛亮把大权交给蒋琬等人而没有交给姜维来看。诸葛亮的遗策还是以防御为主。并不主张继续主动北伐。

姜维受到费祎节制。没办法全力北伐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迁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

姜维自以为熟知西域风俗。文武双全。总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以便控制陇西。但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总是遭到费祎节制。姜维所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纵然是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北伐都难以成功。姜维不足万人何以成事?

但刘禅还是遵从丞相诸葛亮的遗愿。放手蒋琬、董允、费祎主持军政大事。没有过多的进行干预。

在此期间。姜维极力北伐的主张受到很大的限制。

董允之后。由吕乂代董允为尚书令。相当于丞相一职。延熙十四年(251年)吕乂病逝。由陈抵以侍中代替吕乂守尚书令。

后主刘禅对于陈抵非常宠信。陈抵与宦官黄皓互为表里。权力重于姜维。

此时。刘禅已经把权力收回。自己依赖黄皓及陈抵亲自处理朝政。

姜维主持军事。第一次大规模北伐失败。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身亡。从此军事大权掌控在姜维手中。

当年夏天。姜维终于可以调动军队实现自己北伐的愿望。亲自率领数万人马出石营。围攻南安。

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陈泰抵达洛门时。姜维却因粮草耗尽而退军。

苦苦等待二十多年的姜维。大权在握时。第一次北伐就这样草草收场。可见是多么轻率如儿戏。

这次北伐。起码说明了三方面的事:

第一。姜维并没有像诸葛亮所吹嘘的那样是如何了得。这与当年的马谡差不到哪里去。就姜维这个情况不杀头免职是轻的。

几万大军兴师动众。屁也不放就回来了。你这是逗刘禅玩啊。天天喊着要北伐。得不到费祎的支持就委屈的不行不行的。让你说了算。你倒是干啊。就这个结果哦!

第二。蒋琬、费祎坚决不同意主动北伐是完全正确的。蜀汉根本就不具备这个能力。

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将帅的统兵能力。都远远不够。

第三。刘禅还是有想法的。也是主张积极北伐的。受到费祎等人的抵触没有办法。费祎一死。姜维就开始大规模北伐。没有刘禅的同意是不可能的。

这事绝不会是费祎不同意北伐就不北伐。姜维想北伐就北伐。没有刘禅的点头。都是不可能的事。

姜维第一次大规模的北伐无功而返。但仍不死心。

《三国志·张翼传》记载:

(延熙)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

延熙十八年(255年)。也就是姜维独自北伐失败后的第二年。张翼与卫将军姜维一起回到了成都。向刘禅汇报工作。实际上就是二人出现了战略分歧。回到成都争取得到朝廷的支持。

姜维极力主张出兵北伐。只有张翼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认为国小民劳。不应该穷兵黩武。

此时。蜀汉朝政大权掌握在尚书令陈抵手中。姜维班位虽然高于陈抵。但难免受到陈抵掣肘。

而陈抵之下。尚书仆射董厥、侍中诸葛瞻、樊建等人形成了荆州派系新的小集团核心。再加上分镇东、北、南的阎宇、胡济、霍弋。荆州派对蜀汉朝廷的军政大权势在必得。

除了张翼。看不到诸葛瞻等人反对姜维北伐的任何记载。你诸葛瞻不发一言。这是你不能制约姜维的理由吗?

既然你认为应该制约姜维。为何要做缩头乌龟呢?

就当时情况来看。刘禅在北伐一事上。还是站在姜维一边。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维被升迁为大将军。

如果刘禅贪图安逸。不想劳民伤财北伐的话。是不会升迁姜维为大将军的。何况是姜维已经无功而返的情况下。

如果姜维一意孤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他还回来干嘛。直接出兵就是了。

张翼极力反对。但刘禅还是升迁姜维为大将军主持军事。足以说明刘禅是支持姜维北伐的。

《三国志·陈抵传》记载:

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

大将军姜维位在陈抵等人之上。由于常年驻军在外。很希望亲自控制朝政。但陈抵对上秉承刘禅的旨意。对下结交黄皓等一班宦官阉人。混得游刃有余。深得刘禅信任。其权威远在姜维之上。

此事一方面看出。陈抵、诸葛瞻等人只是看刘禅的脸色行事。对于姜维北伐并没有自己的主导意见;另方面也看出刘禅具有非凡的制衡能力。绝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没有刘禅点头。姜维北伐的后勤保障就得不到陈抵的支持;利用非荆州派的姜维掌控军队。刘禅就可以避免完全被荆州派所绑架。

姜维被任命为大将军后。更是整顿兵马。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北伐。

但胡济却没有按时到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军将领邓艾击败。死伤众多。百姓怨怒姜维。而陇西也躁动不安。

姜维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这事就有意思了。史书没有记载。胡济为何没有按约出兵。事后是如何处罚的。

由于胡济是荆州派系集团拉拢的对象。他违约并没有被处罚。也说明了姜维与陈抵、诸葛瞻等荆州派之间很深的矛盾。

《三国志·董厥传》记载:

亮卒后。稍迁至 尚书仆射。代 陈祗为 尚书令。迁 大将军。平台事。后为 侍中。守尚书令。自瞻、厥、 建统事。 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 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

陈抵之后。董厥代替陈抵为尚书令。迁大将军。与诸葛瞻、樊建一统政事。

姜维征伐在外。黄皓专权。诸葛瞻等人与之勾结。相互袒护。一起控制姜维。

从陈抵、董厥主政时期来看。诸葛瞻一直处在政权核心之中。但却始终没有能够控制得了姜维。也就是阻止姜维北伐。

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刘禅掌控朝政。没有任人摆布。而且诸葛瞻等人秉承刘禅旨意。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意志。

诸葛瞻等人与姜维、黄皓都存在很深的矛盾。但在对抗姜维时。他们却站在了一起。

这说明了诸葛瞻很受刘禅的器重。但还不能左右刘禅的意志。诸葛瞻等人既不能清除黄皓的弄权。也不能控制姜维的屡屡北伐。

根本而言。诸葛瞻等人想要控制的是姜维的军事权力。而并非姜维要从事的北伐事业。

说到底。除了政治权利的争斗之外。还是能力不足。诸葛瞻没有能力去左右刘禅。也就没有能力控制朝政。

回到绵竹之战诸葛瞻的临终遗言。也完全可以说明。诸葛瞻绝对就是浪得虚名。其能力不足以担当大任。

第一。面对邓艾进攻。诸葛瞻没有决定去争夺江油。这是底气不足。

自以为不能守江油。是其一罪。那为何不去与邓艾争夺江油呢?死都不怕。还怕失败吗?

这是能力的问题。

第二。尚书郎黄崇极力主张占据险要。与邓艾对抗。但诸葛瞻没有采纳。黄崇为之痛心疾首。失声痛哭。这说明诸葛瞻既没有胆量与邓艾对抗。也没有任何谋略可言。

第三。退守绵竹是消极防御。是胆怯的表现。

不要以为诸葛瞻父子壮烈身亡。就是勇猛的表现。其实是胆怯、无能。

既然失去了战机。全部退守成都有何不可呢?又有何无颜返回呢?

战争需要的是谋略。不是要一个脸面。

已经失掉了险要位置。退守成都是最好的策略。为何为了一个脸面而放弃呢?这不就是完全为了一个虚名。而不顾蜀汉的安危吗?

就这一点。足以说明诸葛瞻的愚蠢。诸葛亮咋就生出了诸葛瞻这样的儿子呢?

因此。诸葛瞻临死之前的三个不能。并没有多少深意。没有多少令人遗憾的地方。完全就是无能的表现。

由于诸葛瞻父子死得非常壮烈。好像诸葛瞻就有多少本事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饮恨终生一样。

诸葛瞻就是依靠诸葛亮的福荫和名望。浪得虚名。实无一点能力可言。

留下这样的遗言。本身就是无能的表现。绝不是有多大的抱负不能实现的怨恨。

诸葛瞻把蜀汉倾败的罪责归于不能制约姜维。毫无道理。

第一。姜维坚持诸葛亮北伐的策略。并非绝对没有道理。蜀汉的灭亡还是因为实力不济。而且姜维也没有像诸葛亮所认为的那么神奇。靠姜维一人之力是无法挽救蜀汉命运的。

第二。诸葛瞻等人与姜维的矛盾。主要还是权力的争斗。并不完全是战略的分歧。

诸葛瞻不能制约姜维。说到底还是能力不够。斗不过姜维而已。并非有力杀敌。无力回天。

就绵竹之战的整个过程来看。诸葛瞻所有的操作毫无可取之言。

一个将帅。绝不是鱼死网破或者杀身成仁就行了。首要的任务是战胜敌人或者保全自己。纵然不能。也应该作最好的打算。绝不是一死了之。

如果换作是姜维守绵竹。其结果绝不会如此悲惨。就算诸葛瞻听从黄崇的建议。起码也可以拖住邓艾一段时间。

从绵竹之战的实况来看。邓艾已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果策略得当。很可能拖住邓艾进攻的步伐。

相反。如果诸葛瞻能控制得了姜维。早早把姜维处理掉。蜀汉是不是会输得更惨?这是必然的。

蜀汉后期。能够有一点战斗力的就是姜维。诸葛瞻为何就一心想除掉姜维而后快呢?

出了争权夺利。没有别的解释。

在豹眼看来。诸葛瞻临死前短短数语。真实而全面的揭示了蜀汉后期的政治生态。蜀汉灭亡。主要是曹魏强大的实力进攻。除此之外。完全是蜀汉自己一手导致的。其中就包括刘禅重用诸葛瞻这类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干的官吏。

他们除了会扯淡之外。毫无能力可言。

总之。一句话。诸葛瞻不能制约姜维。战略分歧只是一个借口。实质上完全是权力的争夺。

刘禅绝不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任人摆布。诸葛瞻没有能力。而且刘禅也不会让诸葛瞻等人除掉姜维。

在北伐策略上。刘禅还是认同诸葛亮的遗策。支持姜维北伐的。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够除掉姜维的原因所在。

诸葛瞻以不能制约姜维为憾事。就是一种说辞。毫无意义可言。

其他观点:

别把诸葛瞻想得那么高尚。事实上诸葛瞻顶着诸葛亮儿子的光环。照着蜀汉朝廷给诸葛瞻设定的路径。沿着其父诸葛亮的光辉路径。却越走越难行。

诸葛瞻是诸葛亮46岁才得的儿子。老来得子的诸葛亮却在儿子出生的半年后。开始历经6年的5次北伐。终因操劳过度而死在战场。临死前诸葛亮特意修书一封。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内容是这样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归结为八个字就是:淡泊名利。修身养德。

正因为诸葛亮的杰出贡献。使得蜀汉朝廷将诸葛亮没有完成的任务无情的加在诸葛瞻的身上。诸葛瞻的人生基本上是一路顺风。平步青云。17岁娶了公主为妻。拜骑都尉。18岁任羽林中郎将。不久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

34岁的诸葛瞻担任他父亲诸葛亮同样的职务军师将军。而且诸葛亮担任军师将军的年龄也是34岁。

35岁的诸葛瞻。升任卫将军。录尚书事。这个升迁速度。要不是诸葛亮的儿子。也没有其它原因了。蜀汉朝廷把对诸葛亮的期望。基本上原封不动的加在了诸葛瞻的身上。

不过好在诸葛瞻聪慧可受、才思敏捷、为人忠诚、道德高尚。但诸葛瞻为什么会在临死前说出那句: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事实上诸葛瞻主要针对的是姜维。对于黄皓。诸葛瞻并不排斥。

陈祗死后。蜀汉尚书台执政的主要有三个人:尚书令樊建、辅国大将军董厥、卫将军诸葛瞻。陈祗生前执政时。是朝廷中唯一力挺姜维北伐的人。陈祗死后。尚书台执政都反对姜维北伐。而且诸葛瞻和董厥还上表皇帝。削姜维兵权。将姜维调职。

同样希望姜维倒台的人还有宦官黄皓。而且有理由怀疑诸葛瞻与黄皓合谋拉姜维下马。尚书台中只有樊建不与黄皓来往。而诸葛瞻面对黄皓的弄权并没有制止和纠正。

黄皓为什么之前不敢弄权?

因为有诸葛亮、蒋琬、费袆、董允这样的名相来制止。来约束。从陈祗开始。不再约束制止黄皓。包括诸葛瞻。这才让黄皓有机会弄权。换句话说。蜀汉朝廷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讲真话。或者没有正直之士来制止黄皓小人的行为。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姜维一生最执着的事。就是北伐。这同样是诸葛亮当年的理想。身为诸葛亮儿子的诸葛瞻。理应继承诸葛亮的衣钵。何以诸葛瞻要排斥姜维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要求这样做的。

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袆。没有姜维。而蒋琬和费袆的政策。都不是北伐。而是治理国内。休养生息。诸葛亮明白。自已去世后。如果再进行北伐。蜀汉国力就会严重透支。提前走向灭亡 。

而蒋琬和费袆的能力。治理内政绰绰有余。对外战争则心力不足。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而姜维却是另一个有理想的极端主义人物。执着北伐。毫不放弃。哪怕刘禅投降后。姜维都没有放弃复国的理想。

而诸葛瞻呢?显然继承了父亲诸葛亮的遗属。不再北伐。而安心治理国家。与姜维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分歧。对于诸葛瞻来说。姜维是战略分歧。黄皓是内部问题。因此诸葛瞻没有制止黄皓。反而一力针对姜维。

其他观点:

诸葛瞻的能力一般。但是他说的“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是何意思呢?

姜维是蜀汉后期著名的大将军。在费祎被刺杀身亡后。姜维被刘禅任命执掌军事。而姜维最喜欢干的事情就北伐。从公园247年到公园262年。15年的时间内姜维进行了9次北伐。分别如下:

公元元247年。姜维率军“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国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这次战争中“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

公元249年。姜维遣部将廖化进取洮城。结果是魏将邓艾“先自据城。得以不败”。姜维等不克而还。

公元250年。姜维“复出西平”。诱羌胡以为羽翼。又与郭准战于洮西结果是“不克而还”。

公元253年。这年费祎已死;姜维获得了更大的兵权。他亲率蜀军“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最后是“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

公元254年。姜维复出陇西狄道。结果是魏“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公元255年。姜维出狄道。结果是“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钟题”。

公元256年。姜维与魏将邓艾战于段谷。由于蜀镇西大将军胡济失期不至。结果姜维大败。蜀军“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姜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

公元257年。姜维乘魏将诸葛诞反于准南。亲率数万蜀军出骆谷。魏将邓艾、司马望合兵相拒。结果是“细数下挑战。望、艾不应”。后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还成都。

姜维九次北伐。胜三次。败二次。不克而还四次。可以说是劳而无功。由于姜维频繁的进行北伐。而国内又没有得到诸葛亮时期的那种治理。所以形成了产出与输出不成比例的情况。加剧了蜀国经济困境。

姜维的多次北伐效果不显著。而姜维前任费祎。就非常聪明。在自知才能不及诸葛亮的情况下。专心养民。得意保全蜀汉政权内部的稳定。所以诸葛瞻说“外不制姜维”。说的就是不能制止姜维穷兵黩武。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人,与君子相处,更要保持不卑不亢”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谢邀!人。与君子相处。更要保持不卑不亢。你认同这句话吗?[&...

2岁半小孩,不吃肉和菜,只吃白米饭,怎么办?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大家好。我是江艳!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很认真的为你分析和回[&...

牧绅一净高184体重79公斤在东北山东是大高个吗?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这个身高在山东太多了。不是一般的多其他观点:这谁知道[&he...

麦当劳失去“巨无霸”商标独家使用权,打官司输小公司,阿里巴巴的投资要“打水漂”?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当然阿里是不会亏钱的。一个巨无霸对于麦当劳来说不是不可[&h...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0月3日 10:56:35

    诸葛,蜀汉,绵竹,江油,将军,等人,这是,能力,郡县,朝廷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0月3日 10:56:35

    没想到大家都对诸葛瞻遗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除黄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维是何道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0月3日 10:56:35

    诸葛瞻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在绵竹决战的时刻。绵竹战败后。刘禅直接投降。蜀汉就此灭亡了。绵竹之战。非常惨烈。成就了诸葛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