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说到庆父。有一句话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他是鲁国内乱时期的重要人物。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孔子并没有给予他一个明确的评价。但是从《春秋》里所记叙之事上。孔子是有些隐言的。
下面。我就说说鲁国的庆父之乱。
第一。鲁国的权力之争
鲁庄公去世后。由于正娶夫人哀姜没有儿子(嫡子)。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立弟弟。要么立庶子。
鲁庄公有三个兄弟。分别是庆父、叔牙、季友;还有几个庶子。最年长的是子般。在古代。庶子一般是没有继承权的。鲁庄公临死前。心里犹豫不决。由弟弟继承大统呢。还是庶子呢?如果立弟弟的话。当然是最年长的庆父。
于是鲁庄公向叔牙、季友征求意见。叔牙认为:“庆父有才能。应该立庆父。”季友则坚认为要立庶子子般。为了达到目的。季友把哥哥叔牙给毒死了。把子般扶上君主宝座。这件事。季友干得过分了。
原本自以为可以继承君位的庆父两手空空。心有不甘。私下策划推翻子般。夺取大权。季友知道庆父有野心。便让子般住到娘家。让庆父难以下毒手。然而。庆父收买一个名为荦的马夫。这个人以前曾经被子般用鞭子抽打过。一直怀恨在心。荦潜入子般的娘家。刺死子般。就这样。子般才当两个月的国君。就命丧黄泉了。
第二。齐国干涉鲁国内政。庆父的君主梦破灭
按理说。庆父干掉子般后。就没有人能阻止他当鲁国君主了。弟弟季友也担心遭到庆父的报复。逃到国外避难了。
然而。偏偏事情出现变化。
齐国出手干涉鲁国内政。齐桓公希望立一个亲齐的鲁国国君。于是他看中了鲁庄公的另一庶子公子启。只要公子启的出身就会恍然大悟。他的母亲叔姜就是齐国人。是随姐姐哀姜陪嫁给鲁庄公。由于齐桓公是霸主。鲁国人不敢抗命。只得立公子启为君主。即鲁闵公。
庆父又一次与君主宝座失之交臂。他愤怒了。等待机会反戈一击。庆父可能长得比较帅。他居然与鲁庄公的正夫人哀姜好上了。这下子鲁国政局更加复杂了。前国母哀姜支持庆父。与自己的妹妹叔姜竟成了冤家对头。
此时鲁闵公不到十岁。母亲叔姜在朝中又没有羽翼。根本无法与庆父相抗衡。为了保护儿子。叔姜想到一个人。就是逃到国外的季友。于是她向齐桓公提出请求。召季友归国。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季友国到鲁国。年轻的鲁闵公如同抓住救命的草绳。
第三。鲁闵公被刺
齐桓公有自己的打算:如果季友能控制住局面。那么齐国就扶植鲁闵公;如果季友控制不住局面。齐国就趁机吞并鲁国。为了评估鲁国政局。齐桓公派大夫仲孙出使鲁国。仲孙考察回来后。得出一个结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此时鲁国时局如仲孙所说。危机四伏。
鲁闵公视季友为救星。可季友不是救世主。为了干掉鲁闵公。庆父再次借刀杀人。当时鲁国大夫卜齮与太傅有经济纠纷。告到鲁闵公那儿。鲁闵公年龄小。哪处理得来这么复杂的经济案件呢?卜齮认为鲁闵公有意袒护太傅。窝了一肚子火。庆父乘机挑拨离间。怂恿卜齮杀死鲁闵公。卜齮果真铤而走险。刺死了鲁闵公。
鲁闵公一死。季友又逃出国了。
第四。庆父之死。鲁国结束动荡之政局
庆父自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可鲁闵公之死。彻底激怒了齐桓公。
齐桓公决心与武力干涉鲁国内政。庆父吓坏了。要知道鲁国的军事力量。与齐国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庆父心虚了。也逃到国外。逃往莒国;他的情人哀姜则逃到邾国。
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季友重返鲁国。立鲁闵公的弟弟公子申为君主。是为鲁僖公。鲁国新政府发布通缉令。缉拿两度涉嫌杀害国君的主谋庆父。在鲁国人重金贿赂下。莒国政府将庆父移交了鲁国一方。庆父试图通过各种关系。求新政府赦免其罪行。遭到拒绝后。他绝望地选择了自杀。
庆父自杀身亡后。齐桓公仍然不肯罢休。作为政变的另一个主谋。庆父的情人哀姜。齐桓公认为她让齐国人蒙羞。哀姜是齐国的公主。很可能是齐桓公的妹妹。齐桓公勒令邾国政府交出哀姜。并将她处死。以表明自己大义灭亲的立场。
历经动荡后的鲁国。终于恢复了平静。
这次动乱。在鲁国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在鲁庄公的三兄弟中。叔牙被毒死。庆父自杀。季友最后掌握大权。这场兄弟之间的残杀才告一段落。不过有意思的是。叔牙与庆父虽然死了。但他们的后人。却与季友的后人。成为掌握鲁国命运的三大家族。分别称为季孙氏(季友之后)、孟孙氏(庆父之后)、叔孙氏(叔牙之后)。因季友、庆父、叔牙都是鲁桓公的儿子。这三个家族又称为“三桓”。
第五。孔子是怎么看待庆父的?
我们看《春秋》。知道有一个叫春秋笔法。叫微言大义。那么孔子在写到这段鲁国乱史时。是怎么样一种心态呢?他对庆父又有哪些隐言呢?
庆父最被后人指责的。就是他连续干掉两个君主。但是奇怪的是。在《春秋》一书中。孔子却没有用“弑”君的字眼。这无疑是表明孔子的一个态度。我们来看看《春秋》是怎么写的。
对于当两个月国君的子般。孔子的写法是:“冬十月己末。子般卒。”大家注意。没有写庆父弑君。对鲁闵公之死。孔子的写法是:“秋八月辛丑。公甍。”同样也没有写庆父弑君。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孔子是很讲究政治规则与秩序。我认为。孔子并不认同子般与鲁闵公继位的合法性。子般与鲁闵公都是庶子身份。如果没有嫡子。那么由弟弟继承君位。是合情合理的。
我查了一下鲁国史料。从鲁国第一任国君到鲁庄公。总共有十六人。其中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国君的。就有六个人。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庆父作为鲁庄公最年长的弟弟。且被认为是有能力的人。他来继承君位。是合法合理的。子般能当上国君。是靠季友发动政变;鲁闵公能当上国君。是靠国外势力的干涉。固然。在鲁国之乱中。庆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上溯这一连串因果链。真正导致鲁国内乱的却是季友与齐国的外在干涉。也正是这点。孔子没有用简单的“弑”君说来套在庆父头上。庆父固有可恨之处。但是他只是要追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这点看。对历史人物要有理解的同情。
其他观点: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如何祸乱鲁国?
鲁庄公(公元前706-公元前662年)姬同有三个兄弟庆父(孟孙氏)、叔牙(叔孙氏)、季友(季孙氏)。三兄弟被称作“三桓”。控制了朝政。
齐桓公命令自己的大夫仲孙湫去鲁国做调查。毕竟鲁庄公的正妻哀姜和侧室叔姜(哀姜的陪嫁)都是齐国王室的人。他做了一番调查后回来对齐桓公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齐桓公是个霸主级人物。打算出兵攻打鲁国。仲孙湫认为庆父自己作死。不久就会自取灭亡。用不着劳师动众。果然。庆父的倒行逆施引起国人暴动。庆父逃跑到莒国。哀姜逃跑到邾国。
公子季友拥立公子姬申即位为鲁僖公。他们花了一笔钱贿赂莒国。引渡庆父回国受审。庆父恐惧在回途中自杀。与之私通的哀姜则被引渡回齐国被齐桓公杀死。
孔子为何偏袒庆父?
孔子也是人。而且当时应该是一个学者身份。地位远没有后世的地位超然。他所处时代的鲁国已经被“三桓”控制。即:孟孙氏(庆父一支)、叔孙氏(叔牙一支)、季孙氏(季友一支)。鲁国公被架空了。为自己的弟子后代考虑。孔子对庆父的记载多有曲笔。给后人留一条活路。
鲁国立国的人是周公旦。立国的指导思想是“亲亲尊尊”。庆父两年内杀害两位国君的事情是家丑。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因此在《春秋》里对庆父的记载也就遮遮掩掩了。
当时处于鲁国周边的国家都觊觎鲁国。尤其是齐国。齐国对鲁国的内政多有干预。孔子曲笔也有弥合鲁国内部关系的意图。和睦相处。共同对付外敌。
孔子只是一个学者身份。也摆脱不了历史的局限。不可能真实再现庆父祸国这样的事情。幸好春秋时期还有《左传》等其他史书佐证。可以再现庆父的历史事实。
其他观点: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都是同一类人。当然认同了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4610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鲁国,孔子,齐国,国君,齐桓公,庶子,自己的,庆父不死,君主,鲁难未已
没想到大家都对孔子为何偏袒史上第一大奸臣庆父?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说到庆父。有一句话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他是鲁国内乱时期的重要人物。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孔子并没有给予他一个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