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对《诗经》中哪首诗最美的评价。套用一句广告词。那就是"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先秦时期。为历代文人墨客和普通大众所喜爱。
我最早接触《诗经》那是在中学时代的课文里。记得好像叫"关睢"。后来大学和工作后囫囵吞枣地看过《诗经》。要说最美是哪一首。每个人答案都不尽相同。要说我最喜爱哪一首?我的答是《蒹葭》。
这主要缘于一首《蒹葭》之歌。此歌虽作个别字改动。但总体尊重了诗歌的原貌。其唯美的文字和优美的旋律。陪我去年秋天漂洋过海、勇闯大洋四个多月。那时几乎每天边看文字边听配乐和歌唱。应该不下百遍。可谓百听不厌。百看不腻。
听了"蒹葭"。熟读了"蒹葭"和写了"蒹葭"的感受。除了感觉她的美之外。还带来了许多的问号和疑问。
一是诗文唯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三章。各章包含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自然江河的绝色美图:在某个清晨。江水茫茫。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三、四句展示诗的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之难。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描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征途漫漫。却终不可达。“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景象:行程顺风顺水。伊人犹在。然而终不可近。
二是意深丰美。
好的诗词歌赋和文章总给人以无穷魅力和想象空间。比如西方文化中认为维纳斯的美。在于断臂的残缺而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之美;我们中国人讲究朦胧美和距离产生美。
我想《蒹葭》的丰美。在于"伊人"看得见、梦得着。却得不到的美。这种美更在于每个人对"伊人"究竟是指心目中的美人、情人?还是远方的友人、贤人?亦或是功名利禄?也就是说每个人对蒹葭是歌颂爱情诗、友情诗还是人生事业诗的不同解读罢了。
《蒹葭》的丰美。也在于把"蒹葭""白露""江水“与"伊人"一起构成一幅完美无缺的画面。诗歌里的景物描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写实。也是对社会和人物的一种隐寓和引申。如溯游(顺水)、(溯洄)逆水与道阻且长(跻、右)等告诉我们爱人难得。贤人难求或功名难成。从中给人以荡气回肠和生动形象。
三是境远弘美。
全诗共有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看似重章叠句。但反复吟咏却不枯燥。反而有一种递进的味道和意境。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从在水"一方”。到"之湄”。再到“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中坻”。再到“中沚”;从道阻"且长”。到“且跻”。再到"且右”等。这种把时间、位置和空间作层层递进和转换。看似简单变化。但这种意境却是无边无际。特别是对时间的确定。也给我们后人更大的想象空间。大多数人认为。通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诗中。认为这首诗歌描写的季节是秋天。因为白露和霜就是深秋季节。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白露为霜"意即早晨的芦苇叶上的露水。在光的作用下发光发亮。远看似霜打在芦苇上。且"苍苍""采采""凄凄"均指草木茂盛的样子。这样的季节应该在春夏秋季都有可能。如果是这样。我倒希望诗中的季节是一年四季。因为既然"伊人"难得难求。主人公的意志决心又这么坚定。那一定是四季去追寻。四方去找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梦想。
(文/原创 图/网络)
其他观点:
不是喜欢它那一首。而是整本书。在那里我看到上古社会的人文风情。原始古朴的劳动场面。统治阶级的腐化。劳动人民的疾苦。更多的是在那个专制礼教的社会里。那么多可怜的普通人求而不得的爱情。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南有嘉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投我以松。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从《郑风.风雨》中缠绵悱恻的爱情。到《鄘风.柏舟》里对爱的誓言的坚贞。还有《王风.君子于役》里那个思妇的忧伤。与《卫风.氓》里弃妇的忧愁。无不让我在一遍遍的品读中。对上古那些纯真而又善良的人们。深深向往和同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如诗如画的梦幻般的想往与描述。一直是我心中最优美的诗词。一直是我对女性美想象的启蒙。一直是我心中最美好的男女情愫。
今天的我虽然也开始撕心裂肺的呼唤。但内心深处我还是更喜欢这种含蓄微妙的表述。无奈天性愚笨。我没有完全自如运用这一艺术形式的能力。
其他观点:
谢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就产生了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艺术。讨论这些艺术作品及其表现形式。什么是美?什么最美?这是很难解读的问题。西方艺术的“断臂维纳斯”。在中国人眼里。欣赏的人不少。不欣赏的人也很多。这样说。艺术审美是不是就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呢?不是。符合时代特征。反映现实生活。趋于大众的审美情趣。就是美。例如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就是一个形成共识的标准。
和谐。不是空洞的东西。必须是每个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全体都要牢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宗旨。并且脚踏实地努力践行。这样的和谐之美。才能实现。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所期待的幸福和谐。小康生活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感到触手可及。因此。今天的文化也十分繁荣。人人都有手机。个个都是创作者。发文。发视频。写评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无论层次高低。无论激浊扬清。都是汇入这个时代的声音。合在一处就是大美。这个大美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再来回答《诗经》的问题。这是一段对于《诗经》内容的总结。摘录如下: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发端。它既然是一面镜子。虽然蒙上了厚重的历史风尘。但轻轻拂拭。仍然光彩照人。
姑且不论那个时代的社会。单从《诗经》中对爱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比如秋天来了。就有了《兼荚》这样的歌唱。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兼荚》。如果换成今天的诗题恐怕就是《思念》。今天的人们思念可以微信视频。见面也容易。见了面灯红酒绿。通宵达旦娱乐消遣。那感情的东西。想怎么消受就怎么消受。玩够了就拜拜。那时候的人们思念实在情真意切。可以坐卧不安。不思茶饭。比如《兼荚》里的人物。他们的美梦离不开那片充满诗意的芦苇荡。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今天的恋人们。花前月下的浪漫都变得遥远。更不知瑟瑟秋风中的芦苇又有什么诗情画意蕴含其中!
但是。到底是《诗经》里《兼荚》中的苦苦追寻唯美。还是如今那些唾手可得又朝聚晚散的所谓爱情为美?我不得而知。
《诗经》里随便找出一篇。都有那种自然的亲切感蕴涵其中。正是这种质朴无华。铸就了《诗经》不朽的灵魂。成为我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源流。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4567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伊人,诗经,水中,芦苇,这是,苍苍,的人,逆流,露水,最美
没想到大家都对《诗经》中最美的诗你认为是哪一首?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对《诗经》中哪首诗最美的评价。套用一句广告词。那就是"没有最美。只有更美!"《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