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
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我只能回答张昭为何不劝孙权归降曹操?
这样回答有什么理由。这样回答不需要理由。只要看看以下十位名士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了!
这十位名士分别是何颙、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桓阶、韩嵩、董昭、华歆以及王朗。这是当时社会响当当的社会名流。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是时代的风向标!
何颙是有名是伯乐。会相人。在当时很有名气。曹操也找过何颙。让何颙给他看相。何颙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算是为曹操做广告。因为这句话。让曹操享誉世界。
荀彧最早跟随同郡人冀州牧韩馥。后来袁绍占了冀州。荀彧一同被袁绍接收了。并受到重用。荀彧认为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就转投了曹操。当时是袁绍强。曹操弱。荀彧能在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可见。曹操在同时代士人心目中的位置。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这个人经历特别。很小就有名气。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的部下张权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此很疑惑。告诉他的叔父荀衢说。这个人的脸色不好。这恐怕有诈。荀衢顿时醒悟了。于是对张权进行询问。果然是杀人亡命。何进执掌朝廷。征召荀攸。授予他黄门侍郎的职务。后来遇上董卓之乱。他又联合郑泰、何颙等人准备刺杀董卓。由于泄密。事情失败。由此入狱。董卓死后被赦免。后来又被征召公府。由于有不凡的政绩升为任城太守。没有去上任。他想到艰险的蜀汉任职。由于道路阻隔没有到达。滞留荆州。后来接受曹操的征召。走进了曹魏集团。
程昱是东郡东阿县人。这个人在当时社会也很有名气。兖州刺史刘岱征召他去做官。他没有接受。后来帮助刘岱出谋划策。刘岱认为程昱是个人才。表朝廷任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拒绝了。后来曹操来到兖州。任兖州牧。征召程昱出来做官。程昱接受了征召而且跟随曹操一辈子。程昱出来做官。家乡人感到不理解。说先前官府征召你出来做官。你不接受。现在为什么又接受了呢?为什么前后矛盾?程昱不予回答。程昱是怎么看待曹操的呢?他在陈宫叛变曹操。兖州岌岌可危时。对范县县令勒允说过这样一段话。“曹使君智慧、谋略人间少有。大概是上天授给他的”。告诉勒允“得主者昌。失主者亡”。曹操是能“息天下之乱”的命世之才。由此可见。程昱对曹操的仰望。
郭嘉是荀彧牵线来到曹操身边的。曹操与郭嘉见面。曹操说帮助我成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嘉说这是我真正的主人
桓阶。这个人对曹操的感情更深刻、更特别。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刘表率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举大事而不从大局出发。没有不失败的。现在袁绍反其道而行之。刘表却响应他。这是取祸之道。明府您如想建立功业。申明正义。保全福分。远离祸害。就不该与他们联合。”
张羡:“我归向谁。才可以呢?”
桓阶说:“曹公势力虽弱。却是仗义而起。解救朝廷的危难。尊奉皇上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
董昭在张扬那里做事。拜为骑都尉。当时。曹操在兖州任州牧。与张扬联系。想派人经过他的地盘到长安去进贡。张扬不允许。董昭为此劝说张扬。袁绍与曹操虽各自独立。现曹操势力不如袁绍。但曹操确实是天下了不起的英雄。袁绍终归会被曹操所灭。
韩嵩。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袁绍与曹操这两人同时向刘表请求。希望得到刘表的帮助。刘表对此犹豫不决。派韩嵩去许昌观察动静。韩嵩不想去。其理由是我韩嵩今天跟随将军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您刘表如果能上顺天子。下能听命于曹操派我去可以。如果您不能。我到了京师。天子赐我一官半职。那时我就是天子之臣。不能再替您效命了。韩嵩这句上顺天子。下听命于曹操就是对汉献帝与曹操之间君臣关系的肯定。说明当时天下上顺从天子。下听命于曹操是社会大势、是大义。是天下名士肯定、赞扬、向往的。
华歆走进曹魏集团。也是发生在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时。曹操上表朝廷。征召华歆。此时。华歆在孙权那里。华歆要走。孙权不同意。华歆对孙权说。将军要尊奉王命。应该和曹公建立友好的交情。现在情谊还不牢固。让我给您效力还不好吗?孙权于是放走了华歆。
王朗听说曹操征召他。从曲阿出发。不辞千辛万苦。辗转江河之间。一年后。才到达许昌。
当时天下名士向往曹操并不止这十位。这十位仅仅当时名士的代表!
以上这些名士为什么心仪曹操?
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何颙说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第二个原因就是荀彧说的: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
第三个原因。这些名士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们“主忠信”。“主忠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崇尚忠诚与信义。
第四个原因。就是这些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大一统的国家情怀根深蒂固。
张昭与以上十位名士都是儒家信徒。都崇尚儒学。张昭与王朗还是同学、同僚。有相同的品行。王朗能不辞千辛万苦。经过一年时间。辗转到达许昌。张昭面临大军压境。为何就不不会劝孙权归降曹操呢?
其他观点:
张昭为何劝孙权投降曹操?这与其理想信念有关。张昭的理想是结束战乱实现统一;与当时的军事形势有关。当时军事方面曹操占优;与鲁肃等人的政见矛盾有关。
张昭的理想是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张昭(156~236)。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在东吴的建国过程中。张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核心人物。他博学多才。曾举孝廉、茂才。是一位深受儒术熏陶的名士。汉末大乱。他避难到江东。当时。已摆脱袁术羁绊的孙策正转斗江左。讨伐地方豪强之抗命者。对于张昭的到来。孙策喜出望外。“待以师友之礼”。让他升堂拜母。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策临终。又以孙权相托。孙权继位后。张昭又为巩固孙氏政权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初领江东的孙权也“以昭旧臣。待遇尤重”。让他“常在左右。为谋漠臣”。
但张昭尽心辅佐孙氏兄弟和稳定江东局面。并不完全意味着他主张长期割据江东。《三国志》作者裴松之推测其初衷是为了“上藩汉室。下保民物”。这大约是符合实情的。出于理智的实力对比的考虑。他不相信偏隅江东的孙氏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国家的统一。而是相信当时地广士众的曹操最有能力及早结束国家的动荡状态。所以。当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爆发前夕。曹操写信给孙权要其归降。张昭认为应顺势而为结束战乱。投降曹操。
当时在军事方面曹操占优
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爆发前夕。曹操写信给孙权。孙权把书信给部属们看。众人无不惊惶失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虎豹。挟持天子以征讨四方。动辄以朝廷的名义来发布命令。今天我们如果进行抗拒。就更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况且将军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有荆州的土地。刘表所训练的水军。包括数以千计的蒙冲战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计全部船只沿长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陆并进。这样。长江天险已由曹操与我们共有。而双方势力的众寡又不能相提并论。因此。依我们的愚见。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
那么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到底什么样?根据曹操给孙权的劝降书。说是“今治水军80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由此衍生出了曹军83万的说法。但许多分析认为。此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它是曹操吓唬孙权的夸张数字。目的是希望孙权不敢抵抗而投降。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周瑜向孙权汇报的曹军实力为:“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曹操的全部中原部队不过15~16万人。新收降的刘表军顶多7~8万。所以曹操全国的军队合计23万多人。此数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而当时孙权的总兵力估计为7~8万。但由于部队均分散在各地驻守和平定各郡的叛乱。一时很难抽调。加上防御曹军在东线进行的三路牵制性进攻。也需要1万多部队。历史记载孙权派给周瑜的部队为3万人用于同曹军直接作战。当时盟军刘琦在夏口的军队有1万人。刘备的部队有1万多人。力量对比明显对孙权不利。张昭建议孙权投降曹操是理性之言。
与鲁肃等人的政见有矛盾
鲁肃出生于安徽定远一个士族家庭。与周瑜交好。在周瑜推荐下投奔孙权。鲁肃来到江东后。孙权立即约见他。与其交谈。非常高兴。孙权对鲁肃说:“当今汉室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不已。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企望建成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鲁肃回答说:“过去汉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义帝而最后无成。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如今曹操。犹如过去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以鲁肃私见。汉朝廷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孙权又说:“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虚。多次非议、诋毁他。说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孙权却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他厚赐鲁肃。使鲁家的富有程度达到了旧时的水平。鲁肃如果得到重用。张昭在东吴官僚集团的地位将严重下降。张昭当然不愿看到鲁肃的意见被采纳。反对鲁肃的联合刘备抵抗曹操的建议也就很自然了。
然而。由于他在赤壁之战前的政策辩论中坚持投降曹操。最终被孙权嘲笑。《三国志》引江表传。道出了张昭当时被辱的情况:“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襃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慙。伏地流汗。”
其他观点:
张昭劝孙权归降曹操。这件事发生在赤壁大战之前。大的时代背景是曹操南下。荆州刘琮投降曹操。曹操此时已经占据了荆州大部。居于东吴的上游。此时曹操志得意满。向江东发出了战争威胁。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在这种情况下。张昭力劝孙权投降。
张昭是孙策的托孤重臣。为什么会在这个决定江东命运和前途的关键时刻。要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呢?笔者觉得有下面三个原因。
一、张昭本人的政治立场和当时江东集团的政治定位
大家都知道。孙策是以袁术部曲身份过江。在江东豪族眼里。孙策是附逆袁术的爪牙。江东豪族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孙策在江东的军事征服在他们看来。实际上就是一种入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多数都采取了不与孙策合作。甚至敌对的态度。除此之外。孙策在江东主要攻击的是刘繇等汉廷任命的官员。这进一步强化了孙氏集团是“附逆”于袁术的形象。
所以孙策初到江东。既得不到本土豪强的支持。也无法和流寓江东的北方士人合作。政治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孙策找到了当时避难江东的徐州人张纮。张纮给孙策开出的“药方”是首先切割和“篡逆”袁术的关系。争取流寓在江东的北来士人的支持。具体的做法就是以“匡扶汉室”为政治纲领。把江东的事业定位为“桓文之业”。
这个策略迅速起到了效果。张昭就是在这个事业定位的感召下加入孙氏集团的。所以张昭从一开始。就是“乃心王室”的。他希望的是江东集团为朝廷外藩。替汉王朝安定地方。
实际上。在这个政治定位主导下。江东集团在赤壁之战前。一直都非常重视和许昌汉廷的关系。孙策曾经多次遣使前往许昌。进献方物。而且曹孙两家。还结成了姻亲。应该说。这个政治定位在那个阶段。有力地推动了孙氏在江东的发展。清人何焯对此有过肯定的评价。“策前此犹为术部曲。自绝术乃正名汉藩。得以自立矣。”
张昭作为江东集团的主要决策者。也一直坚持了这个政治定位。所以后来每当涉及到江东和许昌汉廷的关系时(即便这是一个代表曹操意志的汉廷)。张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和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投降曹操。是孙策临终前的一个可选方案
张昭在江东孙氏集团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孙策的托孤重臣。孙策临终前。曾和刘备托孤诸葛亮时说过同样的一句话。那就是“君可自取”。并且还给出了一个在极端情况下。孙氏集团可以选择的方案“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当时江东情况是主幼邦危。连吴夫人都忧虑地问张昭“江东可保安不?”在这种情况下。孙策那句话。虽然重点还是强调要保据江东。但是确实含有在极端情况下可以“北渡西归”的选择。
张昭在以托孤之重。孙策所许的前提下。给出一个投降曹操的方案。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曹操在军事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是张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曹操当时“奉天子以令不臣”。具有道义上的优势。有张昭所顾虑的“以逆抗顺”的问题。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曹操占据荆州。随时可以顺江而下。发动灭吴战争。加上曹操又吞并了刘表的水军。军事上的优势极其明显。这就是包括张昭在内的整个江东集团。不得不正面面对的问题了。
《三国志·周瑜传》: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张昭所给出的这个理由。确实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综上述所。张昭力主投降。是基于当时他本人的政治立场和江东集团的事业定位。以及孙策临终认可的方案。再加上军事上现实的考虑。综合起来的结果。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张昭是贪图富贵才劝孙权投降。这种观点未免有些市井化和简单化。实在不太可取。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3245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孙权,荆州,袁绍,名士,许昌,兖州,鲁肃,集团,刘表,朝廷
没想到大家都对张昭为何劝孙权归降曹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我只能回答张昭为何不劝孙权归降曹操?这样回答有什么理由。这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