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邠(今陕西县名)人。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陕西守卫边塞多年。西夏不敢来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在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所阻挠。沒有显著成就。词作不多。他的边塞词《渔家傲》写自己悲凉的怀抱。突破词限于男女与风月的界线。今传《范文正公诗余》(祗有六首)。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①。衡阳雁去无留意②。四面边声连角起③。千嶂里④。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⑤。羌管悠悠霜满地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译】
①塞下——边界险要的地方。这里指西北边疆。
②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儿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荒凉的西北边区。衡阳(今湖南市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峰形很像雁的迴旋。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③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号角一吹。四面的边声随之而起。边声。边地的悲凉之声。如马鸣、风号之类。李陵《答苏武书》:“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④千嶂里——在层层山峰的环抱里。像屏障一般的山峰叫做嶂。
⑤燕然未勒——没有击溃敌军。边境还不安全。《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燕然山即今杭爱山。勒。刻。
⑥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悠悠。笛声悠扬。羌管。即羌笛。出自羌(古代少数民族)地。故名。李白《夜思》诗:“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霸。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霜满地”可能是实指。却也含蓄了李白的诗意。
【说明】宋仁宗时期。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边防军事的副长官)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县①。此后继续负责抵抗)西夏达四年之久。在防禦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民歌中把他描绘成“西贼闻之惊破胆”劰英雄形象。這首词是他在西北军中作。词中表达了作者决心守边禦敌的英雄气概(“燕然未勒归无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绪以及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性。彭孙遹《金粟词话》特别指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苍凉悲壮。慷慨生哀”这里是说现在陕西省延安县即延州旧治的所在地。下面有关州郡的注释。仿此例。
◎
其他观点:
范仲淹。北宋能臣、文坛大v。胸中有武略。可拒西夏数十万雄兵;腹内藏文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其“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坚贞节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济世思想。无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长久以来。范仲淹一直是读书人的楷模。
范仲淹的词作流传下来的仅有5首。数量虽少。但文学价值极高。首首经典。在“词”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上承五代下启两宋。《渔家傲·秋思》便是其中之一。
宋词“豪放一派”始于东坡。但真正的“先行者”却是范仲淹。
此词当作于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之间。范仲淹时任陕西经略副使(相当于西北军区副司令)和延州知州(相当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西夏防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是指西北边塞;“异”是说西北的秋景不同于内地。“衡阳雁去”。传说候鸟大雁秋季往南方迁徙避寒。至衡阳回雁峰止;“无留意”。没有丝毫留恋之意。边塞苦寒。非宜居之地。连鸟儿似乎都嫌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时至傍晚。四面八方的风声、马啸混合着军队里的号角声在空旷的北方上空回荡。崇山峻岭间。长烟飘飘寥寥。落日遥挂西天。孤零零的边城。城门紧闭。一个“闭”字隐隐透露着些许肃杀气息。说明战事吃紧。需严防死守。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夜里。站在城墙之上。端起一杯浊酒。遥想万里之外的家乡。“怎一个愁字了得”?
“燕然未勒”:汉代车骑将军窦宪。曾联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马三万人。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歼敌一万三千余。俘虏无数。后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战事不平。还乡无望;功名未立。亦无颜回见天子。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深夜里。忽然传来羌笛哀怨的声音。苍白的寒霜铺满了大地。古诗词中。但凡出现“羌笛”的。几乎都与别离有关。如岑参的“胡琴琵琶与羌笛”。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高适的“月明羌笛戌楼间”。
人不寐:耳里的羌笛。眼中的秋霜。范大人那一夜思绪翻飞。注定难眠。由己及人。将军们操劳战事。久驻塞北。青丝熬成白发。士兵们。拒敌万里。思乡而不得返。泪水涟涟。
全词。朗朗上口。意境雄阔。情景交融。读来感人至深。秋日边塞的肃杀凄凉、战事的紧张压抑、思乡的浓重、未建的功业、将士的白发和眼泪最后都融进了那杯浊酒。流淌千载……
其他观点: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之所以历来被人称道。是因为这首词是中国最早的文人边塞词名作。奠定了“渔家傲”词牌的魁首之作。
中国的文人词正式产生于中唐。在早期文人词作家中。已有涉及到边塞内容的。如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戴叔伦的《调笑令》(边草)等。但这些词在句式、风格、意境方面都还近于诗。未形成词独有的风格特色。到了晚唐、五代。文人词逐渐成熟。但花间词派和南唐词派的作家中。亦无人写出真正意义上的边塞词。与范仲淹同时的晏殊等人。也仍然把词的题材局限于男女之情和个人日常生活。中国古代真正首创边塞词之作的正是范仲淹。可见。范仲淹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伟大的词家。
《渔家傲》。词牌名。据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说:
“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虽然范仲淹以“渔家傲”词牌作了十余首词。但现在仅存这一首。这首词的写作时间约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之间。即他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之时。
是时。范仲淹站在延州嘉岭山(今宝塔山)的宝塔上。极目远眺。望见延州城内人流熙熙攘攘。此时刚过午后。洞开的城门下进出之人络绎不绝。这种景象。看不出战争时期的边城所应有的那种紧张气氛。只有重新修缮的城墙、城外行进中的士兵、低沉的号角声和远山上的烽火台。时时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随时可能到来的灭顶之灾。
山风带着一丝丝寒意。吹得深褐色的落叶飘来飘去。这个时节。五彩斑斓的山野到此时已经笼上了一层淡淡的灰烟。让人们的双目有些迷离。有时会错把远方南飞的大雁当作不知秋悲的山雀。大雁是秋思。大雁是乡愁。据说。南飞的大雁到了南方衡阳的回雁峰就不再南行了。因为它们不忍心继续那更加远离故乡的跋涉。
触景生情。在萧瑟秋风中。五十一岁的范仲淹写下了他作为宋词豪放派先驱的代表作《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不善于修饰感情的人。他在陕西先后作了十首《渔家傲》。都是反映边关的劳苦、将士的艰辛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的责任。说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先驱。因为在那时的人们看来。宋词就应当是抒发儿女情长的媒介。应当有一种柔婉之美。就如唐朝温庭筠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或是本朝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如果一定要用词来描写边塞生活。那也应当像盛唐的边塞诗人那样慷慨激昂。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者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欧阳修就是这么认为的。读了范仲淹寄来的十首《渔家傲》后。欧阳修谐谑地将范仲淹称为“穷塞主”。因为这十首词都是以“塞下秋来”起始。据说。后来名臣王素出守陕西渭州时。欧阳修也作了一首《渔家傲》相赠。词的结句是:“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他得意地对王素说道:“这才是真元帅!”可是欧阳修谐谑了他自己。他的这首“真元帅”词流传至今的似乎只有这几句。
范仲淹的《渔家傲》展现的是在以国为家、保家卫国的胸怀之下。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守边将士的人文关怀。它是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这种苍凉和悲壮贯穿于有宋一朝。从世代镇守北部边关的杨业及其杨家将到刘平。到狄青、种世衡及种家将。再到将这种苍凉悲壮抒发到极致 之后转为无奈、从“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变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辛弃疾。再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最后到抱着南宋末帝蹈海赴死、将这种苍凉悲壮变为大宋绝唱的陆秀夫。这是大宋辉煌文明的另一条主线。是大宋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此时的陕西边关。苍凉而悲壮的现实无所不在。这种现实无法改变。但人们可以改变它的最终结果。不过。人为的努力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或者是将这种苍凉悲壮化为边境安宁、百姓安居的局面。或者是将这种苍凉悲壮变为更加惨烈的结局。幸运的是。北宋有范仲淹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耿之臣。才让西夏的李元昊们无比畏惧“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小范老子”。
这首词是作者无比感怀的军中之作。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塞下秋来。萧瑟荒凉。大雁南 飞。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孤城紧闭。一派黯淡凄凉的边城景色;词的下片主要是抒情。写思想上的矛盾:悠悠的思乡之情与“归无计”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焦点在“燕然未勒”。强敌未破。功业未立。未能很好地完成守边御敌任务。怎能因思乡而离开边地呢? 这显然是一种积极要求建功立业、御敌报国的思想。“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的英雄泪与思乡泪流在一起。既有急于建立功业而不可得的苦恼。也有思乡而不得归的不满。就全词而言。它反映了将士们悲凉艰苦的边塞生活和思乡、爱国的思想情绪。表现了作者为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愿望。以及对国事的忧虑和不满。也流露出作者对久戍不归的征夫们的同情。
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点。含蓄地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情景交融。是这首词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上片主要写景。用一“异”字统率全篇各种景物。北雁、边声、峰峦、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羌管等。既有浓厚的边地特色。又富有主观感情色彩。下片主要抒情。情中有景。借景抒情。作者抓住了思乡与爱国这个思想矛盾。反复倾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词既写了“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的悲。又写了“燕然未勒”的壮志。思乡而不得归的悲苦之情与戍边御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豪情水乳交融。使全词呈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格调。
《渔家傲·秋思》之所以经久不衰。它把戍边将士的心中之情恰到好处地描述出来。而用词来写边塞的奇异风光。来抒发豪迈悲壮的爱国之情。给词坛带来了新的内容。新的风气。对宋代豪放词的发展。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3080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边塞,范仲淹,陕西,悲壮,羌笛,浊酒,苍凉,渔家傲,将军,西夏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历来被人称道?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邠(今陕西县名)人。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