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明朝前期。司礼监的宦官们没有多大的权力。他们的权力受到皇帝的制约。而前期的明朝皇帝个个都非常精明。不可能让司礼监的宦官们大权独揽的。
司礼监权力的延伸。
按照《明史》记载。朱元璋时期的司礼监权力非常之小。如下:
掌冠婚丧祭礼仪、制帛与御前勘合、赏赐笔墨书画、并长随当差内使等人出门马牌等事。及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
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司礼监的地位才开始迅速提升。到明英宗时期高涨。成为辅助皇帝办公的内廷。逐渐与外廷的内阁相对应。
明英宗之后。司礼监一跃成为十二监之首。出现了很多职位。其中司礼监掌印太监一人。秉笔太监、随堂太监数名。有时候秉笔太监并不是一个人。在权力的分配上。掌印太监排在第一位。秉笔太监排在第二或者第三位。掌印太监可以提督东厂。实打实的权力第一。
司礼监中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到底谁的权力更大?
明朝时期。司礼监是皇帝的内臣。按照规定是掌印太监排在第一位。但是。规定是一回事。实际操作就是另外一回事。
皇帝可以随心所欲的掌控权力。尤其是内廷的司礼监;也有的太监可以运作权力。这就产生了很多变数。权力到底谁最大则就看运作权力的人了。
当然明朝的皇帝也可以明确谁是司礼监的一把手。也就是实际的掌权人。譬如任命秉笔太监掌握实权。而职位上并不做调整。将掌印太监架空。只负责盖印。没有发言权。掌印太监的权力在明朝皇帝心目中是随时可以调整的。不会拘泥于官位形式。
因此。掌印太监是名义上的一把手。在实际权力运作中未必是一把手。主要看司礼监内部权力的实际运作人。有时这个运作人是皇帝。有时是司礼监内部的一些人。权力的博弈在这一部门之外决定。
其他观点: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在明朝。无论是掌印太监还是秉笔太监都隶属于司礼监。从职位划分上看掌印太监在司礼监中排名第一位。而秉笔太监位列第二位。但是有句话叫事在人为。往往决定权力大小的不仅仅是职位的高低。还要看这个职位上的是什么人:一个强势的人。即使他屈居次位。也可以将权力运用的淋漓尽致;一个软弱的人。即使他身居首位。也只会大权旁落。沦为他人的傀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彻底废除了封建社会施行多年的宰相制服。
永乐皇帝朱棣上位后。设立内阁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但是未免内阁权力过大。皇帝赋予内阁“票拟”的权力。所谓“票拟”就是指内阁代皇帝草拟各类文书以及对于各部门上奏的事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内阁对国家事务有建议权。但是没有决定权。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手中。称之为“批红”。即皇帝对内阁的“票拟”做出最终处理决定。由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都忙于各自的爱好。“批红”的权力就落到了皇帝信任的太监手中。
最终在明朝就形成了内阁和司礼监双权并立的局面。而皇帝居于权力的顶点。确保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不被侵犯。
掌印太监代行的是皇帝审核盖章的权力。即对于内阁上报的“票拟”。由掌印太监最终盖章才能生效。如果掌印太监认为审核不过关。有权打回重批。
秉笔太监代行的是皇帝批复写字的权力。即对于内阁上报的“票拟”。秉笔太监可以在皇帝的授权下写上相应的答复意见。
可以看到。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他们共同分担执行皇帝“批红”的权力。单从分工上来看。掌印太监享有最终的决定权。因此权力在秉笔太监之上。
热播电视剧《人名的名义》里评价李达康的时候说过:“李达康是市长的时候市长是一把手。李达康是书记的时候书记是一把手。”因此可以看出。相近两个职位的高低并不必然决定权力的大小。凡事总有例外。
在明朝末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例外。他就是阉党的首领魏忠贤。魏忠贤的官职是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魏忠贤充分利用皇帝的信任。运用手中的权力。最终成功控制了明朝的内阁、司礼监和锦衣卫。成为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大太监。而魏忠贤时期的两位掌印太监:王安被魏忠贤陷害至死。接任者王体乾则由于害怕魏忠贤的权势。直接沦为魏忠贤的爪牙。
不同人对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处理办法。不同人在不同的职位上的所能爆发的实力也不一样。
职位顺序的设置赋予了不同的职位以不同的权力。但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只要充分掌握游戏规则。充分发挥职位潜在的力量。那么两个相近的职位间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才智的高低。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其他观点:
掌印太监的权力比秉笔太监的权力更大一些。
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同属于司礼监。司礼监则是明朝二十四衙门之首。号称第一署。
司礼监最早由明太祖朱元璋设立。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职位划分。统管皇城内的礼仪、刑名和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司礼监的设立最早是为了管理皇城内部事物的。并不涉及国家其他事物的管理工作。司礼监设置掌印太监一名。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八名。
但是由于后来的变化。司礼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实质上成为了管理国家事物的内廷。和外朝互相制约。
按照明朝后期的权力分配情况。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也就是把各地凑上来的奏折用蓝笔拟定一个处理意见。然后递交给司礼监。由司礼监转呈皇帝。由皇帝本人做最终决定。也就是朱批。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明朝很多皇帝并不亲自看奏折做朱批。而是直接把奏折留在司礼监。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做朱批。
秉笔太监做完朱批交给掌印太监审查。合适的话就报给皇帝。然后盖上大印再下发内阁进入执行阶段。不合适的话。就直接打回并重新拟定意见。
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的关系类似于今天办公室主任和办公室干事的关系。下面呈报上来的文件。先由办公室的干事给出批复意见。然后交给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觉得合适。就签字并盖上办公室公章。然后下发给下级单位开始执行。如果办公室主任觉得干事的批复不合适。就直接打回给干事。再次做出批复。等到合适了。就签字盖章。下发执行。
管理公章的那个人是否给这份文件盖章。就决定了这份文件最终是否具备合法的性质。
所以。掌印太监的权力比秉笔太监的权力要大一些。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2421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太监,权力,皇帝,明朝,内阁,职位,朱批,的是,干事,把手
没想到大家都对明朝皇帝身边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到底谁权力大?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明朝前期。司礼监的宦官们没有多大的权力。他们的权力受到皇帝的制约。而前期的明朝皇帝个个都非常精明。不可能让司礼监的宦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