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其他观点:
史料载:忻州。春秋属晋。三家分晋后属赵。东汉末年。袁绍父子占据冀、燕、青、并四州。而并州以北郡县因连年战事、羌胡大扰。早已民人流徙。十室九空。曹操消灭袁绍后。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将并州归入冀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驱聚塞下流民。置新兴郡”。在今忻府区豆罗镇麻会村西侧筑城为其治所。后。又置九原县。在今忻州古城址筑土城为治所。称九原城。新兴郡统九原县。之后。新兴郡治所迁于九原城。
北魏明元帝永兴二年(公元410年)。同时设置秀容郡与秀容县。秀容郡领秀容县。治所在今忻州奇村一带。《辞海》:“秀容。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忻县西北。隋开皇移至今忻县。为忻州治所。”后将九原城改称秀容城。忻州本境也渐以秀容县代替。《忻州直隶志》载:“州城筑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州北有忻口而名。”实际上忻州城廓早在东汉建安二十年已筑之。隋开皇十八年只是秀容治所迁入、修葺。并改为忻州而已。也就是说。忻州古城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筑城。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了。
忻州古城始为土城。后经各朝多次修茸、重修、加修。据资料记载:明洪武三年重修。嘉靖十六年加修;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597-1599)以砖石筑之。城周扩建为二千一百九十丈。城墙加高到四丈二尺;清乾隆十八年和同治七年先后再修缮。因此。今天所见忻州古城面貌。是为明清修茸后的遗物。
忻州北据忻口。南有石岭、赤塘两关险隘。古城筑于中心地带。是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的可靠后方。且“三关与忻州之间。构成犄角之势。形成扇面。连能一气。三关像指。忻州如掌。进则如掌使指。迅速有力;退则坚实如拳。牢不可破。”是古时太原府“晋北的咽喉和门户”。因此。忻州古城北城门楼匾书“晋北锁钥”。南城门楼匾书“三关总要”。
忻州古城历史上均为郡、州治。唐宋以来一直为州治。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忻州古城西高东低。背倚九龙岗。东临牧马河。凭山襟水。“跨西岗而城。岗占城之半。是为九龙之塬”。古城平面势成椭圆。俗称卧牛城。有东、西、南、北四座门。一纵五街五十二条巷(数字来源于《忻州老城图》)。城东。东西为街。南北为巷;城西。东西、南北皆为巷。一纵:即。南北大街;五街:文庙街、学道街、兴寺街、大东街、顺城街;五十二条巷:石狼巷、周家巷、打磨巷、草市巷、关帝庙巷、云路巷、仰圣巷、南北主事巷等。一条南北大街直通南北两门。既是太原以北唯一的南北通道。又是曾经古城最宽敞、最繁华的主街道。大街两侧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八座门。凌云楼分立南、北城楼内。以南北大街为中轴。基本布局为:官府衙门居东:学堂书院在西;东西两侧庙宇遍布。各大街、巷口多处都有不同风格、不同来由的门楼、牌楼。曾经的古城除了凭山襟水外。其间还有不少四季有水小湖泊。忻州人叫水泊。如:牛脏泊、柳林泊、枣涧泊、南门泊等。
二、古城现有景点古建筑
历经近1800年的风雨洗礼。尤其是经过明清繁盛时期。忻州古城蕴蓄了丰厚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厚重的忻州文明。积淀了淳朴的忻州人文精神。
直到今天——公元2014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浩劫的忻州古城。仍旧保留的古建筑有:
北城门楼:北门为“拱辰门”。以北斗星辰暗寓整个晋北腹地。取意此城乃拱卫北野的重镇。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门楼高16米。座落在12米高的城墙之上。宽7间。深4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顶。檐下高悬“晋北锁钥”门匾。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连接严实。原城墙与城门楼早已被拆迁断开。门楼两侧各余近10米。砖砌以台阶。曲折直通顶楼。原瓮城已拆除。整个城楼红柱蓝瓦。富丽堂皇。甚为壮观。
南城门楼:南门为“景贤门”。意为景仰贤圣。暗含多出贤达英才俊杰之意。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面阔7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四角飞檐。楼梯三层。楼内无柱。拇指台阶。三层檐下正中悬挂“三关总要”匾额。1972年拆毁。2002年城楼、瓮城重建。
东城门洞:东门为“永丰门”。意为百业兴盛。物产丰饶。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匾额“双流合抱”有诗云“云中牧马水悠悠。为过岗东合抱流。一入滹沱三水汇。春浇夏灌益忻州”。1945年门洞上城楼被毁。现只存有土石门洞。
西城门洞:西门为“新兴门”。当年曹操在此建新兴郡。于是取“新绪兆瑞。兴盛绵长”之意。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匾额“九峰雄峙”。城楼毁于解放前。现只存有土门洞和夯土瓮城圈残垣。
城墙:忻州城墙始筑于东汉末年。唐宋时扩建。至清末成为完整城池。城墙周长2190丈。高4.2丈。全部用砖石包砌(明七暗八——露出来的七层。埋在土里第八层)。城墙在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挖战壕。修碉堡。有较大损毁。解放后。城区建设和九龙岗水库修建。城墙逐步被拆除。现北城墙全部拆毁。东南西三面仍有断壁残垣。西城墙最长。虽包砖已被拆除。但夯土城墙仍旧有形有状。南北长约1200米左右。
秀容书院:史载。忻州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就建了书院。但并无别的记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忻州知州鲁潢(江西新城人)到任后募捐得银4000余两。除添建文昌寺外。“将余金发交典行。量取薄息”。以作修建书院之资。乾隆四十年(1775)。书院在城西九龙岗上文昌寺西建成。称秀容书院。书院占地30余亩。建房154间。此后。嘉庆二十五年(1820)、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八年(1869)。又三次重修补修。增加房舍35间。
秀容书院依地形而建。由上、中、下三个院落组成。上院为主院。中、下院为书舍。主院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乐楼、过厅和正房。两侧为厢房、耳房、生舍。正房砖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五檩无廊式架构。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院西侧顺阶而上。有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南北一线。登亭远眺。视野开阔。六角亭亦称廖天阁。是城内最高点。立于亭内。可俯瞰全城。书院虽居城内。却环境僻静。是理想的读书胜境。整个建筑现基本保存完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秀容书院的兴办。突破了儒学(亦称县学、州学)对生员名额的严格限制。使更多的生员有了就学机会。科举中额成倍增加。史载。忻州从道光到光绪年间80多年中。经科考取得功名者计有进士8人、举人64人、贡生71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废科举立学堂章程。谕令府及直隶州书院改办中学堂。以“兴学育人”。秀容书院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新兴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又改称忻县中学。即今忻州一中前身。
元遗山祠:元遗山祠后人凭吊先贤之所在。其位于古城南北大街西侧。是为纪念中国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史学家
元好问
而修建的。始建于元好问病逝二十年后的元末至正十三年(公元1276年)。坐西向东。东西长四十米。南北宽十七点八米。。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毁于地震;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重新修建;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忻州正堂戈济荣组织捐修。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其此后年月。也有一定修缮;抗日战争期间。祠堂由侵华日军和阎伪政权占据;1951年后。归县文化馆占用。2010年文化馆迁出。祠堂重建。
兴国寺:位于兴寺街西北侧。有记载。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亦有记载始建于隋代中期。位于南北大街东侧的兴寺街。原名圣国寺。武则天圣历三年皇家敕令定名为太平兴国寺。后唐长兴二年改为兴国寺至今。风雨岁月。几经修茸。最后归于僧侣时间为2001年。现兴国寺已由原来占地12亩余。缩小到4亩9分。常住僧侣10余人。寺院中央的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均属后期修茸新建。寺院现保存最珍贵的遗物——唐代石经幢。幢身正八棱柱形。高1.8米。直径1米。八面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是截至目前全国现存最早的唐代石经幢。
泰山庙:位于泰山庙巷西北侧。亦称东岳庙。俗称岱嶽庙。始建于初唐。宋代和明嘉庆年间扩建。清同治三年重修。占地面积东西31.3米。南北73米。原泰山庙建筑宏大。从北到南。有大殿。献殿(过殿)。戏台(乐楼)、山门、影壁。戏台和献殿中间有三思桥。两边有钟楼、鼓楼、牌楼。泰山庙属道教正一派宫观庙宇。主教义是东岳大帝的公正无私。善有善报的道教思想。庙宇正殿岱岳殿(太玄宝殿)。面阔20米。进深8.2米。歇山顶式建筑。供奉着东岳大帝。曾经的古城泰山庙远近闻名。香火旺盛。信徒众多。而今。庙宇大院由西街小学所占(小学已因无学生多年停学。房屋全部闲置。且成为危房)。庙宇建筑只留有躲在教学楼背后的正殿岱岳殿和教学楼前面的钟楼。
财神庙:与泰山庙东西相邻。始建时间不详。但因了庙内一口水井。可大致推测建庙时间。财神庙院内现有一口水井。据民间相传。该井从古至今既没有溢满过也没有枯竭过。传说汉朝开国皇帝刘渊出生前。其母在此井中遇见一条双角轩鬃大鱼。随后生了刘渊。从此。此井便神了。百姓求子得子求财得财。有求必应。不知这是否为建庙原由?民间传说。有古城就有了财神庙。财神庙原有的“宣平楼”为康熙皇帝赐匾。整座庙宇建筑有正殿、献殿、“宣平楼”、“望景楼”、戏台、钟鼓楼。以及北上、南下经商的晋商们路经此地祭拜留宿议事的“执事庭”。而今。庙宇古建有大殿。献殿(清凉楼)、钟楼和“执事庭”。水井依旧有水。只是没有了井台建筑。从建筑风格看。应该属明清重修或翻修遗物。
关帝庙:位于关帝庙巷。始建于初唐贞观年间。重修于大清雍正年间(公元1725年)。占地3073平方米。房屋64间。其中戏台、山门、钟楼、鼓楼、东西禅房。以及正殿尚保存较好。其结构奇特。造型完整。是忻州古城内仅存的一所完整寺院。
三官庙:位于古城北门内西隅。始建于唐代。宋代扩建。明清多次重修。为道家活动场所。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献殿、正殿、后殿。为三进院。庙内供奉三官大帝东海龙王三公子和二郎神。1937年被日寇飞机炸毁。庙内铁钟、铜香炉被劫。1950后完全拆毁。2010年。由西街村刘丑林、王保亮等筹资在原址重建部分建筑。
三家店:具体建筑年代不详。很早以前。进南门往东的顺城街南路有九原驿。属官方驿站;进西门有并列的三家旅店。专门接纳骡驮马帮等高脚货运歇脚。是为三家店。当年。从定襄、原平、静乐方向往省城运货的高脚。都是从西门入城。进三家店歇脚。然后。出南门上官道。进发省城。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购得三家店高阜东面地皮四十余亩。随后开工兴建福音堂、静修室、宿舍等。到庚子年(1900年)夏。工程尚未竣工。全国已“乱拳”(义和团)纷起。延及忻州。不久工程终止。
李提摩太在三家店的大兴土木。促使“教势日炽”。受洗者。望教者曾一度增多。其时。洋人教会有朝廷的庇护。教民有洋人的纵容。其间不乏飞扬跋扈之人。久之。致使百姓与教民之间摩擦纷起。积怨渐深。随着义和团运动的不断兴起。忻州反对洋教的热潮日渐高涨。1900年公历8月9日。农历7月15日。义和团人士在东门瓮城杀了三家店7个教会洋人。5天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帝后。大阿哥。李莲英。载漪。刚毅等出德胜门。经宣化、大同。于公历9月8日抵达忻州。时值中秋。因此。慈禧太后的那个中秋节就过在了忻州。时任州牧的徐桂芬早得晓谕。将城内贡院(原二中址)布置为临时的行宫。并责成享有盛誉的糕点铺号着专炉为其制作了“西狩平安”“福寿康宁”“太平海疆”“万民同仰”等样式的月饼。然而。当慈禧太后听说偏居一隅的忻州也有杀洋人的事件后。便面呈愠怒。随即发出了上谕:“痛剿义和团”。由此。形势急转直下。随着全国“结办教案”的深入。于第二年初春。即1901年。将草厝于古城东门外的洋人移葬于古城南门外高地(现南关红塘巷南)。人称“洋人坟”。至此。三家店又继续为洋人教会所有。
日寇侵占忻州时。三家店曾驻扎日军一个中队以及日伪组织。其时。古城东西城门关闭。只通行南北门。日寇投降以后。晋绥军39师师长刘鹏翔率师部以及下属二团驻扎三家店。并有野炮阵地两处。山炮阵地一处。忻州解放以后。解放军随之进驻三家店。晋中地委行署成立后。忻州归其辖下。专署机关就设在三家店。此后。地委、县委机构几易。但三家店一直是忻州党政首脑机关所在地。直到1968年。地委机关搬迁至现住址后。三家店先为地委党校所占。后为忻州地区商业学校。学校搬迁后。该地又卖给了忻州纺织厂做职工宿舍区。现已闲置待修。
三家店由私营骡马店起程。一路沧桑风雨。坍塌兴建。直到今天。保留的建筑仍有洋人教堂框架。日军驻扎过的房屋。晋绥军用过的礼堂。忻县地委、忻县县委的办公排房。带有鲜明时代标志的地委大门等。
三家店已俨然是一部站立着的忻州史。
古钟楼:位于城东古钟公园内。建筑年代不详。其古钟。据钟铭文记载。大钟铸造于金大定(1161-1189)年间。
经核查。目前。城内西街村、南街村、西街居委范围内共有百年以上民居院落20余座。其中。建筑完整仍旧有人居住的有10余座。
笔者亲自走访了较完整的老院子。其基本风格有三类。一是砖包墙土木结构四合院;二是窑洞配房;三是忻州人叫地窨子的。
一是地窨子。在忻州。最特殊、最少见的要数地窨子了。在西城墙下的高地处挖出四五米深的盈亩大方坑。然后在坑的四周立面处挖出土窑洞居住。坑壁为院墙、窑面。坑底为院子。选离山脚(低处)最近的一面墙上。打一个洞。就是出行的大门了。老百姓说这样的窑洞冬暖夏凉又安全。唯一的不足就是采光不太好。目前。完整的地窨子有三处。窨子通道门、窑洞门窗都很完整。该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最初为民宅。后来做了官府的监狱。现属忻府区财政局管理。
二是窑洞配房。窑洞配房在西城墙脚下半坡上随处可见。其基本条件就是背靠黄土高地。现百年以上完整的老院子有多处。其中。最具开发价值的当数刘云山故居。该宅院在古城刘家巷(三家店东大门脚下)。院子不小。土窑洞仍在。只因多年没有人整理。两眼窑洞已经破损。该类窑洞的特点是:取向阳面靠土墙立面挖出土窑洞。左右两面盖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房子。迎街做大门围成院子。基本布局和丘陵地区的土窑院落相似。
三是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深宅四合院。这类房子最多。这里只选择有代表性的简单介绍:
最古老。是古城二道坡南街村的张兴旺家宅院。该院始建于乾隆23年。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了。院子现状为两进院。主房、配房、耳房、大门。都很完整。现由张兴旺的父亲居住。
最排场的。是西街村周家巷的周家大院。该院始建于清嘉庆末年(1820)。其主人是当年走西口发迹后治家的。该前院虽已部分坍塌拆除。但大门依然矗立。二门、仪门、影壁墙保存完好;两进院均为四合头。正房、过房、东西房、耳房原模原样。柱底石、影壁墙、窗扉、门窗等都很完整。尤其吸引眼球的是该院的砖雕影壁墙和木雕窗扉。弥足珍贵。真想象不出当年该是多么的气派!走进院中。仿佛走进了悠远厚重历史深巷……
保护最好的。是草寺巷75号的陈姓老院子。该院仪门虽比不上周家大院的威武。但以西房为主房的房子。却是该院最耀眼的。该院为东大门。走进大门。转过仪门。迎面就是两出水的鞍架高脊房。房子飞檐斗拱。最吸引眼球的是主房前檐的木雕。飞花飘絮。特别漂亮。且保护异常完好。虽经154年(始建1860年)的风雨洗礼。仍旧栩栩如生。再加上主人为保护特喷涂的颜料。更显其年轻气派。据主人介绍。该房子是申书祥90年代向原房主人陈玉旺买来的。现有主房、正房、南房、耳房、大门、仪门、后院。是笔者走访过的保存最完好的一处。
院子最大的。是泰山庙巷南街村的王喜生老宅院。该院一串三进。每院皆为四合院。现仍有正房、正房上有二层阁楼、东西房、耳房、大门等。始建于大清咸丰八年(1858年)。保存完整。
走进古巷。华国锋曾经居住过的老院子、著名画家阎飞鸿祖宅仍旧安然无恙……
在古城。所有古旧的大门大都有门匾。其匾有木雕也有砖雕。而最引笔者注目的是那些门匾的内容:“天锡纯嘏”、“积德流芳”“吃亏好”“守分安”……。
别看小小的门匾。却镌守着古城的又一方文化阵地。那些陈砖古木的字里行间。流溢的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做人从事的哲学。忻州历史悠远。人文醇厚其间可见一斑。
具有1800年历史的忻州古城。每一条巷。每一间房。每一块城砖匾额。都有将不完的传说故事——
据说。明朝周家巷有一李姓人家。该户世代孝贤。家业兴旺。祖上曾有人在朝廷做过大官。有一年。家中老妇人病重。在外地做官的前家儿子听说继母病重。便即刻休假回家侍奉。谁料寻医服药终不见好。一日。他辗转找到当时最有名的大夫为继母诊病。大夫把脉问诊后叹一口气。迟迟不下药。儿子焦急地说:大夫。快下药啊。我这就去抓药。大夫摇头说:病因不能断定。无从下药。那您就继续诊断啊。大夫摇摇头:断定病因必须品尝其粪便。如果粪便是苦的。那就属盛火成疾。清胃下火即可;如果粪便不是苦的。就不太好了。而且决不能吃下的火药。而尝粪便?这……没等大夫说完。儿子说:让我来尝吧。当他品尝出粪便是苦的时。异常高兴。催促大夫快快开方下药。在侍奉继母养病期间。继母几次提及想吃西瓜。儿子也知道。西瓜是打凉下火的。对症继母的病。然而。当时的忻州正值初冬。哪来的西瓜?好在他在外做官多年。知道南方此时有西瓜。于是。变卖了一些家产。准备亲自去南方买西瓜。当他带足了银两走出古城南门外的土梢门边时。一块干干净净的石板上。放着一颗鲜嫩嫩的西瓜。儿子高兴坏了。四处打料不见人影。于是。掏出银两放在石板上。抱起西瓜转身准备回家。然而。就在他转身的一刹那。一位白须老人的背影从他眼前闪过。他当即跪下。口念吉语。一则感谢神人赐瓜。二则为母祈求康复。母亲吃了儿子抱回来的西瓜。不久就痊愈了。李家儿子的这一行为感动了神仙。更感动了向往美好的凡间人。朝廷赐予其节孝牌楼一座。民间为其在南门外的土梢门立了一块石碑。上书:“神人赐瓜处”并书“孝廉李**”。
记述完这个故事。又想起当今的古城。有兄弟三、四者。因财产纷争。母亲下世近十年不能入土之事。不胜悲叹!
走进古城泰山庙巷20余米向南有一条不足两米宽的窄巷。当地人称小呵廊儿。别看巷子窄。巷子的故事却值得记载。据说。该处原来并无此巷。有一年。相邻两户人家。有一户要拆盖房子。当挖出深埋土里老房子的地基时。发现自家的地基原来伸展到邻居家现有房基下数尺。而相关的房契并无记载。周围也无人知道演变过程。盖房这一家朝里有人。想依仗权势按照最早的房基建房。可另一家也颇有财势。坚持维持现状。由此。好邻居起了纷争。伤了和气。准备盖房子的人家就给朝里做官的亲戚写了一封信。意在通过朝廷给忻州的官员打个招呼。以求胜算。不料。这家亲戚接信后没几天就回信了。信中只有四句打油诗:“千里捎书为哪般?原来只争一堵墙。远亲不如近邻好。让他三尺又何妨。”(清代宰相张英曾有“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诗。)读了回信该户果然回心转意。试想先前空出的宅基。也许是老辈人主动让出来的。到自己这一代何必与多少年交好的邻居交恶呢?为了缓和已伤的和气。索性从现有的地界上又退后一堵墙的距离。对方闻风如此礼让的原委。觉得不管怎么样自己祖上总是占了对方地基的。于是。拆盖时也格外地让了出来。这样一来。两家之间竞空出来上述的一条窄巷。此事一时间在古城传为美谈。传至州牧。以民风淳厚公开表彰。如此倡导之下。与两家相邻的户。历年建房也争相效仿各自让出地基。最终形成了蓝墙底至秀容巷的一条通道。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至今。古城的一些老者都知道。小呵廊儿还有一个名字。叫仁义巷。2006年古城拆迁时该巷拆除一面。现只剩另一面。已不成其为巷了。
相比眼下众多的上方案中。十有五六属于邻里宅基纠纷的现状。保护和弘扬仁义巷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1901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忻州,古城,家店,窑洞,泰山,始建于,书院,城墙,公元,建筑
没想到大家都对忻州还保留有秀容古城的遗址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其他观点: 史料载:忻州。春秋属晋。三家分晋后属赵。东汉末年。袁绍父子占据冀、燕、青、并四州。而并州以北郡县因连年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