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如果魏国在巅峰时期一直伐秦。我觉得是可以灭掉秦国的。但是魏国孤注一掷灭秦。代价太大了。魏国未必能承受的起。
一、魏国的战略
众所周知。魏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糟糕。当年三家分晋时。赵国瓜分了晋国北部。韩国瓜分了晋国南部。魏国则瓜分了晋国中部。既然是中部。那就意味着魏国存在被赵国和韩国两面夹击的风险。
并且。魏国在主体地盘外。还有五六块地盘很小的飞地。这些飞地孤悬本土之外。被其它诸侯国包围。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面对这种先天不足。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文侯很明智。他知道如果魏国不联合赵、韩。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于是。魏国便与赵、韩达成协议:
赵国向北和东北方向发展;
韩国向南面发展。打郑国;
魏国则向西发展。打秦国;
韩赵魏三国遂结成联盟。各自扩张。而魏国则西边的老牌诸侯国秦国对上了。
二、意图灭秦
三晋确立各自的发展方向后。魏文侯便以李悝为相。锐意改革。
数年后。魏国经过李悝变法。经济实力渐渐起飞。超过了秦、楚等老牌诸侯国。也超过了赵国。(魏国变法前。赵国是“三晋”当中实力最强的)
有了经济基础做支撑。名将吴起开始训练著名的魏武卒(以物质刺激军队战斗力。所以必须要先有经济基础)。
当数十万魏武卒训练成军后。魏国的综合实力大涨。灭秦已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是实实在在可行的策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公元前419年。魏军正式向秦国发动攻击。几万战斗力骁勇的魏武卒撕破秦军防线。攻取了秦国在黄河西岸的一部分领土。并在新攻陷的土地上修城筑堡。准备下一步的攻势。
六年后(公元前413年)。魏军的准备工作完成就绪。开始向河西腹地进攻。魏军一路所向披靡。在今陕西华县西南附近大败秦军主力。
第二年。魏军再次进攻。又在今天陕西韩城附近再破秦军。随后。魏国采取驱其民而占其地的策略。将新占领的地盘慢慢消化。打算重复之前的攻秦策略——慢慢蚕食。
面对如此清晰理智的策略。秦国上下顿时慌了神。因为魏国这种软刀子割肉的策略。明摆了就是冲着灭秦而来的。如果魏国只是想抢一把了就走。根本没必要这么谨慎。
不过。秦国毕竟也是老牌诸侯国。其国内也是有人才的。秦国的公卿意识到魏国的灭秦企图后。急忙拉拢齐、楚两国。请求他们攻打魏国在东边的一块飞地。
在秦国的公卿们看来。只要齐楚出兵。魏国主力必然会东调。这样一来魏军在西线的攻势就必然会停止了。
然而。当时雄才大略的魏文侯根本不理会秦国的小伎俩。任由齐楚攻击他的飞地。坚定支持吴起进攻。终于使得魏军占领了西河之地。并在关中腹地站住了脚跟。
占领西河之地后。魏国保持原定策略。没有进一步进攻。而是加强在西河的统治。施行一系列仁政。稳固其在西河的统治。
魏文侯为了进一步打击秦国。还亲自拜孔子的徒孙。同时也是当时的大儒子夏为师。并将子夏请来西河。建立了西河学派。企图以文化为攻击利器。挖秦国的墙角。瓦解秦国人的抵抗信念。当时也确实有很多秦国人被魏国的文化攻势所吸引。纷纷到河西地区求学。秦国的人才外流现象加剧。
这个时候的秦国是真的怕了!因为像秦国这种老牌国家。根基深厚。通常不怕别国跟它来硬的;但是别国跟他来软的。借用各种手段瓦解分化它的内部。它就怕了。(其实这就跟近代中国一样。不怕列强侵略。就怕列强蚕食)
三、三晋联盟的瓦解
然而。也是天不灭秦人。魏文侯在确定灭秦大计后没多久。他就病死了。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魏武侯这个人。其实也是个贤明之主。但他有两点不如他的父亲。就是大局观和政治度量不如魏文侯。
魏文侯时期。魏国和赵国、韩国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赵国跟中山国交战时。顶不住中山国的攻击时。是魏文侯派兵救的;韩国和郑国交战时。战况不利。也是魏文侯派兵去帮忙的。
虽说魏文侯也不是白帮人家。每次帮忙也要收点回报。但大体来说。赵国和韩国对魏国还是很感激的。
但是魏武侯继位后。情况变了。由于魏武侯不愿意放弃一些飞地。对东面领土显得有点小家子气。导致武侯时期。魏国的主攻方向转到了东面。给了秦国喘息之机。并且由于魏国东征西讨。魏国国力也在一点一点的消耗中。被损耗的很厉害。
当时跟魏国结仇的国家不止秦国。楚国、齐国也都跟魏国结了死仇。楚国为了报复。就联系秦国、齐国攻击魏国后方。魏武侯为了斩断西线的隐患。就把注意力重新转到秦国身上。派吴起重新带兵攻打秦国腹地。
应该说。如果这时候魏军能乘胜追击。秦国就危险了。但当时魏国的朝堂派系林立。诸多贵族眼红吴起。纷纷污蔑他。尤其是宰相公孙痤担心吴起会取代自己。在魏武侯面前屡次诬陷吴起。使得魏武侯也开始怀疑吴起的忠诚度。
吴起没办法了。只能叛逃楚国。而魏国这次攻秦之战。灭秦的大好时机。也就因此而停了下来。(吴起是平民官僚派。像公叔痤这种贵族派一向排挤他。不过公叔痤也是识人之人。他排挤吴起只是出于派系斗争。不代表他的才能不足)
吴起出逃楚国后。魏国把攻击重点转移到了楚国和赵国身上。出于对秦国的忌惮。魏武侯将身为人质的秦国公子连送回秦国。并立为秦国国君。这就是后来跟魏国死磕的秦献公。由于秦献公是魏武侯主动送出的。秦献公便答应魏武侯。在他世之时。秦国不会攻击魏国。因此魏武侯也就没有再主动攻击秦国。而是专心对付楚国和赵国。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魏国连续与赵国和楚国结仇。虽取得了一些战绩。但三晋联盟却因此而瓦解了。魏国在大战略方面。输得干干净净。而秦国在秦献公的带领下。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国力有所提升。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死。比他更没大局观的魏惠王继位。
四、魏国的衰落
魏惠王这个人。比他父亲魏武侯更鸡婆。西瓜想吃。芝麻也要捡。结果西瓜没吃到。芝麻也没捡到。他干的最二的一件事。就把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迁到了大梁(河南开封)。迁都之后。魏国的战略重心便毫无疑问的转到了东面。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由于卫国是魏国的小弟。所以魏国派兵救卫。在南梁大败赵军。并趁机围困赵都邯郸。赵国遣使求救于齐、楚两国。齐王遂派田忌和孙膑领兵去救赵国。
魏国见齐军杀来。惠王便不停地抽调河西魏军到东部。结果。东线惨败不说。河西也被秦军占了一大块土地。就连魏国的旧都安邑也被秦军攻陷。
事后。魏军虽然及时与齐、赵、楚讲和。抽调大军杀回河西。并驱逐秦军。又收复了河西之地。但是苦逼的魏军被魏惠王如此低劣的大局观所拖累。劳师远征。损耗严重。最精锐的魏武卒也损失了十多万人。魏国的国力也被损耗的差不多了。
再之后。秦国卷土重来。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大败魏军。魏国丢掉了河西的所有地盘。魏国在此之后。以无灭秦的可能。
五、综述
魏国经过魏文侯的改革之后。国力上确实称得上是一流。吊打当时的秦国。甚至灭亡秦国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魏国先天不足。它的领土在先天上就有劣势——零碎领土太多。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是一个存在国际秩序的时代。一个国家想灭另一个国家。除了要有实力以外。还要处理好国际关系。
魏灭秦。最大的阻力并不在秦。而在于楚齐等其它诸侯国的干涉。魏国在其领土先天就很零碎的前提下。灭秦就意味着必须要舍弃它在东部的领土。待全力灭秦之后。变成一个横跨关中和河东的西部国家。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向东慢慢蚕食。(重复秦国灭六国的步骤)
如若不然。什么好处都想自己独吞。其它诸侯国怎么可能坐视不理?
在其它诸侯国看来。你魏国如果吞下秦国一块土地。就要放弃一块土地。这叫交换。不能啥好处都让你魏国吞了。
所以说。魏灭秦并非不可能实现。但是代价太大了。不管是魏文侯还是魏武侯。都没有这个魄力。在当时的人看来。关中平原的价值没有大到让他们抛弃关东的土地。
其他观点:
灭不掉。
依据《资治通鉴》的说法。战国始于公元前403年。即赵魏韩三家大夫升级为诸侯。依据《史记》的说法。战国始于公元前476年。以周元王元年为起始。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其实。战国不止七雄。差不多二十来个国家。被灭掉的国家。主要是卫、郑、宋等二流战国。而真正的万乘战国。如齐楚燕韩赵魏秦。不仅没一个被灭掉。反而越来越强。
公元前230年。韩国为秦所灭。
到了这个时候。主流强国才开始被灭。而相距公元前403年。差了将近两百年;相距公元前476年。差了两百多年。
所以。主流强国能不能被灭。不是一个事件问题。而是一个趋势问题。趋势形成。则秦王扫六合;趋势不成。则只能战国并立。
于是。魏国能否灭秦的问题。就需要放在趋势中考量。而不能放在事件中考量。
秦灭六国的趋势是什么?
力量性的趋势。是秦国能够以一敌六。简单说。就是把其他六大战国的军队捆在一起。秦国也能吃掉。
制度性的趋势。是秦国能够以一治六。简单说。就是把其他六大战国的地盘拼在一起。秦国也能消化。
这两个因素。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结束战国、更不能实现天下一统。
公元前316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于是。齐宣王出兵攻燕。三十天灭国。这就是一场灭国大战。但是。然后怎么样?
燕国百姓群起而攻之。跟齐军死磕;其他战国也“伸张正义”。施压齐国退兵。赵国屯兵齐赵边境。扬言齐国不退兵、赵国就开战。甚至。连齐国的附属国宋国。也临阵反戈了。
于是。齐国把燕国疯狂洗劫一番后。赶紧退军。
为什么齐国没能灭掉燕国?
原因是燕国百姓不接受、其他战国不允许。这就牵涉两个问题:一个是百姓为什么不接受;另一个是其他战国为什么不允许。
首先说其他战国不允许。
战国是一个零和游戏。你齐国地盘大了、人口多了、力量强了。其他国家就不能坐视不管。因为这是威胁。当时。第一个不能忍受齐国灭燕的。就是赵国。所以。赵武灵王相当于直接对齐宣战:你不退兵、咱就开战。
齐国灭燕国。大家都不能同意。那么。魏国灭秦国呢?大家也不能同意。所以。你必须有一挑六的把握。才能实施灭国大战。没这个本事。最好别想。
那么。有没有这种国际关系:一个战国成了破鼓万人捶。然后大家都同意灭了它呢?
当然有。楚国一直都是。崛起后的秦国也是。但是。这两个家伙太生猛。谁也灭不了。当然。还有一个奇葩特例。那就是齐国。
公元284年。燕国上将军乐毅灭齐。这场灭国大战实际是一场报复之战。因为公元前316年齐国灭燕了。而且。齐国灭燕的时候。干了太多不是人的事。搬空燕国国库、各种烧杀抢掠。所以。燕国占着道义。
而在乐毅灭齐之前。齐湣王硬是把自己活成了万人嫌、齐国人设崩塌。
先是。齐湣王联合秦昭王。东西称帝。大家都称王。齐、秦却称帝。这就等同挑战了国际秩序。但是。齐湣王随即就“背信弃义”了。主动去了帝号。把不是人的事留给了秦昭王。
再是。齐湣王联合三晋去打秦国。但是这家伙却不出力。而是瞄准了宋国。最后。趁大家一个不注意。齐湣王灭了千乘之国的宋国。
于是。乐毅灭齐期间。秦、韩、赵、魏全都派兵参加了。而灭完齐国之后。韩赵魏又跟秦国干上了。
所以。燕国灭齐。完全没障碍。
燕国的力量不够。但其他战国给加持。大家一起把齐国打残。灭齐之后。其他战国不仅自顾不暇。而且彻底被齐国恶心到了。大体的态度是:就算你燕国报仇吧。齐国就让你们灭了吧。
其次说老百姓不允许。
有人说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谱。这么说。过于苛责古人了。一个朝代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不记帝王将相。还能记张三今天结婚、李四明天上坟吗?
只有记录帝王将相才能把一个时代串起来。但我们读的时候。却可以发现帝王将相之外的事情。帝王将相的本纪列传。已经串联了当时的人情世故。
齐宣王灭燕。其他战国肯定不允许。但其他战国并未直接出兵插手。因为齐国见好就收、知难而退了。直接反对齐国灭燕的。也是直接拿枪拿刀跟齐国军队拼命的。是燕国百姓。燕国百姓不允许。但燕国百姓为什么不允许?不就是给他们换个王吗?关键是之前的那个燕王哙要多傻有多傻。生生把国家玩乱了。
先说一个春秋时代的故事。
晋国灭掉鼓国之后。晋军准备班师回朝。而且还要把鼓国国君押回晋国献俘。但鼓国大臣夙沙釐却要跟着鼓国国君一起去晋国当俘虏。
晋将中行穆子说:我不是让你们鼓国老百姓各安其事了吗?还给你们另立了新君?你作为鼓国臣子应该忠于鼓国啊。然后留在鼓国、建设好鼓国。
夙沙釐却说:我委质为臣。是跟鼓国国君签订的委身契约。而不是跟鼓国国家签订的委身契约。意思就是:我夙沙釐只忠于鼓国国君。不忠于鼓国国土。即:
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岂曰土臣?今君实迁。臣何赖于鼓?
在现代。主权属于人民。这叫人民主权。在古代。主权属于国君。这叫君主主权。而这就是夙沙釐的逻辑。同时。这也是传统时代的逻辑。越是往前追溯。这种“忠于君主而非忠于国”的逻辑。就越强。
讲完这个道理。我们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那就是:燕国老百姓会忠于谁?
肯定是忠于燕王。而不是忠于齐王。所以。齐国能够灭掉燕国。却不能在燕国建立统治。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最容易解释。美国灭掉了伊拉克。但能把伊拉克变成美国的一个州吗?在现代。想也别想;在古代。可以想也可以有。但非常难。
齐宣王时代的齐国做不到。而五国灭齐后的燕国也做不到。
乐毅试图化齐为燕。足足用了五年时间。但是。田单一个火牛计。就把燕军赶回老家。
所以。灭国大战。一个是力量上足够碾压。不仅要碾压被灭之国。还要让其他战国闭嘴;一个是制度上足够强悍。新制度必须彻底碾压旧传统。然后立即形成新的统治秩序。
而这些条件的成熟。需要时间。
那么。魏国能够做到吗?
公元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之后。事实上已经三家分晋了。分了晋国的这三家大夫。哪一家也不弱。
魏国灭了一回中山国。赵国又灭了一回中山国。韩国最弱。却也把曾经的中原小霸王郑国给灭了。
而这三家里面。第一个崛起的。是魏国。为什么魏国能崛起?因为魏国第一个变法了。
礼崩乐坏。以晋为最。而在晋国里面。以魏为最。魏文侯第一个搞了李悝变法。后来又搞了吴起变法。前者。侧重与国家治理层面;后者。侧重于军事治理层面。但。二者其实是一回事。这些变法。可以归结为八个字:礼崩乐坏、循名责实。
礼崩乐坏。简单说就是:我们魏国对旧制度彻底不认账了。以前的宗法分封、任人唯亲那一套。全都靠边儿站。
宗法制是熟人管理熟人。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所以就要任人唯亲而不唯贤。但废了宗法制之后。你该怎么管?
那就是循名责实。陌生人管理陌生人。让你当丞相。你就干好丞相的实。把内政治理好;让你当将军。你就干好将军的实。把边塞守卫好。同理。让你郡守。你就得干郡守的活。城池不能丢、人户不能减、赋税不能少。所以。这时候肯定不能任人唯亲了。而一定要任人唯贤。
在这套治理模式之下。会出现什么人?
有杀妻求将的吴起。吴起这种做法。属于人设崩塌一流。所以。在其他诸侯国肯定没法呆。但是。吴起却可以报效魏国。因为魏文侯循名责实。我不管你吴起是不是杀妻了。你能打秦国吗?能!你能战河西吗?能!那你就是西河守。
还有食子的乐羊。乐羊奉魏文侯之命。出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抓了乐羊的儿子逼迫乐羊退兵。不退兵就烹了你儿子。乐羊说:烹了之后。把肉送给我送来、我当面儿吃掉。然后。中山国人真得杀了乐羊的儿子。而乐羊这家伙就真得吃了。然后。中山国吓得投降了。
说秦国是虎狼之国。弃礼义而尚首功。那魏文侯呢?在制度层面耍流氓。魏国才是始作俑者。秦国也是跟着魏国学的。因为商鞅变法把李悝那一套。全都带到秦国了。
随后。魏文侯时期的魏国。就一直吊打秦国。一直延续到魏武侯一代。魏国为什么要打秦国?
三家分晋之前。秦国和晋国就是一堆乱账。好的时候。秦晋之好、互为姻亲;坏的时候。背信弃义、刀兵相向。离得近。要么是一对儿好兄弟、要么是一对儿坏冤家。
所以。秦晋交战、秦与三晋交战。这都成了传统。三家分晋以前要打。三家分晋以后也要打。
三家分晋以后。三晋仍然是同盟。大哥是魏文侯。赵国在北边。所以要往北边扩张;韩国在南边。所以要在南边扩张。魏国呢?东面的卫国、宋国都服了。都叫他大哥了。也就不要意思打了。所以。魏国肯定要向西边扩张。
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筑城少梁(今山西韩城)。开始向西蚕食秦国。围绕少梁这个据点。秦魏展开了拉锯战。
公元前413年。拜吴起为将。吴起一出。秦国只能挨打。秦魏河西之战。魏国长期保持主动权。秦国就一直被吊打。
公元前412年。魏太子击。率军攻克繁、庞二地(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驱其民而占其地。
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
这个细节需要注意一下。即“出其民”。战国的特点是地多人少。人比地金贵。
梁惠王感叹说: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他可没有关心邻国土地多了多少、自家土地少了多少。而是关心邻国的人多了多少、自家的人少了多少。原因就是:战国时代的国力评价标准。不是有多少地。而是有多少人。
既然人那么精贵。为什么魏国抢了繁、庞二地。还要驱其民呢?
这时候。魏国已经进入秦国本土。这里的人都是只认秦王而不认魏王的。于是。夙沙釐的那个逻辑。就可以拿到这里来讲了。
夏商周三代的基层单位。不是单个的人。也不是编户齐民的户。而是家族。西嶋定生的《秦汉帝国》。则直接认为是氏族。氏族是一个生产、生活单位。甚至还是一个军事单位。这个基层单位是有组织者的。按权力的逻辑。是士和大夫这一级。按宗法的逻辑。是族长一级。这伙人秉持的意识形态。就是夙沙釐的意识形态。他们只忠于秦王。而不忠于魏王。而魏国要这些人没用。所以才占其地而驱其民。
秦魏河西之战。还要继续打。
公元前409年。魏国以吴起我将。继续向秦推进。连克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并在临晋筑城。
公元前408年。吴起接着打。一直打到郑县(今陕西华县)。连克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郃阳(今陕西合阳)。并在洛阴筑城。
到这个时候。魏国正式夺取了河西之地。这是第一次河西之战。从公元前419年开干以来。河西之战打了十多年。
但是。还没完。围绕河西之地。秦魏之间继续连年拉锯。公元前389年。吴起阴晋之战。以五万魏武卒干废了秦惠公的五十万大军。这已经是第二次河西之战了。
但是。然后呢?
然后。还有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秦魏之间的主要关系。就是河西之战。不知道有多少秦魏壮士殒命在这片土地。
河西之战。为什么打得这么胶着?
秦晋。这是一个级别的战国。晋强而秦弱。但秦再弱。也没怂过。战场上。秦国也让晋国尝过秦人的老拳硬不硬。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只是三分之一晋国。的确魏国崛起了、的确三晋还同盟了。但魏国的力量怎么也不可能超过晋国吧?所以。秦魏比权量力。魏国打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不错了。
所以。这是一场势均力敌之战。魏国的力量。即便在高光时刻。也不足以对秦国实现碾压。如果能够形成碾压。秦魏河西之战也不可能打得没完没了。
到了公元412年。魏军就算打到秦国本土了。再打仗。就只能占其地而驱其民了。这时候。比战争更麻烦的问题就是战后统治了。朕打下了大片江山。但你这个朕该怎么统治?没法统治。打下来的只能是负担。不可能形成统治收益。
那魏国接着打呢?不灭秦国誓不休。这样做可以吗?
过了100多年以后。才有齐宣王灭燕和燕将乐毅灭齐。但是。最后都灭了吗?
都没有。
齐灭燕。直接拉了仇恨。燕国君臣憋足了气。也要报灭国之恨。30多年后。燕国灭齐。直接把齐战国打成了残废。自乐毅率五国联军灭齐之后。齐国直到被秦所灭都没缓过气来。
燕灭齐。乐毅是真心实意地要化齐民为燕民。率领燕军在齐国做了五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一点儿用也没有。燕军被齐人赶跑之后。齐燕两大国的关系。就成世仇了。东方六国搞联合。基本不可能。齐燕之间。就是一个无解的疙瘩。
然后。我们再思考这个问题:一百年前。正值高光时刻的魏国。能不能灭掉秦国?
魏文侯晚死几年、吴起也不出走。这就是君明臣强。然后一起打废秦国。这个可以有。但是。却未必能灭掉秦国。
其他战国允许还是不允许、秦国老百姓答应还是不答应。就不再重复阐述一遍了。还是以燕齐之事反推秦魏之事。
魏文侯是明君。那齐宣王就不是吗?在战国时代。一战灭一国。时机找得准、出手够狠辣。不是明君。不可能干得这么漂亮。而为了强国。齐宣王甚至娶了丑女钟离春当王后。齐宣王绝对是一个狠角色。而当时的稷下学宫。要多少人才有多少人才。
燕昭王也是明君一枚。乐毅更是古之名将。不仅能搞外交。居然尔虞我诈的大争之世搞成了五国攻齐。而且燕军打仗也厉害。连破齐国七十余城。更难得是。君臣二人堪称穿越神操作。竟在齐国搞起了意识形态工作。
但是。结果又怎样?结果都失败了。
以燕齐之事反推魏秦之事。结果也就清楚了:高光时刻的魏国灭不了秦国。原因就是趋势没有形成。
力量上。一国要彻底独大。甚至能够以一敌六、碾压天下;制度上。礼崩乐坏要更为彻底。而且新制度能够高效落地。而这两个条件。只有奋六世之余烈的大秦帝国。能够做到。或者说。秦国等到了趋势的到来。
然而。即便是这样。大秦帝国也是二世而亡。因为意识形态工作不成功。
齐人不仅齐语。而且心念田氏家族。在这种情况下。你让秦朝的郡守县令还怎么统治齐地?简单说就是齐国人民还不答应。齐国不服。燕赵也不可能服。而最不服的是楚国。始皇帝时期。楚地就叛乱不断。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实际就是一伙楚地戍卒在楚地闹事了。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国灭亡是不是因为仁义不施。这个不重要。因为贾谊是拿秦朝说事。目的不是问罪秦朝仁义不施。而是警示汉朝要广施仁义。这个仁义是什么?就是一种合法性。一种意识形态。
二十四史。的确是帝王将相谱。但帝王将相在运动中。也揭开了历史的面貌。
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
帝王将相。是人事;人事运动。是制度。但是。帝王将相及其运动的基础是什么?是人民。在那个时代、在那个地方、在那种帝王将相之下。那些人民是怎么生活的、怎么生产的以及怎么思想的。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为清晰地洞察历史的世事变迁。
其他观点:
完全可以灭亡秦国。
魏国本来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可惜魏惠王自己作。不仅失去霸主位置。还受到了各国的欺辱。
强盛时期的魏国拥有10万魏武卒。这支军队在魏惠王初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天下第一强军。
而秦国河西地区早在魏文侯的时候就已经被魏国占领。这让秦国失去了黄河天险。也让魏军能够直接威胁到秦国纵深地区。魏军只需要向西攻击300里就能打到咸阳。
而秦军是没有办法抵挡魏武卒攻击的。
可惜。魏惠王自己作死。他把目标放到了自己的盟友韩国和赵国身上。想要一统三晋。本来两国是魏国南北的屏障。魏惠王的行为直接让屏障变成了自己的敌人。陷入了诸侯国的围攻中。
而此时的秦国不仅压力骤减。还收获了改革家商鞅。于是趁魏国无暇西顾的时候开始进行变法。最终一改往日的颓势。使秦国国力大增。
到这时候。魏国真正成了四战之地。东面的齐国。北面的赵国。南面的楚国、韩国。西面的秦国都集中兵力与魏国大战。魏国在群殴中寡不敌众。最终向各国认怂。永远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
就像魏惠王自己说的那样: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1668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魏国,秦国,齐国,河西,晋国,战国,楚国,公元前,吴起,燕国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如果魏国在巅峰时期一直伐秦。我觉得是可以灭掉秦国的。但是魏国孤注一掷灭秦。代价太大了。魏国未必能承受的起。一、魏国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