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聊聊玉门关和阳关。
阳关。西域与中原的分界线。
玉门关。塞外大漠与中原烟柳的分界线。
这两关。既是中原和西域地理上不同。更是诗人心中情感的波澜起伏。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西北大漠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荒凉之地。而是塞外广漠壮阔风光的大好去处。但在千年前的人们看来。远不是如此。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唐朝诗人笔下的西域边塞。以诗歌来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感。
阳关、玉门关的地理条件
据文献记载。在汉武帝元鼎年间。开通河西。设四郡。据阳关、玉门二关。文献《汉书·地理志下》中记载到\”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在汉朝时期。阳关、玉门关就已经纳入政府的管辖之下。并设置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
在唐代李吉甫所写的《元和郡县志》中更为详细的记载到:\”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日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都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玉门故关。在县西北一百一十七里。谓之北道。西趣车师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门户也。班超在西域上疏曰:’臣幸得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恐后代谓臣没西域。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即此是也。\”
这部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总志中详细的说明了阳关与玉门关的地理位置。阳关在寿昌县以西。在玉门关的南边。所以得名阳关。而玉门关在寿昌县的西北。是西域的门户。同时也记载了班超在西域时对中原家乡的思念。后世文献对于阳关、玉门关的具体地理位置多有不同。目前基本上认为。汉代时期的玉门关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的小方盘城。唐代时期的玉门关即今甘肃安西双塔堡附近;阳关则在今甘肃敦煌市西140里的\”古董滩\”。
由于汉唐时期。中原地区和西域诸国的交流频繁。同时国力强盛。对外征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丝绸之路也较为热闹。阳关、玉门关的地理位置便是十分的重要。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宋元以后因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
阳关、玉门关作为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舞台。西方的农作物、服饰、音乐舞蹈等等。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都在此得以交流。
在这一条丝绸之路上穿梭。其西通西域、中亚乃至西亚、欧洲。东接河西走廊直至中原地区。自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中原地区的文明和文化也通过这条路向西影响。阳关、玉门关也渐渐成为沟通中原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部落的战略交通枢纽。也是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随着双方战争与中外商旅商贸活动的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原军士、文人与商贾开始由此进入昔日神秘陌生的西域边塞。
唐朝诗人眼中的西域
不同于中原地区。陌生的西域边塞。在唐代中原诗人笔下的\”阳关\”、\”玉门关\”。又是什么样的呢?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在远离了家乡。诗人们对阳关、玉门关的情感变得复杂。既没有熟悉的亲朋好友。也没有江南地区的温柔春光。小桥流水。在面对满眼的黄沙。荒凉的植被。内心感情有的只是无以言说的荒凉与悠远。
远在天边的家乡
由于地域上隔绝。唐代诗人对于西域最早的认识可能就是阳关、玉门关。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地方。河西走廊与沙漠戈壁。眼前早已不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中原的肥沃土地。中原农耕民族与塞北游牧部落之间的差异。既远且异。
所以在唐代诗人的笔下。\”阳关\”、\”玉门关\”是情绪中远离故乡家园的惆怅。在他们心中心目中。荒凉悠远是毋庸置疑的共识。\”绝域\”、\”万里\”比拟\”阳关\”、\”玉门关\”者实不在少数。更甚者至有\”阳关\”已经近天之慨叹。如在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中\”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唐代诗人内心的\”阳关\”、\”玉门关\”。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文化、情绪倾向。诸如思妇对出征良人的思念与盼望之情。征戍之人的思乡之情与有家不能回的愁苦心绪等。皆隐匿于他们的妙笔之下。
玉门关设立于汉代。从那时玉门关便有了乡愁色彩。\”臣不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东汉班超的这句诗歌影响了后世的许许多多的人。自此玉门关不仅仅是遥远西北地区的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人们心中的那一段关于他的故事和历史。更是班超心中渴望的回归故土与浓浓的思乡情愁。
建功立业的象征
唐代诗人心目中。阳关、玉门关这两关。还有着不同寻常的政治地位。因为它们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略。作为中央政权与西北游牧部落接壤地带的前哨。阳关、玉门关既是唐王朝西开疆拓土的起点。也是西北游牧部落东向进攻的门户。
这也就意味着。阳关、玉门关也就是中原将士、文人建功立业的战场。因此。在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看来。\”阳关\”、\”玉门关\”往往意味着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与慷慨激昂的情绪。
唐代西北边地战事频繁。一生清贫的文人在仕途不顺的时候。往往内心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他们就转而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西域。在那里。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满眼陌生。但他们相信凭借自己的勇武和能力。是可以在一方广阔战场上有所作为的。
这些立志报国的诗人。投笔从戎。寄希望于战场立功而求取功名。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梦想与抱负纵横疆场。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正如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丈夫渴望建功的决心一览无余。
其他观点: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这首诗中。即描写了塞外的苍凉景色、笛声悠悠。又体现了士卒们怀念故乡却无法返回的深情。
“玉门关”一词。频繁出现在唐诗中。那么。它到底是哪儿。为什么诗人们常常提到它呢?
这四郡的设立不只是起到军事意义。其经济作用也不容消失。河西走廊是汉朝和西域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为了在匈奴南下侵扰时进行及时的发现和防备。汉武帝又建造了玉门关和阳关。它们和敦煌郡遥相呼应。互相援护。保障来往商人的路途安全。
元鼎元年(公元前111)。玉门关的修筑工程开启。大约历经十一年。到元封六年(公元前105)正式建成。据说。因为著名的和田玉便是从关隘处进入中原。所以“玉门关”因此得名。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龙勒有阳关、玉门关, 皆都尉治。”玉门关同阳关一道。被修筑在因龙勒山得名的敦煌郡龙勒县。即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部。
后来。小方盘城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线索。在敦煌西北八、九十公里外的戈壁滩上。伫立着一个被风化了多年的四方小城堡。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有“玉门都尉”字样的玉简。于是判断此地很可能就是汉玉门关的旧址。
汉朝时玉门关是西域和中原沟通的必经之地。想要进入中原。先得到达玉门关。东汉永平十六年(73)。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此后三十余年。他在西域积极活动。凭借胆略让五十多个大小国家向汉朝称臣。永元十二年(100)。已经六十九岁高龄的班超请求回国。在奏疏中。他言辞恳切地说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永初元年(107)。西域都护段禧被龟兹国的叛军所围困。中原到西域的道路被断绝。朝廷中有大臣提出“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认为西域地区艰险偏远。又经常背叛。派遣官吏士兵过去驻扎种地。所消耗的钱粮将会是无穷无尽的。于是汉安帝下令取消西域都护。玉门关被废弃。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根据那时的地理著作。玉门关搬迁到了唐朝时玉门关以东的约两百公里处。再根据考据。五代的玉门关应当是为适应当时的军事局势而移动到了今嘉峪关市的石关峡处。宋代。玉门关被正式废除。从此消失在历史中。
班超的那句“生入玉门关”。也是许多戍边将士的心愿。他们为了国家出生入死。在塞外和各部族征战拼杀。想要活着回到玉门关。甚至回到家乡。往往只是个美丽的奢望。
诗人们目睹塞外的苦寒和荒凉。惊讶于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条件。想到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对回乡的渴望。便不由得以玉门关为寄托。创作出许多名篇。关外。是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关内。是剑南江北、儿女情长。能够常常沟通二者的诗人们。写下这些诗词也就非常自然了。
其他观点:
玉门关在甘肃。玉门关以西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无论自然条件还是民族语言风俗习惯迥异于内地。出玉门关有点像出国。且条件艰苦。所以玉门关就成为惜别之地。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1222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玉门关,阳关,西域,中原,中原地区,诗人,敦煌市,建功立业,玉门,塞外
没想到大家都对“玉门关”是哪?为什么有些唐诗词里经常提到它?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聊聊玉门关和阳关。阳关。西域与中原的分界线。玉门关。塞外大漠与中原烟柳的分界线。这两关。既是中原和西域地理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