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里有一个规律。名词做动词用的时候。读第四声。比如“衣锦还乡”的“衣”。本来就名词衣服。读第一声。这里用作“穿衣服”。带了一个动词“穿”。就临时变成了动词。再比如“冠”。本意是“帽子”。名词。读第一声。如果读第四声“冠”。就是动词“戴帽子”。或者“戴着”。例如“衣冠禽兽”和“冠名权”。前者读第一声。后者读第四声。
也有极少数动词临时作名词的。也读第四声。例如“骑”。“骑马”的“骑”。动词。读第二声。“铁骑”的“骑”。读ji。临时作了名词。读第四声。“骑兵”的意思。还有动词的一般用法。临时用作使动的。也要“变声”。例如“饮”。“餐饮”、“饮水”。读第三声。“饮马河边”的“饮”。读第四声。“让(使)马在河边喝水”。
其他观点:
这个名句是诗经《采薇》中的两句。
全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翻译过来就是说“回想当初出征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荡;如今我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舞。”在这里。“雨”本来是名词。现在活用作动词了。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雨雪”就是“下雪”的意思。名词活用作动词或动词活用作名词多般要破读为第四声。以区别于正常用法。其他类型的词类活用多般不用破读。所以这里的“雨”应读第四声。
其他观点: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这个雨字结合采薇原诗上下文的关联意思。再结合其他因素来看应该念做第三声。也就是说平常下雨的雨。
采薇的最后一段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在这篇旷世名作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作为全诗最为触动人们心弦的名句。更是为历代诗人称颂而成为《诗》三百中最为著名的佳句之一。
但也正是在这句诗中。出现了一个很长时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雨雪霏霏”中的“雨”究竟应该读什么音?
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雨”在这里应该读作四声“yù”是将“雨”作动词用。是下雪的意思。全句描写了戍卒在归来时正下着纷纷大雪。烘托并表达了戍卒走在大雪中思念家乡的悲伤情感。
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理解。这里的雨应该读作yǔ。就是指自然现象的雨。
从采薇的最后一段前四句来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严格的对偶句。《诗经》中对于形式美的追求可谓是极致的。在《关雎》、《蒹葭》、《硕鼠》----等多篇世人耳熟能详的作品中都有。而在《采薇》中也不会例外。
对偶句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上下对偶的词性必须是相同的。把这两句排列起来看就应该更清楚了。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在句中杨柳是对应雨雪的。依依对应霏霏。杨柳指的是杨树和柳树。是两个名词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并列结构。而根据对偶的原则。雨雪也应该是两个名词组成的并列结构。不然用下雪去对应杨柳是否别扭啊。
古诗是用来吟唱的。《诗经》作为古典诗集。由于其吟唱的功能。一般不会采用突兀与尖锐的音调。《采薇》全诗的音调也非常的平润与柔滑。大家可试着读一下。感受一下读第三声与读第四声的感觉。
如果在平滑的吟诵中突然出现突兀去声。会非常影响诗歌中音韵的美感。而读作yǔ的声就柔顺与平滑。能够更好的表达悲伤情感。
理解一个字的意思。不能单从字面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诗中的行道迟迟说明行程艰难。路不好走。如果单是大雪霏霏路还是应该说好走的。但是如果是雨夹雪造成道路泥泞湿滑难行。恐怕就是行道迟迟了。
另外如果是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山舞银蛇。原驶蜡像。惟余莽莽的话。也就没有了《采薇》描写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基调。
只有斜雨夹大雪。泥泞一片。潮湿加寒冷再加上疲惫才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还有一种说法是霏霏是形容大雪纷飞的样子的。那么就举个栗子吧。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选段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20159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动词,雨雪,名词,杨柳依依,我来,对偶,采薇,一声,大雪,我心
没想到大家都对“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中的雨为什么读(y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里有一个规律。名词做动词用的时候。读第四声。比如“衣锦还乡”的“衣”。本来就名词衣服。读第一声。这里用作“穿衣服”。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