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手上其实是有兵的。并不是一定要靠北洋军才能镇压南方的起义军。事实上。仅凭北洋军的七万兵力。也不可能把辛亥革命中宣布独立的十五个省完全镇压。清政府之所以要派北洋军到湖北。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广总督瑞澄和湖北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逃到了汉口。他俩在汉口一面收拢残兵。一面照会汉口的各国使馆。企图凭借湖北清军的力量和西方各国驻汉口的兵力。就地剿灭武昌的起义军。但是张彪在汉口待了几天。只收拢了两千多部队。远不是起义军的对手。而瑞澄乞求的汉口西方各国公使。也都不表态。坐视不理。(当时在汉口江边停泊有英舰八艘、美舰三艘、德舰五艘。俄舰两艘、日舰一艘)
眼见各国无意帮忙。瑞澄抓瞎了。因为就靠张彪的两千残兵。肯定不是武昌义军的对手。说不定连汉口都保不住。于是。瑞澄也顾不上自己的名声了。赶紧给北京连拍了几份电报。请求朝廷火速派兵南下。增援汉口的清军。在电报中瑞澄反复强调:此次武昌的叛党与之前四月份在广州黄花岗造反的叛党不一样!广州叛乱主要是学生和会党。而武昌这次是训练有素。且军备充足的湖北新军。如果朝廷不尽快派精锐平叛。到时候必然是梁柱摧折。大厦倾倒。整个湖北省都会沦陷。
备注:湖北除了新军之外。还有巡防营。也就是绿营兵和练军改编的部队。战斗力虽然不如新军。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战斗力。瑞澄和张彪退守汉口后。就收拢了两千多巡防营和少部分新军。这也是镇压武昌起义过程中。第一支与起义军交手的清军。
接到瑞澄发来的十万火急的求救电报后。摄政王载沣没有犹豫。迅速下达了让北洋军沿卢汉铁路南下参战的命令。同时还下令。让海军总司令萨镇冰率领十五艘军舰从上海出发。溯长江而上。先行抵达汉口。协助瑞澄和张彪防守汉口。待北洋军抵达后。陆海两路夹攻。一举消灭湖北的革命党。
至于摄政王载沣为什么要派北洋军参战。主要是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湖广总督瑞澄给北京连拍电报。渲染起义军的威猛。乞求朝廷速派精兵增援。而当时离北京最近的精兵就是北洋军。
第二。载沣挤走袁世凯后。北京的满洲高层认为北洋军已经被控制了。可以随时听从朝廷的调令。而其它省的新军还不行。
第三。实事求是的说。北洋新军的战斗力也确实是全国所有部队中最强悍的。朝廷派北洋军前去湖北镇压革命党。最靠谱。
第四。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在七十万左右。其中二十万绿营兵和二十万巡防营要负责守备的任务。北洋军是唯一的机动力量。
基于这四点考虑。摄政王载沣认为。既然湖北新军很强。就应该派更强悍的北洋军出手。消灭之;既然造反的势头很猛。就应该立刻派手头上的机动部队。也就是北洋军去平叛。如果搞不定。再抽调其它部队助战。总之就是要一举平叛。但是载沣太年轻了。他忽略了两个致命的因素。
首先。湖北新军能造反。北洋新军这几万人就不会起贰心么?
清政府调兵遣将。镇压大军即将前来的消息传到武昌阅马场湖北省军政府后。湖北都督黎元洪立即下令。不要等清军来了再被动抗击。革命军应该先发制人。主动渡江到汉口。乘清军没有集结之前。先把汉口和汉阳的清军全部端掉了再说。结果驻守在汉口的清军被起义军给打跑了。湖广总督瑞澄乘坐海军军舰逃到了上海。统制张彪率残部向北撤退。准备傍南下的北洋军的大腿。
那么北洋军当时在干嘛呢?简单点说。就是磨磨蹭蹭。故意不参战。
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摄政王载沣下令北洋军参战。结果北洋军的几个大佬不奉诏。表示袁世凯不复出。他们带不了兵。没办法。时间太紧迫了。这个时候没有别的兵力了。于是载沣只得在第二天下诏。起复袁世凯。让他以湖广总督的身份。会同北洋参战。谁料。袁世凯对这道圣旨却并不满意。因为清廷只是给了他一个空头差事。还没有把前方军事的指挥全权交给他。因此。袁世凯力辞不受。辞谢了朝廷对他的任命。
袁世凯摆架子。让载沣当时很恼火。结果没两天。更恼火的事情来了。由于武昌起义军攻陷了汉口和汉阳。直接导致武汉附近的黄冈、汉川、京山、天门、潜江等地的革命党也纷纷起义。响应武昌的起义军。而瑞澄和张彪却无法弹压。北洋军走到信阳后也不再向前。眼睁睁的看着革命党的势力坐大。
驻汉口的五国领事看见局势失控了。纷纷向自己驻北京的大使馆拍电报。让大使出面向清政府施压。列强表示。既然湖北当地的清军已经无法镇压了。那就答应袁世凯。让北洋军试试嘛。否则我们列强就直接干预了!洋爹们发飙了。搞得载沣很没有面子。最后只得再让人去请袁世凯出山。而这一次。袁世凯就掌握了主动权。他提出六条就职的条件。还表示如果如果不答应。他就不出山。
袁世凯提出的六个条件是:
一、明年召开国会;
二、组织责任内阁;
三、开放党禁;
四、宽容武汉起事人员;
五、授予指挥前方军事的全权;
六、保证他军队粮饷的充分供给。
袁世凯提出的这些条件。其实质就是要把清廷的军事和政治大权都要从满族大臣的手里夺过来。使清政府完全听从他的摆布。根据这些条件。不仅皇族内阁奕劻要下台。连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载沣也要退居无权无势的地位。载沣非常不想答应。但是现在不答应也不行了!
因为第一。袁世凯的复出是列强向清廷施压的结果。载沣不敢跟列强死磕;第二。北洋军现在就已经失控了。各镇统制均唯袁世凯马首是瞻。如果这个时候跟袁世凯翻脸。就等于跟北洋军翻脸了。得罪了北洋系。估计都不用等革命党杀自己了吧?北洋军那帮丘八肯定会把清廷一锅给端了;第三。南方独立势头太猛。这个时候调其它的新军或者巡防营参战。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载沣答应了袁世凯的所有要求。令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同时下令冯国璋为北洋第一军军统。负责前方的作战事宜;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担负后方接应。两军及所有赴鄂的海陆军队。均归袁世凯节制。令人发指的是。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同一天。冯国璋就率北洋军夺回了汉口。狠狠的露了一把脸。但是袁世凯此时根本就不关心这些方面的事情。毕竟武昌的义军只有两万多人。他带了四万多北洋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他都具有优势。打得赢是应该的。他此时操心的事是。怎么把清廷架空。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袁世凯心里很清楚。清政府肯定是保不住了!武昌起义之后。湖北多地开花。不止是武昌一地。其它地方也到处都有革命党造反。他这几万北洋军。怎么可能跟遍地的革命党死磕呢?所以。袁世凯在出山之前就提了那六条要求。其中第一条。要求第二年召开国会。明摆的就是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加责任内阁。并以这个主张。跟革命党和清政府谈判。这个主张的妙处就在于。既有帝制也有共和。这对于革命党和清政府来说。这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个谈判标准。
最后的结果就是。袁世凯死磨硬泡。跟革命党和清政府谈了几个月。谈的清政府和革命党双输。他自己一个人赢了。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当时手头上是有兵的。大概在七十万人左右。其中二十多万绿营兵、十万八旗兵、二十多万巡防营、二十万新军。这些部队里面。八旗兵最垃圾。绿营兵稍微强一点。最有战斗力的是巡防营和各省新军。新军不用说了。巡防营里面也有很能打的。比如奉天巡防营管代张作霖、江苏巡防营老大张勋。就都参加了镇压辛亥革命的作战。
但是。巡防营要负责当地的防务。不能随便调动。否则当地就乱套了。而北洋军虽说只有七万多人。但这七万人都是清政府斥巨资。专门打造的战略机动力量。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辛亥革命这种大规模的反叛。并且载沣罢免袁世凯后。还对北洋军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只不过袁世凯的影响根深蒂固。最后利用北洋军逼宫了清政府。
袁世凯在复出后。也是很苦逼的。北洋军到处灭火。仅在武昌方面。就投入两镇兵力对付湖北的革命军。后来江苏独立了。北洋军又调了一镇进驻苏鲁。配合张勋的巡防营应付东南民军;陕西和山西也宣布独立后。袁世凯又要安排两部分北洋军分别围剿山西和陕西民军;此外袁世凯还要留一部分北洋军看守京师。一部分进驻蒙边。后来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说。我应付不过来了。您还是退位吧!这句话。其实也不全是为了逼宫而说的。毕竟北洋新军就那么几万人。还要分成了十几部分使用。累都累死了。
其他观点:
清末两个厉害的人物。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慈禧。
清朝打天下的是八旗。以及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的汉军。
1.八旗。就是八种颜色的旗子。
上马为军。下马为民。在明末。每到春天。天气转暖。青黄不接之时。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就带着八旗男子。不论年龄大小。到明朝境内四处抢掠。如同狩猎一般。八旗人人会骑射。勇猛冲锋。虎狼一般。
八旗为世袭制。入关后分散驻扎在各省省会。在省城内建立旗城。出生便有俸禄。太平日久。逐渐由武转文。不习弓马。而学习经书。字画。演戏。花鸟鱼虫等等。
清末。八旗具体人数已不可考。因为是按户统计的。大约23万户。俱不能战。
2.绿营(后转为巡防营)。满清入关收编的汉军。因为旗帜是绿色的。称为绿营。
绿营从一开始战斗力就有限。因为是收编投降的军队。俗称带路党。与伪军无异。人数众多。摇旗呐喊壮声势。真打仗完全不行。要命的是绿营也是世袭制。父死子继。一代不如一代。太平天国起义时。绿营是一触即溃。
慈禧裁汰绿营。选其中壮年男子。成立巡防营。为地方保卫部队。主要任务是剿匪。各地巡防营在剿匪时收编了不少义匪。如东北张作霖、广西陆荣廷等。
巡防营有一定的战斗力。人数众多。全国大约有40万。但是他们属于地方部队。建制分散。不易集中。
3.湘军、淮军等团练部队。这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属于主力部队。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时。却被日本打的溃不成军。而且核心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失势后。团练部队约等于0。
4.慈禧第一次整军练兵。
慈禧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她心中有数。所以甲午战争失败后。她提拔荣禄编练武卫军。
武卫军分成5部分。
中军。荣禄自己兼领。
前军。聂士成。甲午战争时打得不错。
左军。宋庆。
右军。袁世凯。新军。
后军。董祥福。甘肃部队。平回乱时出力甚多。
随后的三年里。武卫军蒸蒸日上。
慈禧心中高兴。在1900年。对八国联军亮剑!
结果。武卫军前军、中军、后军几乎全军覆没。左军重创。
只有右军保留下来了。这右军正是袁世凯。原来袁世凯带着右军去当山东巡抚了。
5.慈禧的第二次整军练兵。
对八国联军失败后。全国仅存的正规军只有袁世凯一支。荣禄生病了。很快就死了。
慈禧顺水推舟。任命袁世凯为北洋大臣。编练军队。名为北洋军。
袁世凯领命后。2年练成两镇。一镇大约1.25万人。有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
慈禧一看。袁世凯太能干了。不放心。于是提拔了满人铁良。选旗人练兵。名为京旗军。京旗军也练成一镇。1.25万人。
袁世凯也很聪明。他把练成的两镇北洋军上交慈禧。慈禧提拔旗人凤山掌管这两镇人马。凤山接管后。进行扩编。两镇变三镇。
袁世凯无事一身轻。把自己的老部下。就是原来的右军重新整理。成为一镇。又把原来当山东巡抚时的山东部队整理。成为一镇。
到1908年时。北洋六镇已经形成。铁良一镇。凤山三镇。袁世凯两镇。共7.5万人。
6.慈禧也很明白。那凤山带的三镇。分明是袁世凯练得。她又提拔满人良弼。编练禁卫军。良弼年轻有为。很快编练成型。禁卫军规模也是一镇。约1.25万人。
7.1908年。慈禧死了。袁世凯、铁良、凤山等人全部失势。要么回家。要么外放。
8.在北洋练兵的同时。各省地方上也没闲着。辛亥革命前练成新军总数近7万人。然而辛亥革命爆发后。地方新军全部站到了革命党一方。
总结:
1. 八旗23万户。不能战。大部分溃散逃跑改姓。当然也没人追查他们。散了就散了。
2.巡防营40万人。革命派和保皇派。一半对一半。自相抵消。
3.禁卫军1.25万人。属于保皇派。用于守皇宫。不能出征。
4.新军14万。地方新军近7万人全站到革命一方。北洋六镇7.5万人。除了第一镇京旗军为天然保皇派。其他五镇暗潮汹涌。极有可能倒向革命党。比如吴禄贞、蒋作宾等等。
一旦北洋五镇倒戈。后果不堪设想!其时凤山已死(半年在广州被同盟会刺杀)。庆亲王、摄政王等召回袁世凯。即考虑由他统领五镇。而清廷和平退位。
其他观点:
武昌起义的时候。袁世凯才52岁。却不得不赋闲在家。但形势的发展和各方面传来的消息。对袁世凯越来越有利。
前来巴结讨好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看重的不是袁世凯的为人。而是他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
事实上。朝廷除了北洋军。还有八旗军、武卫军、地方武装等等军队。
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在全国到底有多少军队呢?
据说清朝的军队总数不下百万。但大都是旧式军队。根本不能用来对付新军的起义。
朝廷真正有点战斗力的军队。就是已经训练10余年的北洋军。
前两年。袁世凯不声不响地躲避各种纷争。虽然罢官在家。但他仍然不甘于做一个田舍翁。还在通过各种途径。遥控着北洋军的去向。这些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的兵将。居然还在听从袁世凯的命令。
那么。清朝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
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
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对于当兵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没有涉及。
有人说他教育部下:“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不过是政敌的攻击。袁世凯可真的没这么干过。
小站新军主要是德国陆军的训练路数。要说精神方面的培养。一曲《皇帝练兵》歌。勉强可以算。但它强调的还是士兵们忠君爱国的精神。跟袁世凯个人的权威是没半点儿关系。
北洋军对袁世凯有感情。但仅限于他做大臣时。后来一旦复辟称帝。他就被一些北洋军骂作曹操。且北洋军直至袁世凯众叛亲离地死去。也没有完全姓袁。北洋军姓什么?
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里似乎一日了然。姓袁呀。谁不知道北洋军只知有袁世凯。不知有大清国。军营里供着袁世凯的长生牌位。还让军士们朝夕膜拜。
更没有人怀疑。北洋军只听袁世凯的。别人指挥不了。若不然。怎么辛亥武昌起义。朝廷调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前去镇压。就指挥不动呢?
朝廷后来重新启用袁世凯。北洋军一口气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镇。不错。北洋军作为在清廷的新政期间。袁世凯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掌控练兵处。领导军事改革。指导全国的新军编练和旧军改造。
后来。北洋军扩张为六镇。固然“小站练兵”的旧人是种子。但是在这期间。他在军官选任方面。也特别强调专业主义。尽量从各种新式军事学堂毕业生中找人才。
所谓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都是北洋武备学堂出身。留日和留德的军官学生他也曾经选用过。大批日本士官生都是在他当政时。顺利进入军界的。
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挑人只看跟他个人的关系。对他个人的忠诚。
说白了。在袁世凯逼迫清帝让位之前。作为清朝的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他对北洋军的掌控也不是“铁板一块”。所以清朝的一些王爷和摄政王载沣。才觉得可以利用袁世凯为朝廷效力。“以汉制汉”原本就是满清政府的传统手法。
不管是多尔衮。还是咸丰皇帝。他们都利用过吴三桂、曾国藩这样的人来镇压起义。
最后。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所以要用北洋军。就必须启用袁世凯。
北洋军确实是清朝政府的王牌军队。只有北洋军出马。才有可能遏制辛亥革命的扩大
其实。湖北新军的起义。非散兵游勇可比。连洪秀全、杨秀清的起义。也不能与之相比。以为这次起义。他们不抢不掠。而是志在天下。
他们有自己的新思想。有实现国家富强的抱负。是要做一番大事业。
对付这股新崛起的新军势力。朝廷采取的对策。必然是速战速决。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免在全国引起滔天的连锁反应。
那么。朝廷出兵。必然是以自己的北洋军为主力。当初带队的可能不是段祺瑞。就是冯国璋。
以北洋军的实力。以段、冯二人的军事才能。再集合朝廷的物资给养。打下湖北的新军。尽管要费些功夫。最后。朝廷取得胜利的结局。可能也没有多少悬念。
北洋军相对来说更加可靠。受新思潮影响不深。是朝廷还可以完全控制的新军力量
袁世凯整顿吏治、兴办教育。创办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的最大亮点还是他苦心经营的北洋军。
八国联军闹北京之时。朝廷的武卫军冰消瓦解。只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
慈禧太后终于认识到。要想使大清江山长存。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否则。除了挨打。还是挨打。于是下令全面整顿军队。袁世凯因此大权在握。进而借机扩充势力。
袁世凯的崛起。引起朝廷实战派贵族的不满。他们发起1907年政潮。事实上就是打压袁世凯的势力。据说北洋军将领张怀芝和段祺瑞。宁可统制不做。也不乐意继续干了。
等到袁世凯被罢免回家之后。北洋军很多军官就更加感觉到后人不如前人。还是在袁世凯手下做事比较爽快。
后来。崭露头角的士官生。比如吴禄贞、张绍曾等人。尽管身居高位。但都没能真正控制麾下的北洋军。
所以。到了辛亥革命时。他们想要带兵造反都搞不成。
北洋第三镇有个炮兵团的团长。他跟山西的革命军说好了。要拉一火车的第三镇官兵。进入革命军的伏击圈。但中途却被部下吴佩孚识破。此人反而被吴佩孚抓了起来。
自从辛丑事变以来。朝廷已经10余年没有正式大规模用兵了。北洋军又有很多军事专才。其实。朝廷里有很多大臣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来镇压起义
事实上。清朝完全可以彻底甩开袁世凯。没想到。摄政王载沣到底是不会识人。也不会用人。他执掌大权以来。用的全是庸人不说。这次武昌起义之后。他居然起用了冯国璋。来带北洋军镇压起义。
他防了半天袁世凯的人。最终还是没防住。冯国璋不仅是袁世凯的亲信。而且是铁杆儿的心腹大将。
只不过在袁世凯罢官这几年。冯国璋利用他一贯稳重和善于结交达官显贵的做派。加上当年曾经担任清朝皇族贵胄学堂的总办。在皇族里认识不少贵族子弟。而且他人缘也比较好。结果载沣居然就认定冯国璋是可以信任的将帅之才。
当年。袁世凯是朝廷的北洋大臣。又兼练兵大臣。袁自朝鲜回国后。就是因练兵。而赢得朝廷各方官员的极力称赞。
他曾经奏请改革清军的军制。拟定新军募集操练规则。还派王英楷、王士珍分赴全国各地。精选壮丁6000人。又选派武卫右军卒50名。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在保定设立督练公所。
后来。袁世凯还把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
每处设一位总办。派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冯国璋就是袁世凯的教练处总办。就是从这个时候。此人就与袁世凯打成一片了。
朝廷大臣们都怕武昌的叛乱。会起连锁反应。那桐也是十分担心:“湖南本来风潮就未平息。而且会匪接连闹事。湖广一乱。那四川、两广都受影响。事情可就更不可为了。”
“我的意思是。必须请袁世凯出山。只有北洋军还能够镇得住起义军。也只有他出山。北洋军才能调遣顺手。迅速出师”。
奕勖的意思大家都明白。除了袁世凯。北洋军别人未必能够指挥得动。徐世昌和那桐相视一笑说:“我们也附议。请摄政王尽快任命袁世凯主持军务”。
奕勖、那桐和徐世昌等人。立马去见载沣。载沣看罢武昌起义的相关电报。脸色苍白。他们的到来。正好可以商议此事。没想到他们竟是为袁世凯而来。
奕勖是首席领衔军机大臣。他也全力支持袁世凯。而且他手中还握了两镇兵权。为了安慰袁世凯。清廷补授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为农工部参议。
还有很多大臣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出师。比如端方这个人。就是比较看重北洋军和袁世凯的力量。
端方非常支持袁世凯入主朝廷中枢。他觉得只有袁世凯才能改变时局。如果袁世凯有意复出。他可以向朝廷举荐他。
据说袁世凯连连摇头。还说“你可别害我。我已经衰朽不堪用。何况现在事势纠纷难以收拾。我是决不愿舍弃初志。投身急流中”。
袁世凯都说局势难以收拾。使端方对前途更感渺茫。袁世凯有北洋军在手。倘若局势变乱。朝廷肯定还要倚重。所以他提议将长女许给袁世凯的五公子。袁世凯满口答应。
所谓投桃报李。端方是袁世凯在满人中很难得的朋友。当然很有必要进一步笼络。所以袁世凯也提议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端方的侄子。两人饭后一席谈。就决定了两对年轻人的婚姻大事。
说白了。不管是满族贵族。还是很多朝廷重臣。他们都寄希望于北洋军和袁世凯。在很大程度上。袁世凯已经成为北洋军的代名词。用北洋军就必须用袁世凯。成为那段时间清朝很多大臣的共识。
北洋军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和掌握的一支新式军队。
早年。清政府曾经派广西按察使。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名为“定武军”。
不久。袁世凯接办了“定武军”。他扩充编制。改名为“新建陆军”。效法欧美军制。用西方枪械装备。以洋操训练军队。还创办随营学堂。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在此期间。他还网罗门生。广结党羽。
1898年。改为“武卫右军”。后来。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后大加扩充。改称“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到1905年的时候。北洋军已经扩建成六镇。当时每镇1.2万余人。北洋军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式军队。开始转向近代化军队。
日、俄战争之后。清政府认识到扩练新军的紧迫性。采纳袁世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成立新军36镇。因财力不够。先在北洋成立6镇。
1904年以前。北洋军已经成立1、2、3镇。由王英楷、吴长纯、段祺瑞分任统制。后来又成立4、5、6镇。北洋6镇正式建成。全军发展到7万余人。
北洋军采用西方的军事制度和新式装备。又以封建宗法思想维持上下军官的关系。成为效忠于袁世凯的一支武装力量。辛亥革命后。袁依靠这支武装。窃夺了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袁世凯为了镇压起义。在1912至1913两年中。先后向帝国主义借款33笔。共4350万英镑。主要用于扩军备战。
在此期间。单袁世凯手下大将段芝贵等人。就各扩军25营。此外。还有雷震春在河南招募豫军6营。冯国璋在直隶招募1个混成旅。使北洋军人数和装备。远远超过南方革命党人所控制的军队。
辛亥革命结束后。中国当时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北洋军。非但一兵不裁。还得到了加强。
经过辛亥年的作战。使民初北洋军一些部队编制不足。通过这次裁兵淘汰了一批老弱兵士。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精壮士兵。袁世凯还从国外订购了大批军火。使北洋军在质量上得到提高。
随着全国各省的裁兵。北洋军人数虽未有很大的增加。但其占全国军队的比例却越来越大。
1915年底。当时全国军队有26个师35个旅约46万人。而北洋军。以及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军队居然就占了20个师。34个旅。约39万人。
事实上。除了西南等地外。北洋军队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综上所述。清朝的军队总数不下百万。但大都是旧式军队。根本不能用来对付新军的起义。
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
再则。北洋军确实是清朝政府的王牌军队。只有北洋军出马。才有可能遏制辛亥革命的扩大。
其实。北洋军相对来说更加可靠。受新思潮影响不深。是朝廷还可以完全控制的新军力量。
更重要的是。北洋军又有很多军事专才。其实。朝廷里有很多大臣。愿意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来镇压起义。所以朝廷才不得不用北洋军来对抗起义军。
当时的北洋军还处于发展壮大之中。辛亥革命时期。估计有7万余人。到1915就已经发展成为39万人的军队。短短三年时间。数量增长了5倍。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9539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北洋军,新军,北洋,朝廷,汉口,辛亥革命,巡防,军队,革命党,武昌
没想到大家都对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有多少军队,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当时北洋军有多少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手上其实是有兵的。并不是一定要靠北洋军才能镇压南方的起义军。事实上。仅凭北洋军的七万兵力。也不可能把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