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你好。这个问题由我来告诉你吧。如果要说全说透关于历法的事。那可以写一本书出来了。
我国历史上的日历。也称为历法。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农牧业时期就有了。无法考证第一部历法出自何人之手、源自何时何地。
从日历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日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大概从周代起。颁发、宣布日历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封建社会。只皇家才有权利发布日历。称为“告朔”(预告朔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古时候每一个新皇帝上台后都要重新更改年号。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朝廷从全国征募了20几个天文历算家。在京城制定日历。其中有邓平、落下闳、唐都、公孙卿、壶遂等。经过他们的讨论。制定了《太初历》。
这部历法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古代历法。其实参与制定这部历法的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司马迁(《史记》的作者)。不过由于在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司马迁的一些建议没有得到采用。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没有提到《太初历》。
因此。《太初历》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而是二十几个人根据以前的历法重新制定的。
《太初历》规定一个月(朔望月)的长度是29又81分之43天(29.530864天)。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加一个月。十九年中加七个闰月。按这种计算方式。每年12又19分之7个月。一年(回归年)是365又1539分之385天(365.2502天)。
年和月的长度是制历的两个基本数据。从《太初历》制定出的数据来看。虽然误差还很大。在对于几千年前的历法来说。其精准度已经非常高了。
《太初历》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实行。直到公元84年被后汉《四分历》代替为止。一共实行了188年。
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历法——《大衍历》
于是。唐玄宗命令一行法师(俗名张遂)制定新的历法。代替不准确的旧历法。张遂经过六年的时间制定出了新的历法——《大衍历》。
《大衍历》是我国历史上非常优秀的历法之一。其内容既继承了以前历法的成绩。同时又被后代历法所参照。具体内容包括:推算朔望的方法、推算二十四节气各天中午太阳下影长及白天黑夜长短、推算太阳运动、月亮运动、五大行星运动等。朔望月(历月)的长度为29.53059天;回归年长度为365.2444天。和今天的数据相比。非常精准。
我国古代日历的制订(发明)和具体情况
如前文所说。我国古代历法约有一百多种。如果将这些历法仔细研究加以比较。你会发
现。不论这些历法如何推陈出新。其本质不外乎三个类型: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阴历
月光出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张衡《灵宪》
意思是说。月光来自日光的照射。对着太阳时月亮就全发光。成为满月;月亮背着太阳时就不发光。看不见了。
阴历是古人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周期来制定的。也就是所谓的“朔望”。一个朔望月的自然长度为29.5306天(用小时来计算的话应该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但是这个数字太过于复杂。为了便于实际运用必须取整。但问题是取整之后又不能破坏朔望的自然规律。
如果要对29.5306这个数进行取整的话。显然只有29和30比较接近。但是不论取哪个数。都会无法与自然的朔望长度相对应。为了确保每一次的“朔”都能发生在每月初一。古代的历法家巧妙地采取了29与30交替使用的方法。解决了历月的长度问题。
于是。古代的历法家就将阴历的历年定为12个月。为了与回归年达到一致。把第三年十二月的29天改为30天。并把这一年称为闰年。
这就是阴历的历月长度和历年长度的由来。当然。也就是阴历的制订方式。它的基本周期是朔望月。是月亮变化的周期。反过来说。从阴历的日期就可以知道月相。比如:初一是朔(新月);十五、十六是望(满月);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等。
古人因此不但可以根据日期判断月相。也可以通过月相判断日期。
阳历
阳历是按照太阳的运动来制定的。它的基本周期是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的自然长度是365.2422天(365天5小时48分46秒)。如果将这个长度直接用于日历。那从第二年起。每年都会推迟5小时48分46秒。要不了几年。季节、节气的日期都将与现实差距很远。
阳历的历月长度:阳历的历月数与阴历一样。都是12。但是这种取法与阴历的朔望月没有什么关系。仅仅是沿用了阴历把一年分为12个等份的方法而已。前面已经讲过。阳历的历年长度已经定下来了。那就再玩儿一次数字游戏。想办法让它符合12个等份就行。虽然复杂。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历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30天;唯独二月份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这种看似杂乱无章的排列。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阳历历月长度问题而玩儿的“数字游戏”。
另外。大家可能发现一个问题。阴历以朔望月为原则。因此有“月首”(初一)。这是月亮的运行规律。不可能人为更改。那么以回归年为原则的阳历有没有“年首”呢?是定死的吗?回答是没有。原因在于: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圈接着一圈。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从哪里开始计算都是一样的。在古代。历法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比较通行的办法是:选取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后的10天作为元旦(一月一日)。当然。这不是必须。只是古代的一个习惯而已。
阴阳合历
看过了上面阴历和阳历的制定方式。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实际上古时候几乎所有的历法都属于阴阳合历。
所不同的是。阴历先以月亮定历月长度。再根据这个长度去合回归年的长度;阳历则是先定历年的长度。再根据这个长度去合历月的长度。
关于日历的其他情况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夏历”、“农历”等字眼。夏历这个名称很有可能源自夏朝所用的历法。随着朝代更替。夏历两个字并不是真的指夏朝的历法。而是对历法的一种代称。
农历。并不等同于阴历。原因或许是我们自古就是农业国家。历法与农业生产相关。久而久之便有了农历的说法。
以上是我的回答。总的来说。如果对某种历法感兴趣。你只需要知道它制定历月的长度和历年的长度原则。以及通过什么方法来协调历月与历年的长度问题使其达到一致。就可以了解它的具体情况了。
其他观点:
历日乃神农所对。甲子是大挠之作。
其他观点:
三千多年前。当时中国在商朝第十三任国君祖乙的统治下。
某一年的某一天在某座山上。有一名叫万年的樵夫在砍柴。砍累了以后坐在树下休息。他眼望着树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将节令定的更准的事。不知不觉大半个时辰过去了。他发展地上的树影已悄悄的移动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就设计了“日冕仪”。但是“日冕仪”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阴雨天就不能用了。
有这么一天。万年在泉水边喝水。看见崖上的水很有节奏的在滴。这又一次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家后就做了一个五层漏斗。利用漏水的方法计时。
万年想搞清楚日月运行的规矩。于是就拿着自己的成果去见了当代国君祖乙。得到了祖乙的认可。并十二派童子帮他。从此他就开始潜心研究。
他经过细心观察。得出: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有一次。万年去汇报研究成果说:现在申星追上百星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祖乙定个节日!祖乙说。春为岁为。于是定名为春节。
又经历了数十个寒暑。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于完成。这时万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祖乙很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这就是我们现在沿用至今的日历的由来。又叫阴历、旧历、黄历等。
我国在出图的甲骨文中发展。早在四千年前的殷朝就已经有相当水平的历法了。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9436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历法,太初,阴历,长度,朔望,阳历,回归年,万年,月亮,日历
没想到大家都对谁能告诉我,历史上日历是谁发明的?具体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你好。这个问题由我来告诉你吧。如果要说全说透关于历法的事。那可以写一本书出来了。我国历史上的日历。也称为历法。自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