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周礼》-管制礼法汇粹、名物典章之全书
《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一。为周代职官礼法、物名制度汇编。中国古代社会所设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其职权划分、官职职能等。就是由周礼模式脱胎出来的。名物制度也多源于周礼。
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 秋官司寇 冬官考工记
《周礼》
中国周代后期根据周王朝系统曾有过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设官分职的书。汉代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全书6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6官: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63;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有属官78;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属官70;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项。有属官69;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有属官66;冬官司空。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这一部分在汉代发现时已缺。当时取《考工记》抵充。有属官30。旧时常约言共有官360。实为376。每一官职皆有不少属员。合计数万人。《周礼》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目的在于富国强兵。组织民户。广征贡赋。充实府库。为治理统一的大国提供设计蓝图。这部书原是先秦旧籍。郑玄以为该书“乃周公致太平之迹”。遂被认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于世。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42卷。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周礼注疏》。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其他观点:
“《周礼》都讲什么。孔子对《周礼》为什么这么推崇?”
不好意思。需要澄清一下。孔子推崇的“周礼”。不带书名号。就是说。他推崇的。是“西周的礼制”。而不是流传至今的那本《周礼》。
这从现代版的《史记.孔子世家》便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诗经》《尚书》加书名号。“礼”“乐”则不加。现代学者如此“句读”。一定有其道理——在孔子那时候。《诗》《书》有其“经书”。而“礼”“乐”没有。就是说。《周礼》不可能是孔子之前的著作。
还可以作为证明的是。《周礼》这部书。先秦时。并不见引证于诸子典籍。
尽管有人说。《周礼》为周公所作。但更多的人赞成。这部书成书于汉代。
当然。其中记录了周代的“官制”。《周礼》。被认为是由春秋时期逐渐成书的《周官》而来。
《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部分。对周代官职设置、职数、职责、权限等等。讲的非常细致。后来。《冬官》部分佚失。有人将《考工记》加了进去。
《周礼》。记录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考工记》讲的基本是工匠。亦十分精彩。
唐代。《周礼》始被立于官学。为《九经》之一。至开成年间。《九经》扩为《十二经》。宋代。又加《孟子》。遂成儒学《十三经》。
孔子推崇的不是《周礼》。是不是《礼记》呢?
也不是。
《礼记》。成书于西汉。戴德编《礼记》。收文八十五篇。亦称《大戴礼》或《大戴记》;他的从兄之子戴圣。删减为四十九篇。称《小戴礼》或《小戴记》。
《礼记》。也记载了先秦很多珍贵史料。但为后编之书当无问题。
最重要的证据。就是班固的《汉书》一个字也没提到过《大戴礼》和《小戴礼》。《汉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将先秦包括西汉几乎所有能搜罗到的古籍。哪怕是残篇。全部收入其中。关于“礼”。《汉书》收录了十三篇。是不同传承学派对《士礼》的阐述——那个时候。“经学”讲传承。不同派别。解读就很可能不同。比如《论语》。即有《鲁论》和《齐论》之区别。
这说明。早《汉书》作者班固约百年的大小戴。他们的著作。尚属于《士礼》的“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或许与“经学”同时向下传承。但并没有独立出来。也未成为“经学”。
西汉。已将《士礼》立为学官。是“五经博士”之一。共有三家学说得到汉朝廷的认可。这里面。不包括《礼记》。
孔子推崇的“周礼”。有没有那部书有所记载?
有。
这就是从东晋被称为《仪礼》的那一部儒学著作。
《仪礼》。在汉代偶尔被称作《礼记》。但更多的。就是前面说到的《士礼》。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说——
“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
这是说。现在很多儒生常说到《礼经》。而鲁郡人高堂生的见解最接近本义。孔子在世的时候。关于“礼”的经书已经很不完备了。到了秦始皇焚书。各种书籍散失更多。现在。只有《士礼》尚存。高堂生能够讲解。
《仪礼》的前身是《士礼》。《仪礼》共十七篇。实际上。第十三篇是第十二篇的下篇;第十七篇是第十六篇的下篇。
这样。《仪礼》中。记载的“西周礼制”共十五种。具体篇目附后。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其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有两个重要的制度支撑——一是分封制;二是周密严格、等级森严的礼制。
因此。“西周礼制”不可能仅仅是《仪礼》中保留下来的十五种。
《礼记》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这不一定就是准确数字。但“礼”数很多是肯定的。
前面说到。《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许多学者赞成。孔子教授“周礼”的课本。就是《士礼》或称《仪礼》的初本。
但是第一。当年孔子的教材一定比现在的《仪礼》内容多很多;第二。孔子教材中的“仪礼”一定很细密繁琐。《史记.孔子世家》载。晏婴批评孔子说:“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西周礼制”。本就等级分明、内容繁琐。比如。天子六驾。只有周天子可以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天子、诸侯、大夫的城池大小有明确的规定;宴会用什么餐具、上什么菜、表演什么歌舞。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规定;葬礼规模大小、丧服怎么穿、举行哪些仪式。天子、诸侯、大夫等等也有不同规格。
等等等等。
孔子很可能把原来就很繁琐的“周礼”。搞得更复杂了。
孔子为何推崇“周礼”?
因为。“礼制”。是西周施行统治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衰微。诸侯壮大。“西周礼制”已经礼崩乐坏了。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克己复礼”。恢复、强大西周的政治制度。所以。他必然就从“礼”入手了。
《论语》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仅“礼”字。就说到了七十二次。还不包括没用这个字但说的是“礼”的内容和事情。
他在《论语.八佾》中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了夏商两代。有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礼制。”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对鲁国正卿季孙氏用周天子才能用的六十四人的舞蹈表演。很是愤愤然。他说。如果这样的事情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也是在《论语.八佾》中。他还说。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都在自家庙堂里以《雍》祭祀。这是天子主祭、诸侯助祭才能用的。你们怎么配的上!
不过。“形势比人强”。时代总要进步。孔子的“克己复礼”理想比较难于实现。
于是。他很感慨。在《论语.公冶长》中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的主张不能实现。大概要乘着木排漂流海外了。
附:
《仪礼》篇目——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第十七。
其他观点:
公元前388年。流亡十二年之久的西方大哲柏拉图。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国雅典。然而此时的雅典早已物是人非。辉煌不再。他怀着对政治的深深失望。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并在那里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理想国》。书中借由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由哲学王所统治的完美城邦。
无独有偶。几乎就在同时。在遥远东方的黄河流域。同样诞生了一部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经典——《周礼》。只不过它命运不济。长久默默无闻。直到两百余年之后。才真正为世所知。
《周礼》。一部东方人的《理想国》
《周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周礼》旧题《周官》。全书完整记载理想中的王朝职官制度。结构体大思精。内容宏纤毕贯。读罢每每令人浩叹。但此书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问题。却是聚讼不决、莫衷一是的著名学术公案。至今不能定于一说。堪称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部奇书。
《周礼》是我国经典古籍十三经之一。为三礼之首。其相关的学术问题历来备受学者争议。可以说是一部通过官制体系展示治国理想的皇皇大典。体例独特。结构奇巧。体大思精。宏纤毕贯。堪称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作。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中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
周礼文化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周礼文化?周礼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礼、孝、和”为伦理观念。以“民”为立国之本。以“法”为治国之根。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古代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保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
周礼文化是一套上行下效的治国之道。一方面要求统治者明德尚礼、廉洁守法。采用儒法兼容、德主刑辅的执政方针。通过勤政与科学管理让百姓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要求国人尊礼仪、重道义、守规矩、讲诚信、知廉耻、崇孝道。维持君臣、父子、妇道等生活规则。
有专家说。《周礼》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宪法;《周礼》是周公订的。周朝后代的子孙。如果完全根据这个法去做的话。不会亡国。制度太完美了。
周礼文化主要有如下核心内涵:
1、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从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周的先祖数代都有很好的德行和政声。他们发展农业。教民稼穑。改进技术。弘扬周礼。倡导德政。推进教化。以至于天下归心。周人的兴起、周朝的建立及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2、忠诚无私的高洁品质
3、以人为本的社会准则
提出了“安民、息民、康民、保民、裕民”。“敬德保民”的天人合一宇宙观。这些思想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源头所在。
4、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
5、礼让为先的道德风范。
《周礼》中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
吉礼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祭天子宗庙、祭先代帝王、祀孔子等。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凶礼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等。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
军礼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以及《开元礼》的告太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等。
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见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此外。内个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笄礼、宴飨、乡饮酒等。有时特指婚礼。
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
孔子为何最推崇周礼
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1、西周之礼足
在孔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周礼较夏、殷之礼都要完备。他曾说过:“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春秋晚期时。杞、宋之国都只分别保存了部分夏、殷之礼。要寻找夏、殷之礼的结合。寻礼之完备处。孔子看到了周礼。所以他又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2、周礼创始地影响
在鲁国。作为宋国移民的孔子推崇周礼。也与其所处的现实国度有关。鲁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分封地。而周公又是周礼法制的创立者。孔子从小出生在鲁国。深受鲁国周礼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推崇周礼。
春秋晚期。诸侯先后争霸。原有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社会处于大变革中。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有的卿大夫代诸侯执政。有的士代诸侯执政。更有甚者家臣执行国令。各种僭越之礼纷纷上演。如孔子提到了鲁国大夫季孙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僭越之举。要知道八佾舞是天子才可享有的。作为一个大夫原只能配四佾舞。可见。当时社会秩序之混乱。引起了孔子强烈的不满。
加之。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给社会道德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义利冲突迫使思想者重审或提出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之思想。孔子想要以仁爱以去贪止暴。周礼中的“敬德保民”与孔子思想不谋而合。故而尤重周礼。
4、孔子出身
孔子为其母与父野合而生。在家排行老二。无法继承父亲士之贵族地位。更不能得知其父死死后所藏之地。孔子为完成母亲的遗愿。将母与父合葬。有一段时间耿耿于怀。惟周礼中的葬礼才可表达其为父与母尽哀之名正言顺。
我们拥有文化自信了吗
今天西方已经感受到很大的冲击。遭遇到很大的困难。他们现在在思惟、在研究中国的东西。美国几乎每一个大学都有汉学中心。他们认真在研究中国古老传统的东西、研究印度古老的东西。希望在这里面找到一些。可以挽救现在社会的这些理论、原则。
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我们的文化应当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兼取西方文化之长处的新时代文化。
参考文献:
思無。孔子推崇周礼的背后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7843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周礼,孔子,诸侯,礼制,西周,礼记,礼仪,天子,论语,文化
没想到大家都对《周礼》都讲什么,孔子对《周礼》为什么这么推崇?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周礼》-管制礼法汇粹、名物典章之全书《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