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沁园春•雪》时作者的心境是怎么样的?
首发

写《沁园春•雪》时作者的心境是怎么样的?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行军作战。终于成功抵达了位于陕北的吴起镇。标志着长征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到了1936年10月9日。随着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终于落下了历史性的帷幕。

虽然长征胜利了。但革命还远未成功。党和军队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名义上。我们占据着“陕北地区”。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地盘只有保安、安塞和瓦窑堡这三个镇的范围。面积狭小而且经济落后。

显而易见。仅靠这片地域想要养活如此规模的红军是不现实的。因此。重新开辟苏区或者扩大现有苏区就成为当时的目标。而且是唯一目标。

在这个时间节点。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已经无以复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凸显了出来。对此。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固执地坚持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继续调集重兵“围剿”红军。

陕北地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其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就是杨虎城及其所统帅的十七路军。而且。丢失东北的张学良也重新复出。奉调率领20万东北军前往此地“剿匪”。除此以外。井岳秀和高桂滋等地方军阀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很明显。他们都在严密提防红军南下。严密提防蒋系的中央军入陕。

在此背景下。党和军队内部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

一部分同志认为。今后应该向西北方向进军。这样既能避开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队。而且还能获得苏联方面的鼎力支持;一部分同志认为。今后应该向东北方向进军。这样可以脱离贫瘠的陕北地区。可以进入相对富庶的晋北地区;还有一部分同志认为。今后应该向汉中地区进军。或许还能通过河南、安徽和湖北等地回到江西。成功实现“二次长征”。

1935年12月。为了在内部统一思想。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的瓦窑堡临时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局势。毛主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动、团结、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的一切力量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赢得了与会同志们的一致认同。

瓦窑堡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的国内外形势。讨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而且。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最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既然已经确定日本军国主义是我们的最大敌人。那向西进军和向南进军的方案都已经被排除在外。于是。红军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东渡黄河。只能是通过“东征”山西进入华北地区。

向来都异常狡猾的“山西王”阎锡山。一直密切关注着局势。自然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为了阻挡红军东征。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他动员全省军民进行“坚壁清野”。摆出一副硬杠到底的姿态。

政治上。阎锡山提出“思想防共。民众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的口号。还四处扬言“钢铁三晋。人过要留钱。鸟过要脱毛”。经济上。阎锡山减免黄河东岸的地方债务。积极塑造出一副“亲民爱民”的假象。

除了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阎锡山更是在军事上进行了积极的部署和准备。首先。他调集了4个旅沿河布防。还修筑了大量的高碉和暗堡作为第一道防线。其次。他还主动出击。安排5个旅相继进入吴堡、葭县和神木等地驻防。从北面牵制红军主力。最后。将18个旅的主力部队布防于太原、大同、临汾、长治和汾阳等地。随时准备利用便利的交通线进行机动作战。

1936年1月19日。中央发布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命令红1军团、红15军团。红28军和红30军总计1.3万多人迅速集结。同时。任命彭德怀担任司令员。任命叶剑英担任参谋长。任命杨尚昆担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同志还自荐担任了政委。积极开始准备渡黄河东征。

1936年2月。就在部队东渡黄河前。毛主席亲身领略了北国的雪景和绵延的山河。激发出了自己无限的爱国热情和创作灵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不过。由于战事即将开始。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首诗词的诞生。

红军渡河东征持续了75天的时间。转战山西省的50多个县。共歼灭了国民党的7个团。缴获了枪支4千多支和大炮20多门。其余各类弹药更是不计其数。而且。在华北境内宣传了自己的抗日路线和爱国主张。极大地增强了党和军队的威望。

受此影响。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爱国将军也深受感召。1936年12月12日。他们为了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发动了西安事变并且积极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城外的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入城搜查。遭到国民政府的严正拒绝。随即。他们悍然向中国守军猛烈开火。遭到第29军的奋力回击。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上下都热切渴望和平。只有蒋介石依然还在图谋独裁和专制。为了戳穿他“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亲自飞抵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从而开启了“重庆谈判”的大门。

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广泛会见各界人士。积极宣传我党的各项主张。9月6日。他赶赴沙坪坝津南村去拜访著名诗人柳亚子。后又邀请对方到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促膝长谈。

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在返回延安前夕。以“诗人对诗人”的身份将创作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赠送给柳亚子留念。见到这首诗词。作为诗人的柳亚子拍案叫绝——“叹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作。 髙如苏辛犹未能抗耳”。

1945年10月25日。柳亚子与尹瘦石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了一场“柳诗尹画联展”。期间。他把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手迹拿出来公开展示。立即就引起了文化界人士的惊叹。

柳亚子将《沁园春·雪》的原词誊抄一份。请求《新华日报》可以公开刊登。遭到了毛主席的婉言谢绝。但是。重庆的《新民报》却紧追不放。于11月14日以《毛词·沁园春》为题进行了首次发表。还留下了一段编者按:

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随着《沁园春·雪》的公开发表。立即轰动了整个山城重庆。成为战后中国文坛难得的盛况。许多人都惊呼。长久以来被蒋介石污蔑为“匪首”、“山大王”和“土包子”的毛泽东。原来是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

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内心也是十分钦佩。但嘴上却强硬地“不以为然”。还询问自己的“文胆”陈布雷如何评价?陈布雷倒是非常坦诚。他这样回答: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精品!

为了“出口恶气”。国民党宣传部将《新民报》的负责人找去训斥。 还安排《中央日报》等媒体连续刊登出“围攻”《沁园春·雪》的文章。此时。已经回到延安的毛泽东也注意到了这场“论战”。在给黄齐生的信中这样提到:

若飞寄来报载诸件。附上一阅。 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

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虽然已经返回了延安。但他的一首诗词却永远留在了重庆。留在了中国。至今仍然余音绕梁。最后。我们一同拜读伟人的这首《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其他观点:

我是热爱文学的雪忆柔。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这是1945年诗人柳亚子在读过《沁园春·雪》以后。对主席诗词的高度赞赏。

毛主席在创作《沁园春·雪》的那时那刻的心境我们无从知晓。但是结合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以及词意。我们大抵可以猜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接下来。我将从它的创作背景、词义分析、作者风格三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1934年10月到1935年的10月。中央红军在整整一年世间内。走过了终年积雪的雪山。越过人迹罕至的草地。连续行军两万五千里。最终胜利地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5年11月起。中央红军又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的三次“围剿”。这一系列的胜利。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此时正是中央红军刚刚完成渡河东征。准备出师抗日之时。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当时借住在老乡家中的毛主席。在雪后的深夜。望着白雪皑皑下的秦晋高原。一时间感慨颇深。便填写了这首旷古之词。

《沁园春·雪》是一首咏雪词。也是所谓的“咏物词”。然而。主席所咏颂的雪却不是一般的雪。它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雪。是红军结束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征。一连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围剿”之后。在秦晋高原所见所感的雪。

伟大诗人、革命导师眼中的雪。被融入了作者的理想、抱负。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雪便格外的与众不同且富有深意。

主席笔下的雪有了自己的性格:起句的一个“北国”与二、三句紧密相承。“千里”“万里”显得如此辽阔。这是冰雪之广。“冰封”“雪飘”又极尽寒冬之凛冽。这是冰雪之寒。

“望长城”以后的七句。细化了“北国风光”的独特之美。以“银蛇”“蜡像”的巧妙比拟。令这起伏的山峦与丘陵也似乎活了起来。将“舞”和“驰”两个动词生动地融入到诗人的想象中。这手法若非高手也是万万办不到的。

“须晴日”将现实和虚幻结合。红日白雪的相互映衬。让读者仿佛也看到了一幅瑰丽景象。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诗词如此酣畅。果然是“江山如此多娇”。英雄们自然为之折腰倾倒。两句无缝衔接。实在妙哉。

“惜秦皇汉武”以下七句。逐一列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代表。就笔论势。一起呵成。

列举古人不过是为了下文作势。“俱往矣”似大手一挥。扫清万古、看透今朝。突出主题。转而是对新时代的大力赞扬。是对人民的热情歌颂。是对革命前途的无限乐观。是对祖国未来的殷切期盼。

如此看来。《沁园春·雪》又岂是一首简单的咏雪词?无论拿出哪一句。都足以叩响人心。神韵隽永、意味深长。这是何等心胸?又是何等手笔!

《沁园春·雪》的表象含义正如词中所叙。当它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相结合。也使得这首磅礴大气的佳作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自古咏雪诗众多。韩愈的的一句“白雪却嫌春色晚”写出了春雪的俏皮。贾岛的“倚杖望晴雪”写出了冬雪的宁静。苏轼的《江城子》是雪中送客。范成大的《雪中送炭与龚养正》是雪中情谊。与雪相关的诗词如此之多。最大气的总归是主席的这一首《沁园春·雪》。

毛主席曾说:“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

是啊。我们不难在主席的诗作中看出这一点。他的诗作具有艺术性更具有人民性。他将艺术和生活结合。为人民而歌。

当然。主席的这一首《沁园春·雪》极富创造性。称得上是千古独步了。

驰骋想象。创造意境。是主席诗作的主要特色。

豪情满怀、寓情于景。是主席诗作的主要风格。

气大声闳、志高意远。便是主席诗作的深刻影响。

当我们将所有因素结合。便能品出主席创作《沁园春·雪》时的心境了。我是雪忆柔。一个喜欢在书海和光影世界感知世间美好的文学爱好者。感谢您关注。

其他观点: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当时正是红军渡河东征。出师抗日期间。1945年秋。毛主席在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柳亚子先生索句。毛主席手书此词赠之。

这是一首咏雪的词。但所咏之雪。不是一般的雪。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雪。是结束了空前壮举的长征。一连粉碎了蒋介石国民党的三次围剿。正要挥师东征抗日之际。在中国北方秦晋高原所见所感的雪。雪的形貌。雪的神态。雪的气魄。熔铸为诗的形象。且已融入到了诗人的胸怀。诗人的抱负和诗人的理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创作这首词时。已看到了蒋家王朝及国民党反动派必将灭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必将最后走向胜利。面对北国雪原。面时祖国的大好河山。伟人心潮澎湃:赞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评论中国历史。\”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歌颂祖国的今天与未来。真正掌握中国命运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诗述怀言志。理壮情浓。意气风发。大气磅礴。其胸襟之浩阔。扫空万古;其意境之高远。横绝六合。久矣脍炙人口。允为古今绝唱。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我想在家开一个彩妆实体店,大家觉得可行?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老板分享为你解答:首先你要了解开实体店的几个痛点:1、[&h...

麒麟和龙是什么关系?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在神话故事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镇守四方。而麒麟则居[&...

宋仁宗是不是真的名符其实?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答:我认为是!客观地评价宋仁宗。说他是位仁慈的君主一点也[&...

《刺激战场》已“永久”下架,更新为《和平精英》,玩家免费玩了一年体验服?如何评价?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并不且在当晚停机维护的时候。正在游戏的玩家。突然被中断游[&...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09:51:57

    沁园春,红军,陕北,毛主席,重庆,诗人,这是,主席,瓦窑,蒋介石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09:51:57

    没想到大家都对写《沁园春•雪》时作者的心境是怎么样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09:51:57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行军作战。终于成功抵达了位于陕北的吴起镇。标志着长征取得了阶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