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你认为立嫡以“长”好,还是以“贤”好?为什么?
首发

在古代中国,你认为立嫡以“长”好,还是以“贤”好?为什么?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中国人千百年的政治伦理都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但是为什么儒家默认的皇权法定继承人是「嫡长子」呢?

虽然历史上非嫡长子继承皇位的案例很多。但起码对中国古代的皇权来说。嫡长子是名正言顺的。这是中国古代「礼制」所规定的。「礼制」就好比今天的「宪法」。

所以。「立嫡以长不以贤」是有「宪法」一般的「法理权威」的。

因此结论很简单。对中国古人来说。他们是倾向于「立长」的!难道古人不知道庸人当政的坏处?当然知道。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呢?因为这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

「嫡长子」的优点是非常容易判断。从娘肚子里一出生就基本确定了。举国上下都可以预期。能够实现权力的稳定交接。理论上是没有办法钻空子的。

可是「贤」这个标准。就是个人言人殊。那么。就会带来纷争。一个国家最高权力交接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极容易出现手足相残的「夺嫡大战」。会给国家造成巨大动荡。

「长」和「贤」如果是两全当然是最好的。但是。一般情况下。是很难遇两全其美的。那么。你就必须要做出一个取舍。

古人根据政治实践认为:一个平庸皇帝之害是小于争夺皇位引发的国家动荡之害。因为平庸皇帝。可以用选拔能干的官僚集团进行辅佐来弥补。

所以。从西周开始。古人就设立了「嫡长子制」。因此。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嫡长子」的目的就不是为了选贤。而是为了「息争」。

用今天的话说:「嫡长子继承制」在程序合法性最容易诉诸操作。而「选贤」则有可能产生很大的程序漏洞。

其实所谓的「民主投票」。其实也并不能一定能选贤。特普朗、小布什就是选票选出来的庸主。

「民主投票」跟「嫡长子」一样。程序上容易操作而已。今天美国创立的「民主教」及其信徒。将其视为唯一合法的手段就显得非常可笑。

其他观点: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在选择储君的时候都信奉立嫡立长的原则。很少有例外。个别朝代选择了立贤而非立嫡立长。结果就是兄弟隔阂、彼此猜忌、骨肉相残、朝纲不稳。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真的只有选择立嫡立长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吗?也许不绝对。但大多数情况下一定是这样。下面我们来分享几个典型历史传承问题。

①秦朝秦始皇嬴政传位:扶苏与胡亥

◆先来看看秦朝。当时的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历史上对扶苏的评价是刚毅勇武。待人仁爱。有政治远见;而且当时的扶苏虽然和秦始皇政见不同且因多次劝谏始皇帝对大臣的杀罚而不被嬴政所喜。但公元前210年。嬴政在巡视途中病逝的时候却依然下旨让扶苏继位。如果没有后来赵高、李斯等人的矫诏并扶持始皇帝十八子胡亥登基。那么可能就没有后世的陈胜吴广起义。甚至之后的历史进程一定会是另一个走向;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可我们也由此得见扶苏继位与胡亥继位的影响。

▲公子扶苏

②隋朝隋文帝杨坚传位:杨勇与杨广

◆这里主要说说有代表性的隋唐吧。我们都知道。隋文帝晚年对几个儿子很是头疼。他先是软禁了三子秦王杨俊。后又在开皇二十年废了太子杨勇。并将长子加太子的杨勇贬为庶人。两年之后将四子蜀王杨秀也贬为庶人。最终立杨广为太子。后来隋文帝病危的时候突然醒悟要改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并下旨召回杨勇。但杨广得知消息后赶走了隋文帝身边的侍从并召回使者。最终以非正常手段取得了皇位并登基。是为隋炀帝。后来由于杨广的横征暴敛和劳民伤财。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③唐朝唐高祖李渊传位:李建成与李世民

◆唐朝初年的事情也许大家都比较熟悉。本来唐高祖李渊一直认定的储君是长子李建成。并且很早就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但无奈秦王李世民雄才大略且手底下谋臣良将众多。最关键的是当时大唐的天下大多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个时候作为功高盖世的秦王肯定不满足屈居于大哥手下当个王爷。所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全家并逼迫高祖李渊禅位于自己。从此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

④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传位:朱标与朱棣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是明朝。朱元璋建立大明的第一时间就把当时的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并悉心教导。再加上朱标那温良恭俭让的个性和在诸多文臣武将中的威望。假如朱标顺利继位那么一定没有朱棣什么事儿。而且要是大哥朱标当了皇帝朱棣一定没有造反的心思。他会安安稳稳的当自己的藩王。当然。作为一代枭雄。取朱标而代之的心思朱棣不敢说没有但一定不会付诸行动。原因很简单。人心!道义!舆论!他哪个都不沾边。后来朱标英年早逝。换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个他不服啊。凭什么自己这个当儿子的燕王如此的英明神武。皇帝老爹看不见非要把皇位传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不服气的结果就是造反。之后靖难之役结束。朱棣上位。

⑤清朝清圣祖玄烨传位:九子夺嫡

◆最后说一说康熙的九子夺嫡吧。作为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也许是吸取了前朝的诸多教训加上满族自己的传统。这个时候的皇位传承一直信奉的是立贤而不立长。努尔哈赤传位皇太极而非长子褚英或者次子代善。后来皇太极第九子顺治帝传位康熙。这个康熙是顺治第三子。也非长子。再到后来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基本上满清一朝没有皇长子继位的事例。这其中最为严重且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康熙的皇位传承。一开始康熙源于对皇后赫舍里的深厚感情。立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而且长达三十多年。在胤礽被废之前。当时康熙的其他几个儿子虽然也如狼似虎并无平庸之辈。但却死心塌地的奉胤礽为未来的储君且无二心。包括后来的四子胤禛等皆依附于太子。但后来当康熙一废太子之后这几位可就心思开始不安稳了。原因和明朝的燕王朱棣有些像。就是不服啊。感觉有了盼头。总觉得自己也有胜出的希望。这之后就是各种为了皇位的算计倾轧、骨肉相残。闹的皇室腥风血雨没有一点儿温情。

▲康熙:九子夺嫡

聪明的您一定想到了什么?那就是任何时候。假如接班人是最开始就定好的。而且是根据传统规则确立的人选。那么底下人一般没有二心。只能怨自己生不逢时;但当继承人不确定且没有一定规则的时候。只要有继承资格的都会蠢蠢欲动。起那僭越之心。为什么啊?反正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既然不一定非长子嫡子不立。那么所有人就都认为自己有机会。有机会就会竞争。竞争就会有代价。

所以您觉得是立嫡立长好呢还是立贤好呢?欢迎留言探讨。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有助于厘清和梳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统计数据发现。自秦之后。中国古代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帝位的不足40%。其他的都是非嫡长子继承皇位。

更进一步。通过研究发现。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衍生物。但秦之后。中国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法了。所以。秦之后。只有儒家坚持得嫡长子继承观念。而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度。

实际上。自秦之后。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主要以“贤”为主。“贤”的标准带有主观评价性。缺乏客观标准。容易引起争端。但政治权力就在于制衡。时常的斗争才会使得政治更有活力。历朝历代。立储之争。是最为精彩、最容易清洗权力格局的斗争。

因此。不管好坏与否。政治斗争是人类的本性。以“贤”选任继承人给予政治斗争极大的发挥空间。成为秦及以后历代的主流。

一、为什么说秦之后。就不存在所谓的“嫡长继承制”了?

古代比较完善的嫡长继承制。起源于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确立了宗子至上地位。即嫡长子地位。嫡长子是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周天子由嫡长子世袭继承。他是姬姓宗族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是姬姓宗族的小宗。在诸侯国内。也是根据嫡长子世袭的原则。由嫡长子继承父位为下一代诸侯。他在封国内被奉为“大宗”。他的诸弟被分封为卿大夫。是为“小宗”。

2.建立了严格的嫡妾制度。嫡妾制度是宗法制度中最关键的一环。只有妻分嫡妾。才能子分嫡庶;有了子分嫡庶。才能演绎出一整套的分封宗法制度。

3.它是“家国同构”的一种制度。周的统治结构从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到平民。这些阶层都是属于同一个祖先。他们都是周部落后代。周部落分等级。等级不一样。享受的权力也不一样。同样。他们在分享政治权力上也具有严格的等级。他们的这种结构贯穿于部落和每一个小家庭。因此称之为“家国同构”。

但进入春秋战国后。由于铁器和耕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地主社会演化。新型的地主阶级开垦土地。招揽奴隶。导致井田制度被破坏。宗法组织趋于崩溃。“宗统”的权力也越来越小。这个时候。社会结构有如下几个特点:

1.无论是王室还是贵族。嫡长子并不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王室中。“君统”大于“宗统”。而往下看。贵族之中。嫡长子也并非地位高。比如。孟尝君就是靖郭君贱妾所生之子。但由于才能、品格卓越。而被立为继承人。

2.嫡妾制度松动。嫡妻可被废。妾也可成为嫡妻。前文说过。嫡妾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关键。如果嫡妾不严格。那么所谓的嫡长子就缺乏“嫡”的支撑。而秦汉之后。皇帝拥有废后的权力。比如。汉武帝废阿娇立地位低下的卫子夫为后。那自然卫子夫的儿子就成为了“嫡”。原皇后子嗣就失去了“嫡”的地位。

3.宗法制度下的“家国同构”被废除。在周朝家国同体之下。除主君之外的家庭成员。拥有相当大的政治权力。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君权集中于皇帝一人。宗时被搁置起来。不允许参与政治掌握实权。

所以。秦汉后。国家体制为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政。国家权力从部落宗族集中到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体系。继承人也不再由宗法制度规定。而由君主与朝臣在博弈之间确定。

这一阶段。由于皇后能由皇帝任行废立。所谓的“嫡”也就不存在了。而皇权的至高无上。决定了皇帝在继承人上的主动权。往往帝国的继承人就是由皇帝好恶。外加与朝臣的不断博弈中选定。这种情况。实际上也就是选“贤”。

二、历代王朝继承人的统计:仅仅40%左右的帝位是所谓“嫡长子”继承

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礼崩乐坏”。战争不断,嫡长子继承制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施行。各诸候国采取了不同的王位继承方式。如。鲁国实行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继承方式。楚国则是一种选立太子的继承制度。赵国立储时。则往往惟君主意志是从。以致出现君位之争。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而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的即位都不是依嫡长子继承制。

西汉。210年间共11位皇帝。据《汉书》帝纪统计。除高帝为创业之主。平帝为王莽傀儡外。惠、景、元、成帝皆以嫡长子继承皇位。文、宣、哀三帝为外藩入继大统。武、昭二帝则是因嫡长子被废而得继位。

东汉。195年间共有12位皇帝。根据《后汉书》帝纪统计。其中除光武、献帝外。明、和、殇三帝均是因废长立幼而即位。安、质、桓、灵四帝都为外藩入继皇位。只有章、顺、冲帝勉强算是嫡长子。可见,两汉皇位继承制度比较混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没有得到较好地执行。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仅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曹丕继位并不是由于他居长。而是由于他谋略和实力更胜曹植一筹。司马昭以兄弟的身份继承司马师之位。司马炎继位也是由于他谋略高且有大臣贾充等支持所致。

隋朝。隋文帝杨坚废长立幼。隋炀帝杨广继承皇位。仅两代灭亡。

唐朝。包括武则天在内。有21位皇帝。只有德宗和顺宗是按嫡长子继承制度即位。

宋朝。18位皇帝中只有3人是嫡长子即位。

元朝。由于蒙古旧俗的影响。皇位继承制在汉制和旧俗之间摇摆。从而未能确立起相对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明朝。16位皇帝中仅有5人为嫡出。

清朝。无一人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大统。清朝采取的是秘密建储的继承制度。仅康熙朝立过太子。但没有很好执行。后代君主变再也没有立太子。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中国从秦至清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2/5的皇帝是依靠嫡长子继位制登上皇位”。

三、中国古代帝位继承到底是什么样一种形式?

前文说到。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遗留下来的产物。这种上古礼制备受儒家推崇。因此。后世儒家比较坚持嫡长子继承的观念(实际的嫡长制度已经不存在了)。唐朝甚至将嫡长子继承作为储君的基本制度。但讽刺的是。有唐一代。21位帝王中。只有2位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大统的。

儒家坚持嫡长子继承观念的理由是:用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身份标准——嫡长子。来确定继承人。将储君候选人范围限制到最低。从而使得皇位继承资格比较明确、可操作性强。有利于规避君主继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纷争。消弭可能发生的政治动乱。实现皇位顺利过渡。稳定政权。

儒家的考虑无可厚非。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忽略了人性以及政治的本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要避免政治斗争是极为困难的。而围绕立储而展开的政治斗争往往最精彩。也往往是君主乐意看到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君主才能看清身边的每一个人。继而为国家选出合格的继承人。

结论:所以。本质上。中国古代帝位继承就是皇子制。每一个皇子都机会。通过表现得“贤“来确定。而通过统计数据来看。嫡长子继承不是主流。但古代王朝依然也两千多年了。基于此。我更倾向于立“贤”。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什么样的电影能让你看很多次?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出身于乌克兰一[&...

小时候抓虾摸鱼掏鸟窝,应该就是你们整个童年了吧?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问:小时候抓虾摸鱼掏鸟窝。应该就是你们整个童年了吧?跟[&h...

OPPO A53值得买吗?买了朋友来说下体验?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谢邀~有一说一。现在的千元5G机还是不容小嘘的。像最新发[&...

准备跳槽,人力资源部询问辞职原因,应该怎么说才有说服力,直说还是编理由?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谢谢邀请!以个人经验而言。觉得还是表达得尽量委婉些为好[&h...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04:36:28

    长子,皇位,制度,皇帝,宗法,太子,儒家,继承人,康熙,君主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04:36:28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古代中国,你认为立嫡以“长”好,还是以“贤”好?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04:36:28

    中国人千百年的政治伦理都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但是为什么儒家默认的皇权法定继承人是「嫡长子」呢?虽然历史上非嫡长子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