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中国古代文人喜好“悲秋”。 ——题记
据说是起源于战国辞赋家宋玉。其《楚辞•九辩》当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大概是最早悲秋的诗句了吧!
所以宋玉便是当之无愧的“悲秋之祖”了。
秋花惨淡秋草黄。诗词里的秋日。是悲还是喜?仔细想来。也是“悲”多于“喜”。
当然。在华夏民族这个诗的国度。也不是所有的诗人对于这个季节的感悟。都是这种悲观的情绪。
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杜牧的《山行》中写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再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曾经有人说:100个人的心里面会住着100个哈姆雷特;那么1000个中国人。会写出无数有关秋色的诗词。而这些诗词作品中。也许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悟。
其作者是元代杂剧大家马致远。同时代他不仅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还被誉为“姓名香贯满梨园”。他的生平我们就无需赘言。单表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
为什么谈及马致远。后人纷纷会联想到《天净沙・秋思》这一首简约的小令?
一言以蔽之:“简约不等于简单”。
有人数说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只不过是简单意象的排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自然景象片面地看上去。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环境。但如果我们展开想象。将其组合起来。眼前是不是一幅深秋图?所以说“简约而不简单”。
他为我们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之美:这9个自然界常年见的事物。无论单挑哪一个。都完全可以代表秋天。
然而。当这些意象集中排列起来的时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让人觉得悲伤和压抑的秋天。这就是意境的力量。
结语
中国的诗词讲究的是“意境之美”。何为意境?不言之言。不道之理。
可以理解为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而这首散曲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这首《天净沙•秋思》“散曲之冠”。当之无愧!
兵法天下。附庸风雅《天净沙·二首》
其一:
凝霜几度梅开?
北国凛冽寒来。梧桐落叶无奈。
我是兵法天下 【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境界;【留言】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评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他观点:
据说马致远是蒙元时期的北京人(当时名大都)。师学儒家。年轻时才华出众。曾经组织过“元贞书会”。经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吟诗作乐。
23岁那年。一心功名的马致远以诗词博得元朝当政者的青睐。却被委任了一个不入流的小官职。四处漂泊为官。
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他在漂泊为官的途中写下的。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解析这首曲子的名人实在太多。而且角度各有不同。精彩纷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但是。要想深入理解这首曲子的卓绝之处。这之前须了解马致远的人文背景。
作为大都才子。年轻时才名远播。中年时半生蹉跎。晚年归隐学道。马致远的一生几乎没有高光。但他在元曲上的造诣仅次关汉卿。被王国维誉为“元曲中的李商隐”。
李商隐的风格属于抽象主义。擅用蒙太奇手法。马致远继承了他的风格。并在这首曲中发扬光大!
▼列锦法应用
列锦法虽然从诗经三百首就流传开来。却是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才正式成型。而马致远这首曲前三句是更纯粹的物象排列法。属于全名词词组的列锦法。在创新上和温庭筠不相上下。
▼缺省法应用
缺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单纯挑出实物。由读者和作者脑补缺少的部分。这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全曲用了10个实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断肠人)。2处虚词(西风、天涯)。实物之间不用任何多余的词汇。但把方位和关联相近的实物放在一起。以静态的表现制造出动态的景物。
▼方位远近手法应用
方位远近手法在诗词艺术中起到空间转换感。给人或迷离或壮阔或苍凉感。这首曲子的就是由近到远来写的。“枯藤老树昏鸦”是近景。“小桥流水人家”则延伸到视线边缘。“古道西风瘦马”延伸到了思考的角度。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则超越了思维上升到心灵的视角。这种从视角到思维再到心灵的表现手法。才是独一无二的!
马致远在前半生致力于儒家学说。积极入世。可是。仕途不顺、漂泊无着让他意识到作为一个汉人想要在异族的统治下实现抱负已经不可能。于是。他渐渐转入道学。
道家是出世的。是孤独的。是冷清的。更是多维的!道家有“三生万物”之说。和这首曲子从“二维的画面发散到思辩的多维度”是契合的!
当一首诗词和“道”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首诗词的雄阔丰满就远远超越了绝大部分佳作。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正是这一思维方式的结晶!
因此。即便我们不考虑这首曲子的诗画感。不考虑曲中意象词的叠用技巧。不考虑时间焦虑感在这首曲子中的应用。也能感受到《天净沙•秋思》的伟大之处!
所以。《天净沙•秋思》被后人称为“散曲之冠”是实至名归!
其他观点:
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它好就好在作者具有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独到的艺术技巧。以及高超的语言组织能力。画面生动。语言凝练。在这首小令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前四句仅用二十二个字。一口气排列了十种景物。勾勒出一幅寂寞悲凉的深秋暮景;末句用画龙点睛之笔。点出作者内心的情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构思奇妙。语言精练。它表现了作者有捕捉形象的高度才能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本领。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5952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这首,瘦马,老树,散曲,诗词,马致远,秋思,曲子,天净沙,古道
没想到大家都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说说其好在哪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中国古代文人喜好“悲秋”。 ——题记据说是起源于战国辞赋家宋玉。其《楚辞•九辩》当中写道:“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