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第一种是丝织品。这在定陵中是极为珍贵的文物。这里面包括了大量的龙袍凤衣。还有绵被等东西。因为长期埋在地下。颜色极为鲜艳。但这类东西也是最难保存的。因为一接触到空气就会发生氧化。
除了技术原因。也有一些是态度问题。
当时。沈从文想去看看这些织锦。去的时候。发现技术人员在装裱的时候。露出来的是反面。沈从文觉得奇怪。说不应该露出正面吗?
技术人员答:研究结构不也应该看反面吗?
沈从文当场指出。要研究反面。也不需要全部露点出反面。只需要露点出数公分不贴就好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织锦当然被破坏得很严重。
现在展出的都是复制品了。
第二种东西就是万历包括两位皇后的大棺材。这三口大棺材是用金丝楠木做的。一个人伸腰进去。根本摸不到底。
当时清理好棺椁后。定陵做了一个水泥复制品。那真的呢?真的太大了。仓库放不下。就直接给扔到山下了。
数天跑。专家到山下去找。结果也没有找到。被山下的群众给捡走了。捡走后也倒了大霉。一对老夫妇捡了些。给自己做出两口棺材。棺材做好就去世了。另一家更惨。用这些金丝楠木做大棺子。结果家里的四个孩子跑到里面玩。被扣在柜子里活活闷死了。
这些大棺材都是不可多见的帝王棺材。就算不要。车成珠子也比扔了强啊。
现在摆的就是新做的。
第三类就是尸体。当时起出了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尸体。初步研究了后就放到了仓库里。后面。小兵们冲进仓库。把这些尸体拖出来。坐了一把飞机之后用石头砸、大火烧。把这些尸体烧成了灰。
这就是定陵三大被破坏的东西。还是蛮可惜的。所以定陵之后。中国就不再挖掘帝陵了。
其他观点:
说起对定陵的发掘。那真是一段比较痛心的历史。
由于当时我们的技术手段较为落后。考古发掘没有经验。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较为严峻。于是就造成了很多定陵出土的文物没有得到及时保护。
吴晗开始并没打算挖定陵。而是想挖永乐皇帝的长陵
20年后。到了1955年。吴晗已经成为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给国务院写信。力求挖掘长陵(永乐皇帝陵墓)。
而且郑振铎说。当时我们古物的保存、修复技术不过关。对大型陵墓进行发掘。连发达国家都都感到头疼。
但是。吴晗一意孤行。他认为我们现在有老一辈的考古学家。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人力物力来看都可以胜任。
1955年12月。在吴晗的坚持下。再加上主席的首肯。最后成立了“长陵委员会”。
由此。开始了历时十余年的发掘和清理工作。
定陵发掘遭遇各种曲折。但考古队并非不注重文物保护
具体的发掘过程。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最难的就是当时打开七道地宫大门。由于有自来石的阻挡。考古队费了很大一番周章。最后。考古队还是通过查找史料。发现了一种“拐打钥匙”。才最终打开了地宫的七道大门。
随后。就是考古队对地宫内。尤其是对陪葬物进行清理和保存。
有人说。当时考古队是不注重文物保护的。这句话大错特错。当时。考古队的队员们都是考古专业毕业。他们当然知道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只不过是缺乏经验。才导致很多文物最终损毁。
因技术手段的欠缺。陵墓中的木佣全部缩水变形
第一个遭到损毁的是万历皇帝棺床南北两端。8只木箱内的陪葬木佣(7只木箱内是人佣。1只是马佣)。由于地宫之内较为潮湿。经历了400多年。木箱和木佣早已腐烂变质。完整的只剩下300只。
可是。当时我们国家根本没有这项技术。怎么办?考古队副队长白万玉老人只好用上他年轻时。跟随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和安特生等在西域考古时所学到的技术。那就是升起火炉。把白蜡放到火炉上的平底铜锅里。待白蜡溶化后。将木佣放进去。进行“蜡炸”。
但这一招在定陵地宫之中并不奏效。等到木佣拿出来冷却之后。随着水分的流失。全部收缩变形。原本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少男少女。全部都萎缩成了可怕的老头老太。
木佣的失败。拉开了文物损毁的序幕。
因考古队进行政治学习。万历两位皇后的丝织陪葬物全部发霉腐烂
1956年。随着政治运动的兴起。考古队停止了手头的工作。开始进行政治学习。并进行自我批评和检讨。
由于大家都进行政治学习。没人进一步处理。这导致丝织品开始腐烂发霉。全部都开始变硬、变脆和变色。然后萎缩。出现大面积的黑斑。发霉发烂。用手一摸。就变成碎渣。
考古队员们知道后。却也无能为力。后来。夏鼐专门跑到仓库去看。留下了两行老泪。但也无可奈何。
万历皇帝尸骨。最后竟然被大火焚烧
除了丝织品之外。最可怕的损失就是对万历皇帝尸体和棺椁的处理了。
经过了半年政治学习之后。考古队再次回到定陵。开始对万历皇帝的棺椁进行发掘清理。
事实上。对万历皇帝尸体的研究。的确有了很多发现。比如。万历有严重的足疾。走路一瘸一拐。他身体的问题。并不完全如史书记载。是沉溺酒色导致的。此外。万历皇帝还患有严重的龋齿和牙周病等。
原本通过对万历皇帝尸体的研究。可以对研究历史有更大的进展。但是到了1966年。随着运动的出现。万历尸骨也难逃被毁坏的命运。
随同烧掉的还有一箱帝后画像和考古照片等资料。从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万历皇帝的棺椁竟然被扔进深山
最让人觉得荒唐的是。万历皇帝的棺椁竟然被扔进了深山。
万历的棺椁为松木精制而成。虽然过了400多年已经腐朽。但仍是有价值的文物。
万历皇帝的棺椁之内。原本有很多丝织品服饰、冠冕、串珠等等。为了让丝织品长久保存。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技术处理。
可是。当时的技术人员经验不足。他们将丝织品托裱到纸张上时。竟然将反面朝上。
当时。已经研究古代服饰的沈从文前来定陵查看。他发现了这一问题之后。内心愤怒。但又没办法表示反对。
总之。开掘定陵。由于经验不足。的确有很多宝物最终被毁坏。有了定陵的教训之后。中国的考古事业几乎不再进行主动发掘。往往都是抢救性发掘(比如。哪里修路发现墓葬。或者盗墓贼光顾之后的墓葬)。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
其他观点:
我国古代是一个盛行厚葬的封建社会。因此历代的许多陵墓都陪葬着数之不尽且价格不菲的陪葬品。这些珍贵物品引来无数盗墓贼的日夜惦记。因此国家在合适的情况下不得不提早挖掘出来。以便及时进行文物保护。
当年因为保护技术问题。使得很多出土的文物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损坏。比如解放初期。考古人员从定陵挖出来的文物就是因为技术问题。从而痛失了不少珍贵物品。那当时到底损失了哪一些保贵文物呢?
自从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方面的领域得到较稳定发展。而国人也发现了大量古墓遗址。这些被发现的陵墓大多被国家保护起来。起初并没有去挖掘。到了1955年。知名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郭沫若先生。以需要勘察明朝历史为由。上报提议发掘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的定陵。该消息被众多考古学者知道后。表示目前国内的挖掘跟文物保护技术尚未成熟。恐怕挖出来会“暴殄天物”因此不支持挖开定陵。可是当时63岁的郭沫若对挖掘定陵的态度异常坚决。
而最早提议挖明朝陵墓的是有一个叫吴晗的公务员。据说他早在1934年的战乱时期就对考古专业的同学说过。自己将来一定要挖开明朝十三陵墓去研究明朝历史。后来吴晗在政治仕途十分畅顺。20多年后就升到了北京副市长。于是1955年他就给上峰写信。想极力促成挖永乐皇帝的长陵。而郭沫若等官员却认为挖定陵比较好。最终郭沫若一方胜出。于是就派遣考古队去挖开了定陵的地宫。
开挖之前。国内大部分人都抱着保护文物的心态。希望能把一批历史文物保护起来。可万万想不到。偏偏走上一条“弄巧成拙”的错误路线。当定陵的地宫石门被敲开之后。外面的空气快速而入地宫。把密封600多年的明朝陵墓一吹而朽。虽然考古人员在陵墓里发现了数不尽的金银珠宝、玉器、铜器、丝织品、还有皇后凤冠、金丝翼善冠等约近有三千多件器具。五千多粒珍珠。但是这些珍宝一经出土。就面临了一个重要的技术保护难题。
由于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落后。首先导致刚出土的明朝丝织锦布严重损坏。本来这些丝织物处在地宫密封空间里丝毫不动。一旦脱离这种环境。那么空气的水分跟氧分等化学元素就会入侵。使得文物迅速产生霉朽形成劣坏。甚至有的文物一遇空气就瞬间化为一滩灰尘。据说当时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里。有明代皇帝跟两个皇后的随身服饰以及上百段罗纱锦织。约近600件。属于出土种类最高的文物。
而考古队员没有充分掌握保护丝织的知识。仅采用普通的装裱手法进行防护。不料装裱完后。文学家沈从文过来一看。就看出这些明朝衣服被装反了。特别是工作人员在装裱过程。采用了一种未经专业考究的塑料软化剂。这些药剂在挥发掉水份后。直接就把出土的明朝皇族衣物给硬化了。最终让文物惨不忍睹。
除此之外。还有定陵出土的三具金丝楠木棺材。尺寸高而深。成年人弯腰伸手还摸不着底部。然而一些工作者把该棺材挖出来想存放到仓库的时候。由于仓库已满就干脆把这些棺材给丢在山脚了。数日后。考古专家得知此事。派人去寻回时。这三具金丝楠木棺材早已被山民们捡走了。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5845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万历,明朝,定陵,文物,皇帝,陵墓,棺材,棺椁,丝织品,地宫
没想到大家都对因为技术的原因,定陵的发掘痛失了哪些珍贵文物?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第一种是丝织品。这在定陵中是极为珍贵的文物。这里面包括了大量的龙袍凤衣。还有绵被等东西。因为长期埋在地下。颜色极为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