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有一个事情大家绝对想不到。那就是在清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自称中国了。
虽然在当时清朝的官方称号是大清帝国。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自称中国。
在很多人的口头语里。“中国”这两个字出现的概率其实比“大清帝国”的概率还大。人们打心底里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不过。当时的中国和现在所说的中国又有点不太一样。
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缩写。但是在那个时候。中国却是人们对于脚下这片国土的一个理解。
他们认为当时自己所处在的土地是整个天下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处在偏僻地方的外夷。所以这才把自己所处在的国家、土地称之为了中国。
这个称呼也不仅仅只出现在百姓自己的口中。就算是一些国际性的重要条约上。出现的频率也不少。
首先我们就说甲午战争之后的《马关条约》。在那个和日本签订的条约中。清朝开头自称是大清帝国。这是清朝对于自己朝廷政权的自称。是一个比较官方的称呼。
但是除了这个称呼之外。里面还出现了不少“中国”的字眼。
关于这点。大家只要看原文就能看得出来。
以上这个图片是他们画押的版面。要求正规一点。所以才会专门写大清帝国。
但是到了下面这个正文里面。就有了不一样的转变。在这里他们又开始自称中国了。
说起来大家或许会觉得他们前后不一致。但也可以理解。
就像韩国一样。他们在有些正式的地方会认真写出“大韩民国”四个字。但是更多时候。他们还是会习惯只写“韩国”两个字。只写这两个字。别人也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除了马关条约之外。清朝和列强们签订的很多条约里都有自称自己是“中国”。
比如在八国联军之后的辛丑条约中。里面就有不少自称中国的称呼。
这点大家可以看原文。
在这个原文里。他们既自称是“大清国国家”。也自称是“中国国家“。
从这些条约里。我们就能知道中国这两个字在当时人们口中有多么普遍。
这两个字普遍到能和清朝的朝廷政权名字一起载入条约里。
不过虽然如此。有一个事情我们还是要清楚。那就是当时清朝和列强们签订的条约名字并没有什么“中日……”、“中法……”、“中英……”之类的前缀。
那时候。那些条约都有着具体的名字。比如马关条约的正规名字就叫做《马关新约》、虎门条约的正规名字就叫做《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这个里面显然没有什么前缀。
那些前缀。其实是后来的史学家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加上去的。
说完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说一下“中国”这两个字的历史。
中国这两个字的历史比我们想象中要悠久许多。在东周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在东周的时候。东周都城洛阳的人都喜欢称自己是中国人。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东周的诸侯国太多了。那些诸侯国都是东周王朝的小弟。为了区分和这些小弟的区别。洛阳人自称自己是中国人可以显示他们自己宗主国人身份的高贵和正统。
在汉朝之后。不少朝代的人也很喜欢把自己所在的国家称为中国。
这里面有汉朝人、有南北时期的北朝人和南朝人、有唐朝人、也有彼此对立的辽朝人和宋朝人。
也不管这些人是传统的汉人。还是后来入主中原的外族。他们都很喜欢这样自称。
特别是在一些南北对立的时期。那些割据王朝更喜欢这样自称。觉得这样自称更能显示自己中华民族传承者的身份。
在辽朝时。辽道宗就很明确地把辽朝称为了中国。
不过。他那个时候有也有点矛盾。也经常把宋朝称之为中国。
而很有必要说的是。辽朝人除了自称自己是中国人之外。也喜欢把自己称之为炎黄子孙。
他们之所以会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主要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鲜卑人和东胡人。
在历史中鲜卑人和东胡人又说过自己的祖先是黄帝或者炎帝。因此这才有了这么个说法。
说到底还是比较崇尚中华文化。
在科技时代到来之前。中华文化对于一些外族人和外国人的吸引力。绝对是我们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
其他观点:
首先要区别国家和王朝这两个概念。
在古代中国。只有王朝的概念而没有国家的概念。虽然自古就有“中国”的说法。甚至从最初单纯指京畿地区到后来成为整个中原九州的代称。但那时的“中国”却并不具有现代国家的含义。更多的表示为华夷之辩上的中央王朝。
随着东西方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西方国家开始以“China”称呼中国。但不论是宋元明清哪一个王朝统治中国。在西方人眼中。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大国依然在那里。王朝更替并不会影响他们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同样的。中国古代王朝也很少关心那些“蛮夷之国”换了什么国王。更换了什么世代。例如从秦汉开始。古代中国人就一直称呼罗马帝国为大秦。且不论罗马帝国在后来分裂成东西罗马。仅东罗马帝国在其存续的1000年时间里。就换了12个王朝。可直到唐朝时期。人们依然称呼其为大秦。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安息国(波斯帝国)。大秦国(罗马帝国)
西方在工业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中。逐渐形成了国家的概念。例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成为现代国家概念的起源。进入近代后。西方文明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开始作为国家概念而被人们逐渐接受。凡遇外事。皆称中国不言大清。当然。这种转变是一个过程。其中也不乏西方列强的干预。
当西方列强侵入中国后。发现中国人只知道清王朝而全无国家概念。更不用说国际外交、领土主权、海关税收等概念。可列强不止一个。为了使自己在中国夺取的权益能够被其他国家所认可。西方列强开始要求清王朝以国家而非王朝的身份与其建立外交关系。这样就可以国与国之间的正式条约。被国际认可。
于是。清王朝开始以“China”之名出现在国际场合上。而满清统治者则被称为清政府。形成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架构。这也是我们很少称清朝以前的王朝为某某政府的原因。
而签订条约上。通常按照签约地的名称直接命名条约。例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等。在正文内容上。仍然以“大清帝国”“大清帝国皇帝”为签约主体。但为了明确签约双方。人们习惯性的在条约名前加上两国简称。也就是题目中说到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
其他观点:
这事儿其实挺简单的。因为那些称呼都是后来为了方便记忆才叫的。条约真正的中文名字或者标头压根就不带中国两字。清朝比较早签订的条约其实不带国家名的。一般都是以签订地点或者争执地点命名。比如《尼布楚条约》或者《南京条约》。
后来条约签的太多了。就经常出现一地和多国签订条约。所以不得不在条约前把国家加上。方便晓得是跟谁签的。比如《北京条约》里就有中英、中法、中俄、中葡等若干个。《天津条约》里也有一堆国家。
在条约内容里这种语言习惯差异也是存在的。比如外国人比较喜欢弄个标题。而且大部分标题都简陋无比。通常就一个单词Treaty(条约)。吐槽机也不太明白洋鬼子为啥这么喜欢浪费纸。大抵人家自有国情在吧!
不过在条约内容里是会出现中国、中华等字样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吐槽机犯了小人之心。我觉得但凡牵涉重要利益的条款用的大多是中国。而且越晚签的条约里越明显。比如《中英北京条约》关于官员不得干涉传教、随员家眷权力、商业特权等内容所对应主体几乎全是中国而非大清。
我有点怀疑这是洋鬼子为了防止咱们政权更替故意留的后手。因为条约内容是更广义的中国。所以即使清朝灭亡他们也可以继续享有条约权力。当然。这是没证据的。不过事实上确实那些特权一直持续到了民国。
总结起来吧。所谓的《中某什么条约》其实只是后来的俗称。并非那些条约的正式称呼。结合外文翻译后那么叫也没什么错。而且条约内容里责任主体大部分是中国而非清国。叫那个名字也不算错。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5746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条约,中国,王朝,东周,国家,清朝,帝国,马关条约,列强,大清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晚清签订的条约都是《中*条约》,而不是《清*条约》?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有一个事情大家绝对想不到。那就是在清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自称中国了。虽然在当时清朝的官方称号是大清帝国。但是这并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