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个是为什么不派其他人出战。乐毅、田单、李牧、廉颇确实每一个都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这个班底够其他诸侯羡慕的了。
下面说一下为什么赵括选择主动出击。是不是真的如世人所说因为他纸上谈兵不懂实际的兵法呢?我看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坚守不战就是死路一条。因为赵国耗不起了。打消耗战赵国必败。秦国强的不是一个两个白起。强的是商鞅变法之后的强大国力。和谁打都耗得起。补的上。恢复的快。直接点就是国力强。生产关系先进。生产力强。
二、赵王让他为将就是要主动出击扭转局面。赵括是清楚领导的意图的。他不执行的话只能比廉颇更惨。不是你免去职务的问题。是人头落地的问题。
三、赵括没有发现对方换帅。因为最开始秦军的统帅不是白起。后来赵括发现是白起后就立刻改变了战术。采取了刺杀的行动。就是现在常说的斩首行动。就差一点就成功了。
四、年轻人都有梦想有追求。父亲赵奢可以说天下无敌。一生都没有战败过一次。做为他的儿子也绝对不能允许失败和怯懦。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其他观点: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拼上全部国力展开的对决豪赌。同时也对战国七雄的灭国兼并态势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赵国地处今日山西一带。农耕并非赵人擅长。这方面秦国可就太有优势了。坐拥关中和蜀地两大平原粮仓的秦国。几乎从来都不用为粮食发愁。
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采取鼓励耕战的国策。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土地授予自耕农。生产方式的改变极大得激发了秦国老百姓的积极性。耕种和战争成为了当时秦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拿粮食、人头换土地和爵位是秦人最普遍的价值观。
赵国虽然也在赵武灵王的主导下。通过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振兴。可胡服骑射只是侧重于军事力量层面的提升。缺乏类似商鞅变法鼓励农耕的经济模式调整。综合国力对比自然难以相提并论。
本来嘛。赵国白拿上党也没什么。战国本来就是大争之世。战争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要兼并别国的土地、掠夺别国的人口。只要实力足够、枪杆子够硬。该吃吃、该拿拿也没什么关系。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的确是很厉害。但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也不是吃素的啊!况且长平之战不久前的阏与之战。也是秦赵两军对决。赵国竟然打赢了!因而赵国绝对有底气从秦国的虎口里夺食。
然而。阏与之战的胜利。也在潜意识中误导了赵国上下对于长平之战的认识。
赵国没有立足于国内农耕经济的短板。在战前展开对周边国家的积极外交。获取政治、军事方面的声援。哪怕是获得一些粮食方面的供应也好。可见。赵国君臣并未预估到长平之战的严重性。
等到战役进入到白热化的胶着状态。赵国才想起来向齐国借粮。齐国呢。则记恨着前些年赵国参与五国伐齐的仇。不肯借粮给赵国。
国内储粮消耗殆尽。他国又不肯借粮。赵国无奈之下只得寻求决战。解开综合国力消耗殆尽的死局。
综合看来。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除了战场上采取冒险的进攻决战外。根本因素在于赵国缺乏类似秦国奖励农耕的经济激励体系。综合国力层面难以支撑与秦国的长期对耗。
其他观点:
我也来说两句吧。
长平之战。赵国以赵括换廉颇。是有其偶然因素。但也有必然因素。
先简单说几句背景吧。这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大致说说这个之后。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看下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为啥必然失败了。
这是长平之战时。战国的形势图。
可以看到。战前。秦与韩魏赵三家以及楚国接壤。然而楚为大国。就只能时不时的先揍几回小国了。
不得不说啊。韩国。不管是什么地方的韩国都是奇葩啊!
秦国攻打韩国。想出来以上党郡献给赵国引起秦赵之战保全自己的是韩国;
后十几年。突发奇想。派郑国去秦国咔咔挖郑国渠以达到消耗秦国保全自己的还是韩国……
秦国攻打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所以上党守冯亭就以上党献与赵国。嫁祸赵国。解除韩国暂时有可能的灭国危机。
而且赵国在接受上党时已经考虑到可能面临的危险。同时觉得有可能白起会作为秦军主帅。所以平原君也建议赵王用廉颇为将。并且说廉颇野战打不过白起。但是防守肯定是没问题的。所以赵王才捡了这个便宜。也以廉颇为主将前出至长平。
但是赵军出至长平。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地形的问题。
赵国与上党隔着太行山。上图是有名的太行八陉示意图。
这个图不太清楚。但是是网上搜到最好的地形图。谢谢这个图的作者。在这里就可以看到。从邯郸到上党。只能选择走滏口陉、白陉和羊肠径。而白陉就算是现存的古道。也是宽仅2米。供给45万赵军每日军需。实属不易。
背景说完。现在就该聊聊用人的问题了。
比如乐毅、田单俩人是对头。但是结局都跑到了赵国呆着。但是俩人待遇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 田单。
确实《战国策》说田单到赵国后。一段时间被拜为赵相。这可不是长平之战前不久的事儿哦。因为田单和赵括的父亲赵奢还有对国家常备兵力的讨论呢。长平之战是。赵奢可是已经死了。
当时田单和赵奢在讨论时就说一个国家不应该超过三万的军队。而赵奢却说应该有几十万军队。并且不客气的说“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
说田单想的有些脱离时代了。在战国末期这么险恶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强秦。肯定没戏啊。
所以田单以保有两城而收复齐地。其实不过是燕国以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后。才可能达成的。虽然和长平之战相比都是换将。但燕国军队和秦国军队简直不是一个档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另外《史记·田单列传》的结尾是”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就完了。这也说明司马迁认为田单的事迹也就到这里了。在赵国的事迹完全没有列出来。
所以这也说明了田单即使曾为赵相。但是赵国也不可能用他去指挥45万大军
(谁有这个小人书啊?)
再说乐毅。
乐毅确实受迫害之后就跑到了赵国。但是基本上没干啥事情。燕王不管是忌惮还是后悔。也有召回乐毅的想法并给乐毅寄书说明。乐毅的回复中说的是”今我仍义先王之恩。虽身讬外国。而心亦不敢出也。“所以他也是在燕赵两个国家都是作为客卿的。属于半退休状态。那就没法用他为将了。
并且”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燕赵之间本来就容易互相攻伐。乐毅这个在双方关系都还可以的人。怎么可能为赵将并且是统帅赵国全部主力呢?
李牧呢。确实后世对李牧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但是有几点我觉得需要注意一下。一个是我们判定一个人当时的地位是否重要。其实《史记》也是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有没有个列传。而李牧。只是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中的人。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李牧也只是在廉颇攻乐乘。跑到魏国之后。赵国才启用赵牧为将进攻燕国。以及之后才作为大将军抵御秦国的。虽然有所胜绩。但是其实也只是略微延缓了秦灭赵。而长平之战时。他只不过是”赵边地之良将“而已。
而廉颇与赵括的选择。我觉得也有赵王想复制赵奢 ”阏与之战“胜利的结果。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在这场战役前。赵奢说的就是 两军相逢勇者胜 的典故。阏与之战中就是赵军先坚壁不出。而后纵兵而出。战胜秦军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虽然赵括没当过大将。但是赵王在秦国离间计之下。觉得赵括纸上谈兵聊的也不错。复制他 爸比 的战役总可以吧。另外确实以赵国的国力。再坚守下去。维持四十五万大军的补给也不容易。耗下去的话。弄不好也被耗死了。而且时间一长。一旦粮道被隔绝。赵军必亡。这种情况下必须换上能出击的统帅。
当然结果也是秦国立刻暗中换上武安君白起为将。发全国十五岁以上男人为军。以25000人为奇兵。遮蔽赵军后援粮道。展开了世界上最早的合围战。这比汉尼拔的小儿科要早好多年。规模也大很多。不过确实不值得骄傲。因为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是内战。
就到这里吧。吃饭去了~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5156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秦国,赵国,之战,韩国,田单,廉颇,都是,这是,上党,国力
没想到大家都对长平之战,赵国有乐毅、田单、李牧、廉颇,为何派赵括,而赵括为何选择主动出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个是为什么不派其他人出战。乐毅、田单、李牧、廉颇确实每一个都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这个班底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