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其他观点:
其他观点:
古人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这样就产生了历法。历法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的方法。历法分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阴历是按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阴阳合历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现在通用的公历属于前者。传统的中国农历属于后者。
观察太阳公转用到的基本概念为“回归年”。即在地球上观察。太阳变化360°所经历的时间。回归年为365.2422天。“岁”是中国古代用的回归年。是太阳从冬至点再回到冬至点所经历的时间。
观察月亮运行用到的概念是“朔望月”。中国先民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为“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为“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再到朔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为29.5306天。
以年计。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天。所以各种历法都有误差。
对阳历而言。平均每4年便会少约1天。公历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是规定每4年里有1个闰年。将这一天加在天数最少的2月。故闰年的2月有29天。实际操作中为了方便。规定凡是能被4除尽的年份。皆为闰年。
正常农历年(平年)一般有353-355天。比回归年少了不少。所以需要不时加上一个闰月变成一般有383-385天的闰年来与回归年累积持平。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按照这个比例取尽量合理的m和n的整数值。实际应用中。m=19。n=235。即农历的方法是“19年7闰”。也就是将19个农历平年中的7个变成闰年。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235个朔望月=(19×12+7)×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两者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可以用我们常用的公历做对比。经过闰年调整后。公历每19年时间误差=(365-365.2422)×19/4=0.1482(天)——即3小时55分多。
农历采用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农历中的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这样的历法兼蓄了阳历和阴历的优点。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之间间隔15.21875天。即节气每365.25天重复一次。与回归年十分接近。所以二十四节气是基于阴历的农历沟通朔望月和回归年的最佳桥梁。“二十四节气”是现在的统称。以前则分为十二个“节气”(每月第一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每月第二个节气)。
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时。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名称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比如今年农历四月中。作为中气的小满落在月末的二十八号。造成下个月只有节气芒种而没有中气了。于是四月后的这个月就成了“闰四月”。
虽然我们日常使用公历。但事实上所有历法中最科学的却是农历。古人没有现代的观测仪器和计算机器。仅仅凭着肉眼观测和纸笔推算。就能创造如此了不起的历法并逐步完善。这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3704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回归年,农历,历法,朔望,节气,闰月,闰年,阴历,求出,公历
没想到大家都对农历的闰月是如何规定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其他观点:其他观点:古人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这样就产生了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