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楚人是祝融后裔和百越百濮部落的后代。
屈原的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楚国人是认为先祖是源出高阳帝。高阳就是颛顼。颛顼本来是黄帝的孙子。年轻的时候率领一部分族人前往东夷。颛顼在黄帝手下担任火正。也被称之为祝融。或者火神。其部落为黎氏部落。
当时东夷首领为少昊。是黄帝的儿子。担任木正。也被称为木神。传说少昊出生之时。天上有五只凤凰出现。少年时就被黄帝派往东夷凤鸿部历练。因为能力出众当上了东夷首领。因此少昊部落以玄鸟为图腾。也称少昊为鸟王
少昊部落为重。颛顼的黎氏部落和少昊通婚。改为重黎部落。
少昊死后。颛顼为东夷头领但一直是火正。
黄帝死后。华夏部落群龙无首。颛顼带领族人返回中原。之后他又成为华夏部落的首领。
颛顼之后便是他的侄子姬俊即位。也就是著名的帝喾。帝喾的父亲是蟜极。蟜极是少昊的儿子。因此按照辈分。他应该是黄帝的曾孙。是少昊的孙子。颛顼是他的叔叔。
后来水神共工氏在长江作乱。历颛顼帝喾两任帝王最终才把共工消灭。
帝喾派重黎族人前去征讨。结果失败了。帝喾便重黎首领之弟回继续担任祝融。继续平乱。成功后重黎族留在长江流域。因为地处吴地。又被称为吴雷。或者吴回。
综上所述:楚国先祖的来历也就清楚了。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人。颛顼的孙子吴回前往长江诛杀共工。后重黎族留在。
楚国所祭祀的先祖中主要有:黄帝。颛顼。帝喾。吴回。
楚人崇尚凤鸟。有东夷的文化基因。也崇拜火。有祝融的影子。
《史记》、《左传》都载楚国是颛顼后裔。祝融子孙。为芈姓。
《楚居》载楚始居隗山。现在认为是在新郑南边。而新郑正是“祝融之墟”(《左传·昭十七年》)。
周建立姓氏体系时。温、楚、郐、邾等国家都选择了颛顼作为共同的祖先。那肯定温、楚、邾、郐等国。都是所谓祝融八姓后裔。
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
看良渚人去那了
根据清华简《楚居》记载。良渚崩溃的时间节点正好对应5000年前大海浸。当时长江口退到镇江。海浸摧毁了良渚的经济基础。耗费巨大的上层建筑随之完蛋。
海水退去之后。从安徽南下的一个龙山文化分支和良渚幸存者结合。形成了马桥文化等等后续文化。(百越文化)
良渚四外奔逃与各个部落城邦融合形成不同的族群。百越人。夏朝。三星堆。濮人等等都有良渚文化的影响!
有专家说百越就是百濮。但蓉认越和濮根应是有重叠。来自同根系但有各自分开。上古应是一体。商未后尤其战国后各自发展了。濮人往西南发展了。
《后汉书》及《华阳国志》有时又将哀牢夷称之为濮。
而哀牢人是云南。中南半岛。印度东北七邦很多民族的祖先。
良渚和云南各少数民族又有关系。
汉族怎么形成的?
汉朝谁建立的?
看上古史挺有意思。可以看到中国各个地方各个民族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之间。相互重叠。拉拉扯扯。都是一根血脉线牵扯到的。谁跟谁都是血亲。
其他观点:
先说下祝融八姓
见文献《国语》十六卷
“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則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則商灭之矣。禿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鄶、路、偪阳。曹姓。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後。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羋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
这里讲了祝融八姓的前生后世以及兴亡。
《大戴礼记·帝系》第六十三
“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羋姓。季连产什祖氏。什祖氏产内熊。九世至于渠。娄鲧出。自熊渠有子三人。其孟之名为无康。为句亶王;其中之名为红。为鄂王;其季之名为疵。为戚章王。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郐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连者。楚氏也。”
这里说的是传承。我们可以看下楚人的传承。
祝融八姓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实为六姓:己(樊、昆吾、苏、顾、温、董)、惠连(董姓)、莱言(妘姓)、彭(秃姓)、安(曹姓、斟姓)、季连(芈)。
《楚世家》中说:“重黎及其弟吴回均“居火正,为祝融” 。祝融为司火之官(火神) , 非专指一人。
其中芈姓为楚的姓。从文献中看。陆终就是祝融。是高阳氏颛顼帝的后代。《左传》中有记载:
昔我皇祖伯父昆吾, 旧许是宅. 今郑人贪赖其田, 而不我与, 我若求之, 其与我 乎?
这是楚王自己的原话。称郑人占据了其先祖伯父昆吾的旧地。这里先祖应该指的是“季连”。而昆吾是夏王的亲族。被夏安排驻守在东边。后来商汤攻夏。先灭了韦、顾。又灭昆吾和夏桀。据学者通过考古发掘做出了这样的结论。三千年中叶。有一支力量从黄河中游经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抵达长江。摧毁了这一带两千多年的土著文化。这个估计就是“昆吾”被商人击败以后。其后代率领族人南下长江。这里应该是楚国的源头。
楚人南下以后与商王朝并不和谐。
《诗 · 商颂 , 殷武》
“挞彼殷武, 奋发荆楚。 深人其阻, 褒荆之旅。”
这个是指武丁伐楚的事。
《新获卜辞》
“戊戌卜, 佑伐芈。”
芈是楚王的姓。伐芈既是伐楚。
《竹书纪年》载 :
“帝癸 (即夏桀 )二十一年 , 商师征有洛克之。遂征荆、降荆”。
说商人降服了楚。
这里估计有昆吾的世仇在里面。后来关于楚的记载已经到了商末。之后与本题已经无关。我们可以做下小结
小结:楚人的确是三千六百年前从中原南迁过来的。是祝融八姓之一。下面谈下良渚。
有人说良渚的王就是传说中三皇中的天皇。这个已无从考证。即便是古文献所集中的中原地区上古也只是传说。大多无从考证。不过从“天皇”这个观点来看。古越人应该在远古时代就与其他地区的人有过交流甚至来往。
《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
【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也”
这里出现了太昊。我们不难推测。太昊为首的古东夷人曾经与良渚的古越人有过全面的接触。或许。太昊部落的一支成为了良渚人的王。
这里我引述一个观点。很多事情已经很难考证了。这里仅供参考。
从马家浜文化晚期的崧泽类型至良渚文化后期,来自东夷的防风氏成为了良渚各个大小古国的盟主,地域广, 经济 文化的发达程度已经超过了中原华夏地区。这个时候正是中原华夏与苗蛮和东夷混战的时期。苗蛮的远遁。夷夏的结盟。让战争停顿了下来。这时候禹在会稽山召开群雄会。就发生了历史上防风氏迟到被禹杀了的故事。孔子说 :“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 防风氏后至 ,禹杀而戮之”。事实上良渚这时候已经在天灾后进入了长期的衰退。据传。防风氏有两项技能。一是兴修水利、二是可以制造精美的玉器。防风氏经常拿玉器去与其他部族交换。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击败了苗蛮。并将“三苗迁到三危”的夏人用同样的方法杀了防风氏。将防风氏所带的古越人进行了大范围的迁徙。
而后来进入原良渚地区的“马家桥文化”显示出了落后于良渚的文化特点。这个就很好解释了。防风古国被灭掉以后。原来拥有先进制玉技术的族人已经被迁走了。其他地区落后的古越人土著又进入了这片地区。所以造成了文化反而迟滞的现象。
至于楚人的出现已经到了夏朝末年。是良渚灭亡1000年以后的事情。况且楚人向东扩张已经是更晚的事情。跟良渚已经没有什么交集了。
结语:楚人是祝融八姓之一。是高阳氏的后代基本可以得到证实。但楚人跟良渚没有什么关系。良渚在被天灾灭亡后陷入低谷。人们开始四散求生。这时候防风氏部落建立了一个不大的聚落。收留了很多逃散的古越人。在古越人群中得到了好的口碑。成为了当地人祭祀的先祖。在防风氏被夏人杀了以后。防风国解体。古越人流散到各地。直到几百年后一支难逃的夏人来到这里。带来了更先进的文化。这些古越人再次聚集。形成了后来的”越国“。
其他观点:
楚人是被周王等在今天湖北丹江口。芈姓熊氏。良渚文化本身是从北方迁徙而来。是红山文化的一支。以制玉为主。因受到海侵的影响迁徙到西部。三星堆有可能是他们的一支。云南也发现了他们的分支。江西也有。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2498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良渚,东夷,颛顼,文化,楚国,黄帝,部落,先祖,楚人,黎族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人说楚人是三千六百年前的中原人南迁而成,自称是祝融后羿,那五千面前的良渚人去哪里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楚人是祝融后裔和百越百濮部落的后代。屈原的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