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861年。咸丰帝在承德病死之后。在他尸骨未寒之际。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就一同联合了恭亲王奕訢。通过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打倒了顾命的八大臣集团。彻底掌握了清廷的朝政大权。因为发生在辛酉年。故而得名“辛酉政变”。也称为“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
为了回答“王超行侠仗义”的提问。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辛酉政变的来龙去脉。
慈禧(1835年——1908年)。原名叶赫那拉氏。因为诞下了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载淳。她一步步成为了懿贵妃。
慈安(1837年——1881年)。原名钮祜禄氏。上三旗之首的镶黄旗人。入宫时即被封嫔。之后连跳数级成为了皇后。
奕訢(1833年——1898年)。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历经了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四朝。极力维护了晚清的统治。
清朝的皇位传承到道光帝时。他共有九个皇子。由于之前的三个皇子先后早逝。皇四子奕詝就成为了在世的皇长子。但是。道光最宠爱的却是皇六子奕訢。因此。他在嗣位的选择上长期犹豫不决。
到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道光才终于下定决心。由皇四子奕詝来承继大统。奕詝在即位后。史称“咸丰皇帝”。他遵从了父亲的遗诏。册封弟弟奕訢为恭亲王。取恭敬和顺从之意。
从自己的继位过程中。咸丰帝就对自己的这个六弟奕訢产生了强烈的芥蒂和提防。而终其一生都没有放松过警惕。咸丰始终都没有真正重用过这个颇具才干的弟弟。一直没有授予其实权。
1861年8月。作为满清历史上和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皇权的咸丰。在将国家霍霍的一塌糊涂后。为躲避英法联军的侵略。竟然躲到了承德避暑山庄。最后。还没羞没臊的死在了那里。年仅三十一岁。
死前。咸丰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载淳。他没有像父亲道光那般左右为难和难以选择。因为。他就只有一个皇子。也就是只有六岁的载淳。尽管。他一生都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
为了辅佐幼帝。更为了平衡制约。咸丰安排了肃顺、端华等人作为“顾命大臣”;安排了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分别持有自己的两枚私章“御赏”和“同道堂”。明确要求朝中的重大事务必须由两宫太后签章后方能颁布。
表面看起来。咸丰的安排还算是合理。利用太后和朝臣相互制约。保证自家的皇权不旁落。但是。这些顾命大臣的权力太大。完全不将两宫太后放在眼里。很难形成平衡制约。据《清史稿》记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两宫太后决心发动一次政变。彻底铲除辅政的顾命大臣集团。不过。她们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实力。只有空头的名号而已。真要发动政变。必须寻找外援。
慈禧很快就将目标选定为同样被顾命大臣们视为“眼中钉”的奕訢。在经过暗中的接触后。双方一拍即合。当即结成同盟。
慈禧和慈安密谋后。以陪同新帝先行返京为由。脱离了辅政大臣集团的掌控。当她们一抵达紫禁城后。立即就在恭亲王的支持下。迅速完成了新帝的登基。还将原先拟定的年号“祺祥”改为了“同治”。
接着。以同治皇帝的名义下旨。将顾命大臣载垣和端华赐死。将肃顺处决 。其余诸人。也纷纷被革职流放。此举。完全推翻了咸丰帝的政治遗嘱。史称“辛酉政变”。
在这场政变之中。顾命大臣集团最大的败笔。就是允许新帝和两宫太后先行返京。而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浪费在守护咸丰棺椁的返京途中。这个败笔。成为失败的主要原因。
政变后。两宫太后彻底攫取了大清的军政大权。开始进行垂帘听政。而作为此次政变的积极参与者。恭亲王奕訢也被论功行赏。成为议政王。担任了军机处的魁首。同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虽然。后世多对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颇有微词。认为她野心勃勃。甚至图谋不轨。但是。文史不假个人觉得。这次政变不能一概而论。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终于掌握了大清的政权。可是。她还没来得及真正高兴呢。就非常失望的发现。这个国家已经是破败不堪的废墟。
在咸丰之前的“励精图治”下。不仅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最富饶的江南半壁河山。而且。回民、苗民等多个少数民族。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蠢蠢欲动。至于说。国外列强就更不必说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满清的国门已经被坚船利炮所攻破。
如何收拾这副烂摊子。成了慈禧最主要的政治任务。
事实上。正是在她和恭亲王的不懈努力之下。才实现了难得的“同治中兴”。才最大限度的维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疆域的完整。
回答完毕!
关注(文史不假)。一起学习历史!
其他观点:
辛酉政变是慈禧太后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首秀。这次政变间接的改变了晚清的政治走向。不少人考虑到晚清的屈辱历史。觉得辛酉政变带来的走向是负面的。这倒未必。如果是顾命大臣掌权。清朝的政权说不定会变得更加混乱。此时西方列强的势力已经进入中原。皇帝失位未必是好事。辛酉政变至少确保了清朝政治稳定。
在很多人看来辛酉政变这个事件。慈禧太后本身野心勃勃。想要掌控朝政。但是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慈禧太后在咸丰皇帝驾崩后。首先该干的事情是保住同治皇帝的权力。之后才是自己掌控朝政。如果同治受到威胁她的权力。位置也是保不住的。
这里常有一个误解。慈禧太后并不是在辛酉政变后。就开始独掌大权的。这个时候的清朝政治格局是“二宫垂帘。亲王议政”。在慈禧太后之上还有慈安太后。朝廷中还有恭亲王奕䜣。慈禧太后独掌大权是到了1884年。这个时候慈安太后已死。恭亲王被夺权。在两宫垂帘期间。朝政大事是慈安太后说了算的。
慈安太后
辛酉政变可以看做是晚清政治的一个转折点。这是咸丰皇帝遗留下的一场政治危机。因为权力分配不均衡。最后导致了两宫。失意的亲王和顾命八大臣之间的政治斗争。
咸丰皇帝是个比较悲剧的统治者。他上台时的清朝已经是危机四伏。自鸦片战争后。清朝就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威胁。本来这也没啥。开口通商。自己内部想办法变革。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问题在于清朝内部也出了危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严重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1856年10月。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的失败让咸丰皇帝深受打击。最后还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避难。咸丰皇帝登基以来。一直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他没有子嗣。国家又面临动荡。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咸丰皇帝的统治地位。幸好在1856年3月。慈禧为他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这减少了咸丰皇帝不少的压力。
但是后来清军面对英法联军。不断溃败。再次让咸丰皇帝认清了现实。巨大的压力下咸丰皇帝的身体越来越差。在他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不得不为自己安排后事。 事实上。这个时候咸丰皇帝也不过才31岁。
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很担心自己死后。朝中大权被慈禧。或者是载淳以外的其他人独掌。所以他采取的方法就是将权力分成三份。由两宫太后。代替皇帝做决策。八位顾命大臣处理政务。他的想法其实是非常好。
两枚御印分别给慈禧。慈安。注意慈禧的那一枚是代替同治皇帝保管。他们之间就形成了互相制约的关系。主要是慈安制衡慈禧。这是在宫里。宫外八大臣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看似只要有他们八人。国家就可以正常运转。但是颁布的政令。批复的折子又要两宫太后盖章。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之间又形成了制约。
但是咸丰皇帝一死。情况立刻就发生了变化。不管是慈禧太后。还是顾命八大臣都想要全面掌控朝政。对于慈禧太后而言。她的权力来自于他的儿子同治皇帝。她必须要先确保同治皇帝的皇权不受威胁。之后才能掌控朝政。因此她就建议让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但是顾命八大臣的想法却是。朝政的事情我们代皇帝处理就行了。两宫太后只管配合我们工作。盖个章。签个字。少插手朝政事务。这样一来两宫太后和顾命大臣之间也就产生了最直接的冲突。
顾命八大臣肃顺
现在咸丰皇帝死后。他又受到大学士肃顺等人排挤。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慈禧太后很快就联系上了奕䜣。和奕䜣关系要好的军机大臣文祥也参与了政变密谋。
要搞政变没有兵权肯定是不行的。两宫太后在1861年11月。逐渐剥夺了顾命大臣的兵权。掌握住了北京的军队。巡捕营等。并先行回北京进行部署。最后顾命八大臣在几乎没有抵抗的情况下被逮捕。或被杀。或被流放。
辛酉政变对清朝的影响是非常有限。慈禧太后和顾命大臣们虽然都想要全面掌控朝政。对同治皇帝的影响主要是皇权失位。但是总有一天还是要归政皇帝的。所以皇帝清算顾命大臣也只是时间问题。之后同治短命。慈禧控制朝政的概率还是很大的。区别仅在于同治亲政前。朝廷的变革。政策对后世影响的大小。
其他观点:
辛西政变”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慈禧在恭亲王等人的支持下,扳倒以肃顺为首的权臣势力集团,夺取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清廷的政局风云变幻,咸丰临终前苦心设计的制衡之术不仅未能阻止专权局面的出现。反而将慈禧推向清朝统治的最高地位。
在这场权力之争中,肃顺等人目光狭隘,优柔寡断,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辛西政变”标志着慈禧垂帘听政的开始,清朝从此进入由慈禧实掌大权的时期。
下面我就事件本身来剖析一下辛酉事变发生的本源:
一、慈禧的身世
辛西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变”是慈禧太后第一次夺取政权(第二次是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后)。
慈禧太后是满洲人,叶赫国王室那拉氏的苗裔。因此,她的是叶赫那拉氏,她的名字叫做“兰儿”。父亲是惠徵。官居安徽宁池广道,死在任上,丢下她与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一个弟弟生活十分清苦。
她在十七岁的时候(咸丰元午)被选入宫,充当“贵人”。三年以后,升“嫔”称为“懿嫉\”。又过了两年,生下皇子载淳,升“妃”,称为“懿妃”次年,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咸丰的皇后钮祜禄氏,不曾生有儿子。后官的妃嫔虽多,只丽妃他拉氏生过一个女儿,其后下嫁符珍;玫嫔徐佳氏生过一个儿子,很早就短命而死。
慈禧读书不多,却有点小聪明,不仅深得咸丰的宠眷,和正宫皇后也处得极好。皇后比她小两岁,为人忠厚。
二、政变的一些细节
一个新的政治领导人在北京崛起。对缔造新时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要追述一下历史。1860 年 9 月。当咸丰皇帝在外敌进攻面前逃往热河时。恭亲王被留在北京应付额尔金勋爵和葛罗男爵。 这位亲王与蛮夷达成了条约。 并促使他们撤离了京城 (所有这些是在没有任何军队或水师支持的情况下做到的 )。
这被许多汉人和满人看作是奇迹。恭亲王崛起为北京的新领导。而朝廷则仍然滞留在热河。随着洋人军队撤离北京。恭亲王率一帮大员奏请皇帝回銮。 皇上迟疑不决。一方面是因为羞于他怯懦的出狩。另一方面也因为害怕敌方军队可能会杀回来逼迫他接受他们的使节不磕头的陛见。
一直到 1860 年 12 月。恭亲王成功地让英法全权公使承诺放弃陛见要求。之后咸丰帝才终于在 1861 年 2 月宣布他将在下个月回銮。但由于健康恶化。回銮未能成行。
1851 年登基的咸丰皇帝体质一直虚弱。在避难热河期间。他试图借助寻欢作乐来忘却悲哀和羞耻。由于过分沉湎于酒色以至精气耗尽。在花天酒地期间。他的宠臣和亲信是怡亲王、郑亲王 和协办大学士肃顺。尤其是肃顺获得了对他的强有力控制。1861 年 8 月 21 日。咸丰帝一病不起;他在弥留之际。点名 6 岁的儿子 载淳为皇太子。
肃顺和上述两位亲王立即草拟了一份遗诏。任命他们自己和另外五位大员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恭亲王被冷落到了一旁。当他要求前往热河为先帝吊孝时。却遭到拒绝。形势更加不妙了。先帝的两宫皇后。时年 27 岁而身无子嗣的慈安和新皇帝的生母、 25 岁的慈禧。也同样受到冷落。
她们虽然在 8 月 23 日被册封为太后。但被剥夺了懿准赞襄政务王大臣所拟诏旨的合法权力。 太后与赞襄政务王大臣之间随后在热河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斗。 最后决定与在北京保持着第三个权力中心的恭亲王合作。以孤立赞襄政务王大臣。
慈禧是一个才智卓越而又阴险狡诈的妇人。在大行皇帝染病期间。曾协助皇帝批阅奏折。同时暗地里对肃顺控制皇帝之影响力颇为嫉妒。她怀抱巨大的个人野心。设法在皇帝驾崩时占有御玺。而且。她怀疑肃顺所拟遗诏的真实性。于是成功地说服了另 一位太后同她一起『垂帘听政』。一名特使。据称是太监安德海。 被派往北京试探恭亲王的口风;恭亲王欣然同意合作。指望借太后之力取代赞襄政务王大臣。这时。他从皇太后处获准前来热河拜谒梓宫。
在一次秘密接头时。两位太后与恭亲王议定不在赞襄政务王大臣完全控制局势的热河采取任何行动。而要在恭亲王占据上风的北京动手;大行皇帝的灵驾将护送回京。到那时将采取迅疾行动。慈禧担心外国的反应。但恭亲王显然得到了外国支持的保证。 而且自信地宣称将制止外国列强的干涉。
确实。英国人在支持恭亲王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身为北京条约的签订人。恭亲王以其善意、机敏、举止优雅和愿意合作履行条约义务的姿态。给外国使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人意识到。保证他掌权符合英国的利益。英国公使 在 1862 年 3 月 12 日给伦敦的一份报告中透露了英国在这场宫廷政变中扮演的 角色:
『……在过去十二个月里[我们]培植了一个倾向并相信友善交往之可能性的派别。且有效地帮助了这个派别掌权 掌权。这决非是细小的成功。我们业已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并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的顾问。而十八个月前我们还在同该政府开战。』恭亲王把驻扎天津的五、六千洋人军队看作是『…… 击败其政敌的后盾』。
1861 年 9 月 11 日。恭亲王返回北京。与此同时。大学士周祖培和其它一些留居北京的官员也对肃顺擅权心怀不平。对皇太后临朝听政的愿望深感同情。他们延请名儒李慈铭准备了一份临朝备考录。枚举历史上太后临朝的先例。
在李慈铭完成备考录之前。一名御史先发制人。向热河呈送了一份奏折。吁请两宫太后执掌朝纲而任命一到两位宗室亲王襄助政务。肃顺讥笑这个主意。理由是大清朝还从未有过太后执政的先例。
10 月 26 日。两宫太后不顾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强烈反对。在 怡亲王和郑亲王的陪同下携幼帝返京。而咸丰帝的灵柩则由肃顺和醇亲王护送稍后上路。11 月 1 日。两宫太后抵达京城。立即收到了大学士周祖培和户部、刑部尚书的联名上奏。吁请她们在皇帝年幼期间执掌朝政(这显然是由恭亲王指使的)。
他们声讨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是在左右朝政而非辅佐朝廷。一天之后。两宫太后 召恭亲王、大学士和其它一些大员至禁宫。历数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的罪行。并谕令将他们立即解职。怡亲王和郑亲王抗议这个行动不合法度。两宫太后为此颁发第二道懿旨。褫夺了他俩及肃顺的爵位。并将他们交付宗人府惩处。恭亲王的侍卫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拘拿了两位亲王。而正护扶灵柩前来北京的肃顺则在途中遭诱捕。也被投入宗人府大牢。怡亲王和郑亲王允准自裁;肃顺则于 11 月 8 日斩首;另外那五位摄政解职。
在这场政变中获胜的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合执政。让母后执掌政务的做法在清朝确是没有先例的。顺治皇帝(1644-1661 年) 在幼年时由其叔父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康熙帝(1662-1722 年)年幼时则由四位摄政辅佐。而以鳖拜为首。从来没有太后听政的先例。但没有先例并不能妨碍意志坚强的慈禧。
她让恭亲王当她的前台。授以议政王、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和新设的总理衙门大臣等衔。而恭亲王则也需要太后支持以建立他自己的权力基础。这样。他们就达成了一项基于相互利用的联盟。
幼皇帝的年号是『同治』。或许暗示着两宫太后的共同统治。以第二年 1862 年为元年。慈禧不喜欢『母后』的称呼。 因为隐含了她被安排在合法权力来源较远的一种地位;她更愿意 依所居住的西宫被称作『西太后』;另一位住在东宫的太后慈安则成为了『东太后』。尽管两宫太后一道垂帘听政并收纳大臣的 奏章。但通常是西太后披阅奏折、提问和决断。而以德胜才的东太后在处置政务时则相当谨慎。
外国对这场政变的反应大体上是认同的。英国副外交大臣莱亚德于 1862 年 3 月 18 日在下议院宣称:『在很短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业已实施的政变导致了大臣 的变换……恭亲王和两位太后组织了一个新政府。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政府第一次承认了外国人的权利。并同意平等地对待 他们。』 恭亲王和总理衙门成了进步和善待外国人的象征。
三、慈禧的进一步专权和惩戒恭亲王
1.惩戒恭亲王
正如前面所述。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出于权宜之计。在辛酉政变及其后时期内彼此合作。慈禧太后利用恭亲王在前台与列强打交道和赢取国内的支持。同时她本人也可以趁机争取时间了解政务。
恭亲王当然也需要她来保住强大、显赫的 地位。他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实际上他希图成为年幼皇帝同治的唯一摄政者。就像在王朝初年顺治皇帝年幼时多尔衮那样。让两位皇太后做做垂帘听政的样子。但是慈禧太后太精明。 不让他成为唯一的摄政者。她十分精明地赐予他尊荣高位。但却十分戒备地把国家的最高权力抓在自己手里。恭亲王的美梦破灭了。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其志得意满的背后心怀一些不满。
恭亲王是道光皇帝(1820 年-1850 年)的第六子。故咸丰皇帝(1851 年-1861 年)的弟弟。为人精明机敏。但文化素质不足。被称为“鬼子六”。
1861 年政变之后。他遽升为政府首脑。得到两位皇太后的信任。和外国外交使节的支持。他的权力和地位尽管不如王朝初年多尔衮那般居高临下和显赫。但在朝廷内也是罕有其匹。作为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他是京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每天有几百名官员和拜访者在官邸外排队等候他的决定和恩宠。不少人要通过贿赂才能 接近他。他对其成功洋洋自得。沉湎于权力的享受中。傲慢有余而谨慎不足。就连慈禧太后在会见中都觉得他盛气凌人。朋友劝 告他要谨慎、自控和节制。但他毫不在意。
迫在眉睫的灾难气氛笼罩着他。1865 年。一位翰林编修上疏弹劾他。其时慈禧太后觉得完全有能力管理国家政务。于是决定惩罚他。她把大学士周祖培和吏部、户部、刑部的高官召集到王宫中。要给恭亲王订定收受贿赂、任人唯亲、窃取权力、组党结派和专横跋扈等罪名。然 而。这些官员不敢卷入在他们看来主要是皇叔嫂之间的家庭纠纷 之中。便请求两位皇太后自行决断。
慈禧对他们的胆怯行为恼怒异常。亲自起草了一道懿旨。以错别字连篇而著称。解除了恭亲王的所有职位。由于突然失去强力领导。政府的正常运作受到严重损害。惇亲王和醇亲王以及其它高官代恭亲王向两位皇太 后求情。强调在公众面前保持『家和』的重要性。
慈禧认识到惩 罚的目标已经达到了。并且她还需要恭亲王与外国人打交道。于 是恢复了他总理衙门大臣的职务。这样。慈禧向恭亲王颈示了宽容心怀。保存了那些求情人的『面子』。也展示了绝对的权力。 当恭亲王忏悔地来到宫廷感谢她恢复其部分职位之恩典时。她又故做宽大姿态。重新任命他为军机大臣。
然而。『议政王』的头衔还是没有授予给他。受到这个教训之后。这位垂头丧气的王爷 对政务失去了热情。在行动上变得缩手缩脚了。
1869 年。恭亲王遭受了第二次打击。这件事关系到自 1861 年政变前起就一直是慈禧的亲信太监安德海。安德海曾在第一次惩戒恭亲王后插手不授予其议政王的决定。这是众所周知的。更令恭亲王恼火的是。越来越多见风使舵的官僚摩肩接踵地来到安家谄媚讨好。1869 年。复仇的机会来临了。
这位太监离开北京为 慈禧办理采购任务。这是与朝廷的规矩相悖的。 朝廷规定。 太监不能离开京城。否则就要杀头。在途经山东时。被巡抚丁宝桢逮捕。丁向朝廷征求指示。另一位皇太后慈安在与恭亲王掌管的军机处协商后。命令立即将其处死。慈禧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慈 禧谴责恭亲王背后操纵此事。这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受 此挫折。恭亲王就过起深居简出的生活来了。当他的得力助手文祥于 1876 年去世时。政府也就失去了重要的领导。
慈安太后在 1881 年去世。据说她是被慈禧毒死的。恭亲王失去了一位支持者。他在政府中的位置更加岌岌可危。1884 年中法战争期间。保守派官僚谴责他优柔寡断。另外的四位军机大臣被慈禧不问青红皂白地撤职。
经过这第三次打击。恭亲王对政务 完全失去了兴趣。逐渐淡出政坛。礼亲王成为名义上的领班军机大臣。而慈禧太后的妹夫醇亲王则在 1885 年成为海军衙门的大臣。两人均庸碌无能。自此以后。由于缺乏有力的领导和有效的 指导。政府每况愈下了。
2.进一步控制皇位
1872 年同治皇帝成年。他挑慈安太后推荐 的一位年轻女子做皇后。而没有挑母亲慈禧替他选择的那位。慈禧用尽各种手段。阻挠皇帝去见皇后。相反鼓励他经常到她选中那位妃嫔处去。皇帝对其干涉很恼火。他报之以对皇后和妃嫔一概抵制。而且经常到宫外风月场去寻找慰藉。
1873 年 2 月。他开始亲政。由于讨厌母后干政。他突发奇想要重建圆明园。原来的已经于 1860 年被额尔金勋爵烧毁。作为慈禧归政之后的居 住地。但是。1874 年 9 月。由于涉及一位投机的广州商人和一位法国木材商的丑闻事件。建设工程被迫停止。
不久之后。年轻的 皇帝就疾病缠身。于 1875 年 1 月 12 日驾崩。时年 19 岁。在患病期间。慈禧太后非但没有帮助他康复。反而极尽其能地促其速亡。同治皇帝无嗣而亡。尽管此时皇后已怀孕。王位继承问题变得十分微妙。充满密谋。慈禧立即看到了重新摄政的机会。早在 同治帝驾崩之前。她就开始谋划了。
他鼓动廷臣请求两位皇太后重新垂帘听政。她认识到。挑选一位成年亲王继承王位就排除了 摄政的必要性;而如果选择一位大行皇帝下一代的年幼亲王。就会使她成为『太皇太后』。即与权力的合法来源皇帝隔 两代。这两种方案都应该避免。
为了保持她的摄政地位。新君必 须是大行皇帝同一辈中的年幼者。 这样她与皇帝也就只隔一代 了。基于这些考虑。她抛弃了大行皇帝的临终选择。 对恭亲王关于王位继承应拖延到皇后生下小孩的建议也置之不理。1875 年1 月 12 日。在 27 位亲王参加的会议上。慈禧主动宣布了她的选择:外甥载湉。此人是她妹妹和醇亲王(奕让)的儿子。年仅 4 岁。 和大行皇帝同辈。皇位在同一代人之间传承。违背王朝的继承法。 然而没有人敢挑战她。只有一位莽撞的汉族吏部主事吴可读自缢以示抗议一这种行动被称为『尸谏』。
讽刺的是。新皇帝的年号命名为『光绪』。即『光荣延续』 之意。1875 年 1 月 15 日。两位皇太后『恩准』各位亲王和高官 的『谏请』。同意皇帝未成年时仍共同摄政。同时还发布了一道 懿旨。大意是皇太后将在皇帝成年时归还政权。而新皇帝以后生的儿子也应过继为大行皇帝的儿子。通过这种伎俩。慈禧保证自己再度摄政。又一次垂帘听政。执掌权柄。但是。她控制不了的 一件事情是:孩童皇帝会长大。
从1861年至1908年,慈禧太后统治了中国将近半个世纪,权倾一时。她争强好胜,行事果断,也不乏天生智慧,但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见识有限,对近代世界的本质一无所知。从根本上讲,她是个狭隘、自私的女人,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却不理会对王朝和国家的影响。她必须对未能振兴王朝、创新国家负很大责任。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2391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咸丰,皇帝,太后,大臣,恭亲王,慈禧,亲王,辛酉,同治,热河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辛酉政变?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861年。咸丰帝在承德病死之后。在他尸骨未寒之际。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就一同联合了恭亲王奕訢。通过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