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军队主要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两部分。1644年清八旗兵入关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产生了绿营兵的编制。在这两支军队的配合下。清朝统治者完成了巩固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在使用中。清朝一贯秉承八旗兵为主。绿营兵为从的基本国策。
八旗兵主力多配置在京师及关外满洲老根据地。担任京师防卫和驻守各省要地的任务。八旗兵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八旗都统衙门。它的职权不局限于军事。凡是八旗兵丁的户籍、民事都归其管理。每旗设都统一人。从一品。副都统二人。正二品。分管满、蒙、汉军二十四旗的事务。
都统、副都统以下。分别设立参领、副参领、佐领、骁骑校、印务参领、印务章京、笔帖式、外郎、缮写人等各级军事和文职长官。具体说来。满洲八旗共有以上各级长官2098员。统辖兵丁93000人;蒙古八旗有长官840员。统辖兵丁23600人;汉军八旗有长官1140人。统辖兵丁32000人。负责卫戍京师的八旗兵还有下列编制: 亲军营、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圆明园护军营、步兵营、火器营、健锐营、神机营等。总兵力达112000人之多。
绿营兵产生于顺治年间。八旗兵入关后。兵力不足。于是招降明军。改编为绿营。因为以绿色旗帜为营标。故称绿营兵。绿营兵在极盛时期。兵力总数多达60余万。从平定三藩到中英鸦片战争。为清朝的主力部队。对清王朝的稳定统一发挥过很大作用。
绿营兵由地方督抚统率。绿营的最高武职长官为提督。战略单位为总兵统辖的镇。基本编制单位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直接统带的营。清朝统治者将全国划分为11个军事区。区的最高长官为总督;不设总督的区。则以兼领提督的巡抚为最高长官。总督和巡抚下辖提督。提督以下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各级军官。
以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例。全国共有总督8人(从一品)、不设总督地区巡抚3人(正二品);提督(武职从一品)衙门18个、总兵(武职正二品)衙门83个、副将(武职从二品)衙门137个、参将(正三品)177人、游击(从三品)370人、都司(正四品)494人、守备(正五品)887人、千总(正六品)1867人、把总(正七品)4915人。以上各级武职军官共统率绿营兵648345人。
其他观点:
清政府从1904年开始。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欧式军衔制。1904年12月。清政府练兵处会同兵部向朝廷奏准《另定新军官制事宜》。建议“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章”。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建立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
1905年3月。练兵处、兵部设计出军官军服和军衔标志的第一个图案式样。8月。练兵处提出军官授衔的标准、条件、程序和要求。12月经清政府批准。陆军军官开始按新官制评定等级。从而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军衔等级:
上等第一级。正都统;
上等第二级。副都统;
上等第三级。协都统;
中等第一级。正参领;
中等第二级。副参领;
中等第三级。协参领;
次等第一级。正军校;
次等第二级。副军校;
次等第三级。协军校;
1909年11月。军咨处又奏请朝廷在军阶第一等第一级内正都统之上增设“大将军”、“将军”两衔。与正都统同为上等第一级;设立军士衔三级。即上士、中士、下士;在军官和军士之间增设“额外军官”衔一级。
不难看出。如按现在的军衔称谓。晚清的“都统”对应将官。“参领”对应校官。“军校”对应尉官;“正”、“副”、“协”分别对应上、中、少各级。从“正都统”至“协军校”这九级。分别对应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大将军”、“将军”和“正都统”同为一级。是荣誉军衔。相当于有些国家的元帅。“额外军官”就是准尉。士兵军衔称谓与现在基本相同。
其他观点:
说起清朝军队的编制。这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因为清朝军队的标准是一笔糊涂账。在清朝入关之前。清朝的军队只有自己的满洲八旗。请注意。在这一阶段。八旗基本上全民皆兵。每个旗有7500兵力。满洲八旗总计6万人。后来随着自己地盘的扩大。又出现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编制和满洲八旗一样。所以说。在清朝入关之前。自己只有这不到20万的八旗兵。这些部队有各个旗主率领。还算简单明了。
但是在清朝入关之后。八旗兵的编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八旗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被混在了一起。原来的旗主们都成了空架子。所以的军队都必须服从朝廷的命令。这些八旗兵被划分成了野战军和内卫军。野战军包括健锐营、火器营、骁骑营等等。内卫军则分为了八旗步军营。八旗步军营总计有2万余兵力。编制与野战军不同。如果边疆发生了战争。清朝会从各个部队中抽调部队。但由于八旗兵已经逐步丧失了战斗力。清朝主要依靠绿营作战。
清朝入关之后。依靠自己那不到20万军队。肯定无法征服全国。所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绿营。绿营就是汉军组成的部队。绿营的武器明显不如八旗兵。起初。八旗兵也根本看不起绿营。但是到了康熙在位的后期。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逐步下降。清朝不得不依靠绿营兵。不如雍正时期与准噶尔部的战争。年羹尧统帅了23万大军。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绿营兵。到了乾隆时期。绿营兵更成为绝对的主力。八旗子弟成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
绿营的编制与八旗完全不同。绿营部队的最高编制为镇。镇之下有标、协、营、汛、棚等等。截止清朝乾隆时期。清朝的绿营兵分为66镇。总计兵力为60多万。也就是说。一镇绿营兵在一万人左右。类似于现在的野战师。其实也不一定。比如边境地区的镇。可能有将近2万部队。江南地区的一镇绿营兵。可能只有三四千部队。到了乾隆时期。绿营兵也逐步丧失了战斗力。就在乾隆在位的末期。清朝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
当时。起义军的声势浩大。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根本无力镇压。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开始鼓励各地的乡绅组建乡勇武装。认真的说。在镇压白莲教的过程中。乡勇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当时各地的乡绅都组建了乡勇。但编制和人员都不同。所以根本无法统计。有一点可以确定。当时总计组建了30多万乡勇武装。在白莲教被镇压之后。这些乡勇武装也被逐步解散。其实通过白莲教起义。就能看出清朝的正规军已经成了花架子。
几十年之后。规模更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朝军队自然是无力应付。清朝皇帝使出了当年的老办法。估计各地的官员组建团练。也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曾国藩的湘军脱颖而出。随后还出现了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这些军队的编制都不一样。以曾国藩的湘军为例子。湘军最大的编制为营。而一个营只有500多人。在清朝的末期。为了应对危机局面。清朝还组建了北洋六镇。北洋六镇的标准很清楚。一个镇有12000多兵马。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shenzhoubaby.com/10111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生活常识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qq.com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绿营,清朝,都统,军官,满洲,武职,乾隆,军衔,长官,军队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军队的军人级别是怎么分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军队主要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两部分。1644年清八旗兵入关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产生了绿营兵的编制。在这两支